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自古得中原者得天下,中原在哪裡?

作者:地理大帝

中原,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中原”是指包括河南省大部分地區以及河南周圍的河北省南部、山西省南部,陝西省東部及山東省西部各一部分在内的黃河中下遊地區,這裡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是華夏民族的搖籃。狹義的“中原”專指河南。通常所說的“中原”是指狹義的“中原”,即代指河南。因為河南不僅是絕大部分中國人的祖居之地,而且中國曆史上絕大部分時間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都在河南。

自古得中原者得天下,中原在哪裡?

中原地區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最重要的發源地。自古以來,中原便是曆代兵家必争之地。在古代中原大地被分為九州,豫州位居兩頭,被周公稱之為“天下之中”,是以,古代河南地區又有“中州”之稱。傳說黃帝曾在鄭州左近的新鄭古城建都,并且在那裡立了一根石柱,在柱子的頂部刻寫了“天心石”三字,代表這裡是天地之中心。此後從五帝到夏商周等中華文明最在皆是在黃河流域發展。最重要的是,在古代時候,中原地區人口、經濟更為集中,一旦占有了中原,便擁有了更多的資源和優勢。大概分為以下幾點:

自古得中原者得天下,中原在哪裡?

在地理位置上,中原地區位居天下之中,河南地處中國大陸地理中心位置,北連塞外,南通荊襄,西接秦隴,東望吳會;巴蜀雖遙,渡商州亦可窺之。形勝之地,不言而喻。立足沃野萬裡,背靠秦嶺、太行,濱臨悠悠黃河,通達四面八方,東西南北文明于此交彙,天南海北商客于此互通,也正因其地位之顯耀,每至戰亂,定是兵家必争之地。

自古得中原者得天下,中原在哪裡?

在政治上,從夏朝便開始在此建都,後有商朝、西周、東周、玄漢、東漢、曹魏、bai西晉、北魏、東魏、北齊、隋朝、唐朝、武周、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北宋、南宋、金朝等。中原地區有5000多年文明史、4000年的建城史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是中國建城最早,建都積年最長的城市。先後有105位帝王在此定都。中國八大古都其中有四個(鄭州、安陽、洛陽、開封)都在河南,可謂占了半壁江山。曆朝曆代中河南的這些地方作為古都的時間是最長的,在這裡建都的朝代數量也是最多的,洛陽曾經為十三朝古都,開封為七朝古都,鄭州、安陽更是中國有史以來最早的王朝夏、商的都城,這一切都向世人顯示着河南在中國古代曆史中的重要地位。

自古得中原者得天下,中原在哪裡?

華夏民族自古以來在非常長的時期内一直是以農耕文明為主體,土壤和水源是作為農耕社會的最為重要的資源,是最為華夏祖先所追逐的對象。傳說中的颛顼、帝喾、黃帝都建都于河南,大禹曾經龍門一帶進行治水。伊水、洛水在這裡交彙,這裡形成的伊洛文明在華夏民族的的發展曆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就像西方的曆史學家所說的那樣,伊洛文明是“東方的兩河文明”。當然,被譽為華夏民族母親河的黃河也是從洛陽、鄭州、開封一帶流過,這裡主要是平原地區,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氣候适宜,是農耕的絕佳之地。

華夏的先民們就是從這裡繁衍生息,發展壯大。殷商滅,西周建。周王朝一方面為了避開邊疆遊牧民族的騷擾,另一方面為了更好的掌控王朝的疆域,遂遷都洛陽。河南作為中原之地,對于一個鼎盛時期的王朝來說,在中原之地選個地方作為都城,可以對各個方向進行輻射,對王朝的疆域進行更有效的控制,這也是曆朝曆代王室青睐河南的這些地方的重要原因。

得人口者得天下

廣義上的中原華北平原至今為四大平原中人口最多者。河南、河北、山東人口将近三億。如此衆多之人民,若統治得法,其力量何其巨大,戰時可召無數青壯兵士,縱征百萬雄師,亦無憂田畝荒蕪,婦孺孤守;是以曆史上的征服者一旦占有了中原,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在中原征集大量的人口進行戰争。平時可産萬擔精熟糧草,更不乏飽學之士,奇工巧匠,富商巨賈,皆出民間。借引統計學之理論,蓋因基數之大,同等機率事件,頻數更高也。另借引市場經濟之理論,人口即為勞動力,亦為市場,人口衆多則市場廣闊,勞動力豐富,進而經濟活躍,國家繁榮;得沃野。今之華北,屬溫帶季風氣候,其自然條件不足與江南相較。然宋元以前,自然帶之界限尚未明顯南移,中原之豐沃,遠勝如今,可謂之“沃野千裡,天府之土”,食糧之富,天下亦足。

當年李自成的重要謀士李岩建議安撫河南結果被殺,已經成為李自成失敗的曆史原因之一,而李世民、曹操等占有了中原,就占有了天下,是以得中原最重要的就是要得到這些戰争資源,有了它才能夠得天下,這是中國版圖區域内最好的戰争資源。是以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說。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