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聯合抵制中國的戰略正在分步實施。召開民主峰會,旨在區分敵我;重建産業鍊,旨在切斷與中國的經貿聯系。中國萬萬不可輕易實施經濟制裁,因為那樣做,将會導緻中國更加被動。

波羅的海彈丸小國立陶宛允許設立“台灣辦事處”,中國政府立即将外交關系降為代辦級,這是對立陶宛的必要懲罰。
但是,多米諾骨牌效應出現,捷克、斯洛伐克、愛爾蘭等一些歐洲聯盟國家紛紛表示,将會跟随立陶宛,強化與台灣的官方關系。布魯塞爾的官員們公然宣稱,支援立陶宛的做法,認為立陶宛的行為沒有違反“一個中國”政策。
中國國内一些學者認為,中國應當采取經濟制裁措施,切斷與立陶宛、斯洛伐克、捷克、愛爾蘭等歐洲聯盟國家的經濟關系,因為隻有這樣,才能維護中國的國家尊嚴,確定其他國家不會聞風而動。坦率地說,這種依賴經濟制裁解決糾紛的做法非常危險。
首先,從國際貿易角度來看,中國希望和更多的國家保持貿易關系,因為隻有這樣,中國企業才能擴大市場規模,中國才能借助于進出口貿易,實作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如果動辄對其他國家實施制裁,雖然在政治和外交上是必要的,但是,在經濟上得不償失。
這是因為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開發中國家,許多領域中國并沒有非常明顯的比較優勢。雖然中國是世界第一大貿易國,同時也是工業門類齊全的國家。但是,中國對進出口依賴程度不斷加深,中國必須與更多國家保持貿易關系。
從實際效果來看,中國對立陶宛實施制裁,并沒有改變立陶宛的立場,同時也沒有給立陶宛的經濟構成緻命打擊。究其原因就在于,立陶宛是一個規模相對較小的經濟體,這個國家在雷射技術領域具有相當大的競争力,僅靠雷射技術産品出口,這個國家就可以維持數百萬人的生計。不管立陶宛的對華政策是否存在嚴重錯誤,如果徹底切斷與立陶宛的經貿關系,對中國雷射技術産品的進口十分不利。
同樣道理,澳洲是一個著名礦産品出口國家,切斷與澳洲的經貿關系,中國将不得不從非洲和拉丁美洲獲得礦産資源,中國企業生産成本有可能會增加。是以,從進口的角度來看,切斷與一些國家的經貿關系,對于中國經濟發展并不十分有利。
當然,從出口的角度來看,中國雖然是許多國家最主要的貿易夥伴,但是,中國出口的産品具有可替代性,也就是說,中國出口産品可以被其他國家所取代。是以,如果中國禁止向一些國家出口産品,有可能會導緻中國企業遭受重大損失,相關國家完全可以尋找到其他的進口管道。這對維護中國企業正當利益十分不利。是以,從這個角度來說,中國實施貿易制裁的時候,既要考慮到政治因素,但同時也要考慮到經貿關系的發展。
破壞經貿關系非常容易,但是,要想恢複發展經貿關系非常困難。如果一些國家找到了替代進口管道,中國企業要想重新進入這些國家銷售産品,将會面臨更大的挑戰。是以,不到萬不得已,最好不要采取經濟制裁方式,使中國企業進出口受到嚴重影響。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開發中國家。這種格局短期内不會發生改變。作為開發中國家,中國出口産品的競争力有待進一步提高,中國市場潛力有待進一步挖掘。中國減少對其他國家的經濟制裁,不是忍氣吞聲,而是要審時度勢,全面考慮中國的得失。
如果對其他國家實施經濟制裁,導緻中國經濟利益受到損害,那麼,這樣的經濟制裁應當盡快取消。不能以損害中國企業正當利益的方式,維護所謂大國的尊嚴,因為那樣必然會被其他國家恥笑。
其次,中國是世界貿易組織成員,維護世界貿易組織規則是中國的一貫主張。如果動辄對其他國家實施制裁,那麼,有可能會給人一種印象,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貿易國家,利用自己的貿易地位達到政治或者地緣政治目的。這是中國所不希望看到的。
中國希望各國遵守世界貿易組織規則,不要損害中國的國家利益和中國企業的合法權益。如果一些國家對中國采取不友好的政策,在中國台灣問題上大做文章,嚴重損害中國的國家利益,中國一定會奮起反擊。
經濟制裁往往是雙刃劍,給其他國家造成損害的同時,也會損害中國自身的利益。如果操作不慎,有可能會兩敗俱傷,甚至有可能會給中國帶來更大的傷害。
正如人們所看到的那樣,資本主義國家唯利是圖,中國對一些國家實施經濟制裁,其他國家可能會從中漁利。中國拒絕購買美國波音公司的飛機,美國波音公司遭受損失,可是,空中客車公司會從中受益。這是因為中國在民用航空市場上沒有話語權,中國必須購買波音公司或者空中客車公司的飛機。中國對澳洲實施制裁,從美國購買糧食和礦産資源,美國從中漁利。不能排除一些國家利用中國與部分國家之間的沖突,以轉口貿易的方式,繼續從中國市場擷取利益。
如果中國對一些國家實施制裁,這些國家為了保留中國市場,很可能會借助于第三國,繼續向中國出口。這對中國貿易發展極為不利,對于維護中國企業的合法權益極為不利。當務之急是要充分意識到,資本主義國家為了達到自己的商業目的,無所不用其極。中國應當充分利用國際市場規則,尤其是世界貿易組織規則以及國際期貨期權市場規則,達到自己想達到的目的。
如果對一個國家實施經濟制裁,那麼,就必須打出“組合拳”,在現貨市場上放出風聲,與此同時,在期貨市場上利用做空交易,從中擷取商業利益。因為隻有這樣,才能迫使一些國家回心轉意。如果隻是進行單純的經濟制裁,拒絕購買某些國家的商品,那麼,短期内可能會給這些國家的出口企業帶來不便,但是,由于國際期貨市場和期權市場的存在,一些國家企業很可能會利用國際期貨期權市場,從事資本交易,從中擷取更多的利益。
事實上,當中國準備對一些國家實施制裁的時候,國際投機專家往往利用國際期貨期權市場從中漁利。中國必須高度重視國際金融市場發展的一般規律,善用國際資本市場達到自己的目的。如果不了解現貨市場和期貨期權市場之間的關系,不了解國際金融走向,不了解經貿制裁産生的連鎖反應,那麼,中國經濟制裁有可能會導緻中國企業遭受更大損失。
第三,中國在經濟制裁方面缺乏殺手锏。正如人們所知道的那樣,中國不掌握國際金融的話語權和規則的制定權,中國對其他國家實施制裁,往往挂一漏萬,顧此失彼。
美國對其他國家實施制裁之是以能産生緻命打擊,根本原因就在于,美國掌握着國際金融資訊系統,可以随時了解一些國家和企業經營狀況,了解資金走向。由于美元是許多國家的儲備貨币和支付貨币,是以,美國金融系統可以随時随地了解其他國家企業的交易情況,并且針對一些國家實施嚴厲打擊。
中國不掌握國際金融資訊,也無法控制一些國家的資金結算系統,是以,中國對其他國家實施制裁,往往是象征性的,不可能産生實際效果。如果中國掌握一個國家經濟命脈,那麼,對這個國家實施經濟制裁,必然會産生立竿見影的效果。遺憾的是,中國既不掌握國際金融話語權,同時也不掌握關鍵技術資訊,中國對其他國家的經濟制裁,往往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
從曆史上來看,中國對其他國家實施制裁,可能會減少對這些國家的進口,但是,不會對這些國家構成緻命威脅。正如人們所看到的那樣,近些年來,澳洲、印度、立陶宛、愛爾蘭等一些國家不斷挑釁中國,中國希望減少貿易量,對這些國家實施經濟制裁。可是從效果來看,這些國家經濟增長并沒有受到嚴重影響,相反地,一些國家經濟反而複蘇發展,對外出口有所增加。
之是以出現這種現象,是因為中國市場固然重要,但是,由于一些國家掌握着大宗商品,是以,可以利用自己的資源優勢,擴大出口。中國對澳洲實施制裁,可是,2021年第三季度,澳洲進出口增長高達35%,進出口額高達4471.29億美元。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中國對澳洲實施制裁,譴責澳洲政府對華政策,澳洲政府總理仍大放厥詞,在中國台灣問題上制造事端。說到底,澳洲并不懼怕中國的經濟制裁,澳洲認為在美國的保護下,澳洲已經做好對中國發動“戰争準備”。
第四,經濟制裁具有巨大的反作用,這一點毋庸諱言。地區自由貿易區協定具有“抱團取暖”的特征,如果中國對一些自由貿易區成員實施經濟制裁,那麼,自由貿易區其他成員就會減少與中國的貿易數量,支援成員對華政策。在國際貿易“碎片化”和“地區化”的大背景下,中國對一些自由貿易區成員實施經濟制裁,有可能會導緻自由貿易區其他成員對中國實施反制裁措施,這對中國發展對外貿易極為不利。是以,不到萬不得已,不能實施經濟制裁措施。
美國是始作俑者,美國是中國與其他國家關系惡化的罪魁禍首。但即便如此,中美貿易仍然持續發展。這說明經濟制裁在很多情況下,并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中國對一些國家實施經濟制裁,可能會導緻美國戰略圖謀得逞。美國民主黨總統入主白宮之後,先後兩次通路歐洲,希望建立聯合抵制中國的戰略同盟。但是,沒有得到歐洲國家的積極響應。現在美國民主黨總統決定召開民主峰會,徹底改變對華政策,以所謂意識形态和民主自由作為武器,要求戰略盟友對中國發動全面進攻。現在看來,美國民主黨政府對華政策有可能會産生實際效果,歐洲聯盟國家有可能會在美國的策動下對中國采取聯合抵制政策。這是美國民主黨總統采取“迂回政策”,以意識形态作為突破口,對中國實施聯合抵制的結果。
如果中國着手解決内戰遺留問題,毫無疑問,歐洲聯盟國家将會對中國實施集體抵制。雖然法國國内的一些政黨領袖公開反對美國的政策,歐洲聯盟成員匈牙利反對美國政府的對華政策,但是,在美國反複勸說和威脅下,将會有越來越多的國家加入到制裁中國的行列之中。中國必須對此保持高度警覺。一方面廣交朋友,加強與一些國家的經貿關系,争取将資本主義國家與中國商業利益緊密聯系在一起;另一方面,必須加大外交攻勢,讓更多國家意識到,美國對華政策不可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筆者多次指出,中國對美國的态度越強硬,中國在國際社會就能赢得越多國家尊敬。天下“苦美國久矣”。隻要中國揭竿而起,就能形成摧枯拉朽之勢。如果中國患得患失,對其他國家實施制裁,可是,對于美國咄咄逼人的态勢步步退讓,那麼,中國将會失去更多的夥伴,中國商業利益将會遭受極大的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