天天看點

他是建文帝舊部,為何朱棣不清算他,反而說:“夏原吉愛我”

永樂二十年,明成祖朱棣北征因糧盡而返,卻在途中生了疾病。朱棣去世後,太子朱高熾跑到大牢裡,哭着對一個犯人說了此事,這名犯人頓時失聲痛哭。緊接着,太子将此人放了出來,赦免了他的罪行。

說到這裡好像很奇怪,朱高熾身為明朝太子,為何要尊敬一個犯人?再說此人現在牢裡,說明是經過朱棣允許,才将他下獄的,朱高熾就這樣把他放出來,豈不是有違父親的旨意。那麼此人究竟是誰呢?為何有如此大的面子?

他是建文帝舊部,為何朱棣不清算他,反而說:“夏原吉愛我”

(明成祖朱棣)

原來,此人名叫夏原吉,字維喆。明太祖朱元璋曾經看中他,讓他在戶部任職。建文帝繼位後,夏原吉升任為戶部右侍郎,建文帝對他十分欣賞。如此說來,夏原吉也算是建文帝舊部,那麼朱棣将他下獄,也就不奇怪了。

然而事實并非如此,朱棣将夏原吉關押,并非因為建文帝,相反,朱棣對夏原吉是相當看重。這就更奇怪了,朱棣即位後,清算了建文帝舊部,為何要放過夏原吉呢?筆者認為有這幾大原因。

他是建文帝舊部,為何朱棣不清算他,反而說:“夏原吉愛我”

(夏原吉)

一、夏原吉有能力

夏原吉自打入仕以來,就一直在戶部工作,憑借自身的能力,他在戶部已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戶部是幹什麼的呢?明清時期,戶部主要掌管全國疆土、田地、戶籍、賦稅、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說白了,就是國家的财政部。

要維持一個國家的營運,财政是不能有絲毫差錯的。我們知道,朱棣又是個喜歡征戰的皇帝,每次出兵都耗資巨大,包括後面鄭和下西洋,這背後,免不了要戶部支撐。而夏原吉多年來,在戶部兢兢業業,将戶部打理得井井有條,作為一個人才,朱棣自然不會讓他埋沒。

他是建文帝舊部,為何朱棣不清算他,反而說:“夏原吉愛我”

(夏原吉劇照)

二、夏原吉忠于國家

雖說夏原吉是建文帝舊部,可他一開始為官,是受到朱元璋的提拔。朱棣即位後,不承認建文帝這個皇帝,也不承認他是繼承侄兒的皇位,而說成是繼承明太祖的。既然都沒有建文帝這個皇帝了,又哪來他舊部一說呢?

其次夏原吉受到朱元璋賞識,建文帝也隻是繼續任用他,朱棣自然也能繼續任用。最後對于夏原吉來說,他并不是忠于某個皇帝,而是忠于整個大明朝。

他在戶部任職,就隻想做好自己的分内事,為國家管理好财政,至于皇帝削不削藩,都不關他的事。朱棣并非是非不分之人,對于夏原吉,他自然是沒有恨意的。

他是建文帝舊部,為何朱棣不清算他,反而說:“夏原吉愛我”

(建文帝朱允炆)

三、夏原吉恪守本分

朱棣即位後,有人想他提議:“原吉建文時用事,不可信。”可朱棣并未聽從,反而放過夏原吉,将他升為戶部尚書。

夏原吉升官之後,為朱棣提了很多有用的建議。朱棣每次上朝之前,都要請他來議事,有時說着說着,就忘了時間。當議事完畢後,夏原吉總是默默退下,從不向旁人提起一字,這點也讓朱棣深感滿意。

就沖着這幾點原因,朱棣非但不會處置夏原吉,反而會重用他。那麼朱棣如此重用他,為何還要将他下獄呢?

他是建文帝舊部,為何朱棣不清算他,反而說:“夏原吉愛我”

那是因為朱棣連年北征,已經使國庫捉襟見肘。永樂十九年,朱棣再次決定遠征沙漠,這一次遭到六部尚書的一緻反對。兵部尚書方賓認為,目前軍費已經嚴重不足,實在不宜出兵。夏原吉說:“比年師出無功,軍馬儲蓄十喪八九,災眚疊作,内外俱疲。”

沒想到這句話便得罪了朱棣,其實朱棣也并非真的生氣,隻是夏原吉作為戶部尚書,連他都這樣說,就表明國庫真的緊張了。可朱棣出兵的主意已經定了,如今情況卻不允許,這才令他感到憤怒。

這時工部尚書、禮部尚書等人都附議,朱棣頓時将怒氣指向夏原吉,因為是他說了那句話,才讓其他人都附議。于是朱棣下令,将夏原吉關進内官監,還抄了他的家。然而抄家時才發現“自賜鈔外,惟布衣瓦器。”

他是建文帝舊部,為何朱棣不清算他,反而說:“夏原吉愛我”

(明成祖朱棣劇照)

接下來的事,文章開頭也提到了。永樂二十年,朱棣還是率軍親征了,隻可惜病死在路上。如此一來,夏原吉還在獄中,為何太子就敢将他放出來呢?畢竟之前朱棣生了那麼大氣,還抄了夏原吉的家。

其實,這一切正是朱棣的意思。朱棣在臨終之際,想起了夏原吉,想到抄家并無發現什麼貴重物品,說明他真是一個好官。再想到他這些年的貢獻,朱棣心中不免有些歉意,忍不住說道:“夏原吉愛我。”?

他是建文帝舊部,為何朱棣不清算他,反而說:“夏原吉愛我”

(朱高熾劇照)

朱棣去世三天後,消息傳到京城,作為皇帝臨終時的遺言,太子一定也已知曉。朱高熾深知父親用意,也明白夏原吉實則為一個忠臣,是以他才會第一時間,跑到牢中告訴夏原吉此事。

之後朱高熾将他放出來,共同商議朱棣喪禮之事,夏原吉還提出很多建議,朱高熾一一應允。此後,夏原吉一直受到幾代皇帝重用,直到宣德五年,夏原吉壽終正寝,享年六十五歲。宣德皇帝追贈其為太師,谥曰“忠靖”,并永久免除他家的賦稅徭役。

(參考文獻《明史·夏原吉傳》《國朝列卿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