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不喝就是看不起我!”酒桌上遇到這話怎麼辦?史記裡有個妙答

酒文化,在中國可謂源遠流長,打從幾千年前杜康造酒開始,酒就逐漸成為了上到貴族、下到平民都一力追捧的事物,甚至周朝就有了“酒禮”、“酒德”、“酒祭”等。酒文化從古流傳至今,多多少少會發生一些改變,但勸酒這件事,任何時候都沒過氣。

“不喝就是看不起我!”酒桌上遇到這話怎麼辦?史記裡有個妙答

古代文人是勸酒愛好者,動不動就“勸君更盡一杯酒”、或者嚷嚷“呼兒将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到了現代之後,大家勸酒已經不會寫詩了,通常就是一句簡單粗暴的話:“不喝,就是看不起我!”礙于情面,很多人明明不喜歡喝酒也隻能舉杯共飲,為此苦惱不已。

于是在無數“代”服務産生的今天,除了代駕、代吃、代拿快遞等業務,又出現了一種“代喝酒”的服務。小編前幾天剛看到一位網友吐槽,他要參加一場山東人的酒局,本來已經找好了代喝酒的人選,誰知對方聽說酒局是山東人開的,立刻将他拉黑,不肯接單子。

“不喝就是看不起我!”酒桌上遇到這話怎麼辦?史記裡有個妙答

山東人愛酒出了名,講好漢們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的《水浒傳》,故事地點就是山東濟州一帶。扯遠了,話說回來,很多人面對那句“不喝就是看不起我”都會無力反駁,不得已喝下杯中酒,也不知道酒桌上遇到這話該怎麼辦。其實,司馬遷寫的《史記》裡倒有個答案。

這篇勸酒的例子來自《史記·滑稽列傳》,講的是戰國時期齊國大夫淳于髡的故事。淳于髡是一個擅長辯論、擅長言辭的人,而齊威王想必大家很熟悉:他是《田忌賽馬》的主人公之一,當初孫膑被龐涓陷害,逃到齊國尋求發展的時候,在位的齊王就是齊威王。

“不喝就是看不起我!”酒桌上遇到這話怎麼辦?史記裡有個妙答

齊威王在位早期,特别喜歡舉辦那種徹夜狂歡,酒水暢飲的宴會。有一次,南方的楚國仗着自身國力強盛,發兵攻打齊國,齊威王沒有把握抵抗,就派淳于髡去跟趙國求救。淳于髡口才好,說得趙王幫忙吓退了楚軍。齊威王一高興,就按照老例子在宮中舉辦通宵宴會。

齊威王愛喝酒,宴會桌上擺得最多的就是各式各樣美酒。他一個勁兒地勸淳于髡喝,因為淳于髡是這場宴會的主角,立了功的功臣。淳于髡看齊威王這麼迷戀酒,有心勸他改掉這個毛病,于是裝成喝醉的樣子,搖搖晃晃。齊威王笑了:“先生,你才喝這麼點就醉了?我不信。”

“不喝就是看不起我!”酒桌上遇到這話怎麼辦?史記裡有個妙答

淳于髡抓住機會,立刻回答:“大王,我這個酒量是不一定的,要是你賞酒給我喝,我不敢不喝,因為精神緊張,隻喝那麼一點兒就會醉。可要是去參加鄉間集會,不分男女老幼,大家齊聚一堂,歡聲笑語不斷,那我心情放松了,就可以喝得多一些,并且不容易醉。”

“不過,每次碰到這種集會,大家都喝高了,就容易做出一些奇奇怪怪的事情,失了禮數讓人嘲笑。是以我一般會克制自己,因為我不想出醜啊!大王,我覺得你也不想出醜吧!”這番話說下來,齊威王心服口服,從此他改掉了愛開宴會、愛喝酒、愛勸酒的習慣。

“不喝就是看不起我!”酒桌上遇到這話怎麼辦?史記裡有個妙答

淳于髡的做法等于先裝醉,裝醉不成功,就開始訴苦,訴苦還不算,還要順便踩住對方在意的點,讓他不得不放棄勸酒。其實民間也有很多對付勸酒者的名句流傳:人在江湖走,哪能不喝酒?——人在江湖走,不能多喝酒。說來說去,無非是打嘴仗,拼口才罷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