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系賈康先生在第八屆金融企業社會責任論壇的線上發言(2021,12,8) 。
大家好!很高興能有機會以線上的方式來加入到第八屆金融企業社會責任論壇的讨論。我想在自己的發言中,結合着我們要特别關注的共同富裕取向下的金融使命這樣一個重要的問題,談一談自己主要是對應于普惠金融來支援共同富裕這個視角上的一對概念的分析認識。這一對概念就是金融的“錦上添花”的機制,如何再比對上普惠取向之下更有助于促進共同富裕的“雪中送炭”機制。
這個命題在現實生活中間,是有鮮明的對應性的。我們知道,在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間,經過幾十年的探讨已經形成了基本共識:金融必須得到改革創新而帶來的其功能作用的更好發揮,金融必須是多樣化的,金融必須是能夠在支援實體經濟發展、特别是進入高品質發展階段的更新發展過程中間,充分地使它的功能落實到支援千千萬萬我們生産經營活動一線、創業創新活動一線的這些企業融資需要的滿足上面。滿足融資需要如果在商業性金融這個概念之下,我們必須承認,實際上它是一種錦上添花的機制。就是有提供貸款能力的商業性金融的主體,它們必然要考慮自己貸款的發放要首選那些給予融資支援之後項目成功率高、風險度低、資金安全性好的這樣一些對象,來把貸款提供出去。這樣的一種在商言商的商業性金融主體與自己控制風險而可持續發展比對的錦上添花式營運,也就是一種資源配置優化的機制——資金提供出去必須取得回報這個商業性金融的資金運用,按照錦上添花取向,按照我們的說法就是不斷支援微觀效益比較好的項目,使它們得到更充分的資金支援,以後整個社會中發展應該有的後勁、應該表現的總體繁榮特征,才能比較好地在金融支援之下展現出來。
錦上添花無可厚非,我們在上世紀80年代的時候就在總結這樣一個機制一一銀行首先要把自己定位為是企業,是在商言商,才能使銀行支援的廣大的實體經濟一線的企業他們也成為真正的企業,在競争中有優勝劣汰的機制,以及優勝劣汰機制帶來的這樣一種解放生産力支援我們的發展、資源優化配置的功能作用。但是,又要說到,這種錦上添花機理和它發揮的功能作用,确實又有局限性。在實際生活中間我們都知道,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概念就是市場也有它的缺陷和失靈。有一些在市場經濟運作中間,需要有“雪中送炭”式融資支援的經濟活動,在實際生活中間我們也感受到的是不可忽視的。比如說,我們必須充分考慮怎麼支援“三農”概念之下的創業創新活動。我們必須充分考慮怎麼樣支援小微企業他們在草根創業創新這個層面的生産經營活動得到金融的陽光普照。我們還必須考慮一些科技創新活動,特别是分散的小型科技企業他們的創新活動,怎麼樣能得到貸款融資支援的問題。這些三農、小微、科技創新在特定的場景中怎麼得到融資支援的問題,直接對接的就是普惠金融的問題。普惠是在原來的傳統商業性金融可以給予支援的這些經濟運作領域之外,還有一個更開闊的眼界,要讓我們金融有效供給覆寫這些對象,有這樣一種克服過去金融不夠普惠的進步。這也就是說,我們于普惠金融概念之下,必須注重它的功能上的提升。這一種普惠金融的功能,當然是對應着中央現在特别重視、特别強調的促進共同富裕。在我們更好支援高品質發展新階段的我們的更新發展中,2021年8月17号,中央的會議給出的強烈的信号,就是要發力促進共同富裕,使我們的發展更好地展現出高品質,展現我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它應該有的本質特征。
促進共同富裕在金融這方面,我覺得顯然就必須把錦上添花和雪中送炭兩個概念更好的把它們結合在一起。既做大蛋糕,又要在做大蛋糕的過程中注意以實際上的一些政策性傾斜支援,加上必要的一些帶有再配置設定特征的政策引導,即一些優惠政策的支援作用,使我們的實際生活中間,三農、小微、分散的科技創新活動等,得到更好的金融支援。在未來中國大地上,在中國促進“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的打造中,更好地展現出來他們的能動作用。這種我們所要追求的促進共同富裕、促進普惠金融發展的現實的問題,當然有它的挑戰性和它的複雜性。
我想,如果從現在已經可以觀察到的一些切入點來說,我們可以排列這樣一些我覺得有建設性的創新機制,大家一起來讨論怎樣使它們更好地在普惠金融的發展過程中間去對接共同富裕的取向,使我們的金融更加多樣化,使我們金融整個供給體系更好展現支援實體經濟更新發展、支援我們總體的各種各樣的生産經營活動裡面,在市場發揮決定作用的同時,又能夠比較好地去克服一些市場的缺陷和失靈。我願意把這樣一個命題在理論結合實際的視角上,将它表述為政策性金融和商業性金融要更好地、與時俱進地實作協同呼應,和錦上添花與雪中送炭的比對。
我覺得有這樣幾個值得我們總結實踐經驗、認真加以探讨的觀察點,或者說支援實際的金融創新,更好促進共同富裕,發揮自己應有使命這方面的一些切入點。
第一,是我覺得要充分肯定一下在這些年我們看到了,矽谷引領的資訊革命、新技術革命大潮興起以後,科技金融的發展,已經使商業性金融在傳統概念之下的那個邊界,仍然延續着控制風險、在商言商但是已經可以擴大它的覆寫面。最典型的就是,過去難以想象,一些在網上就可以接受的小貸申請,現在可以以大資料、雲計算等資訊技術支援,得到源源不斷的融資上的供給方回應?我幾年前專門到已經取得一定發展成就的數字化平台公司做過調研,在現場我看到了大螢幕上顯示出來的,就是已經有了比較可靠的軟體設計以後,以這種大資料雲計算支援着軟體自己的運作、“零人工幹預”的情況下,網上不斷接受小貸的申請,這些小貸來自于草根層面的小微企業,草根創業創新活動的主體,他們這些小貸,網上申得的這種貸款,在供方風險可控的情況之下,是以一般來說不超過中利貸水準的融資支援機制發放出去,展現在大螢幕上,不斷滾動着,一筆一筆的撥出去。我看了一段時間以後,發現這裡面最小的一筆隻有三千元,最大的兩、三筆也不超過20萬元。這種典型的小額貸款,可以不間斷、可持續地在這個運作系統中,針對着過去我們這種貸款金融服務的陽光基本照耀不到的這樣一些草根創業創新的主體,使它們得到前所未有的貸款支援。當然,這裡面的道理就非常值得我們以後讓普惠金融發展中間繼續加以分析認識,和促使其有進一步的作用發揮。總體來說我觀察,這個運作機制所掌握的風險控制的依據,就是有技術條件支援着的它的項目風險判别。當然,大的前提,是申請小額貸款的主體他們自己在過去經濟活動中間的電子痕迹,可以由大資料、還有便捷的雲計算算法支援着在資訊進行中,可以相當快地得到彙總與判斷,生成這方面它的風險度的識别以後,決定着貸款可不可以發放。這樣使源源不斷的小額貸款的發放靠技術支援擴大了商業性金融它的覆寫面,延展了它的邊界,非常值得我們肯定。這是我感覺首先應該在商業性金融概念之下認識到的,并不違背它的風控方面的特定要求,仍然是在商言商立場之上,就可以在實際創新過程中對接普惠金融的一個值得肯定的進步。但同時也要意識到它的局限性:因為這樣網上接受的小貸申請,它的申請對象的電子痕迹是一個必要的前提。如果你設想一下,是那種“三農”概念之下,過去可能沒有什麼電子痕迹在資料庫裡面可以查得的這樣一些申請貸款的主體,它的生産經營活動中需要小貸的支援,它仍然是無法通過這樣的系統得到他們意願中間、也是我們在整個經濟社會活動中認為有必要性給予的這種融資支援的。那麼這種局限性的克服,就不能夠在商業性金融由科技創新擴大邊界這樣一個單項擴充的範圍之内,認為它可以得到比較完滿的解決了,就必須進一步把我們的思維,推到有财政資金為後盾的政策支援介入的政策性金融概念之下:那麼這時雪中送炭它的一個必要的前提,就是要有政策性資金,來自于我們公共資源領域“以政控财,以财行政”的财政配置設定體系。它是以政策性資金來做市場化的運作,專業化的管理,可以産生乘數放大效應,也就是杠杆式的放大結果。
最典型的,就是首先我們要看一下财政的貼息,這在2020年疫情沖擊之下有前所未有的大規模運用,當年發行的一萬億抗疫特别國債裡有差不多兩千億元是由中央财政專門安排以貼息這種方式,直達到地方一線、在基層形成優惠貸款,以财政貼息形成的優惠貸款來支援大量的小微企業在疫情沖擊之下首先能夠生存下來,以後再争取在抗寒,過冬中,再對接到複工複産以後新的局面,得到未來的進一步發展。這樣在關鍵的非常時期有非常之策,運用了财政為後盾的資金做成的普惠金融,可以使商業性銀行并不改變在商言商錦上添花立場,又和雪中送炭的實際功能融合、對接在一起了。
與此相類似,政策性金融概念之下,我們還應該積極推進政策性信用擔保、産業引導基金和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機制,來發揮普惠金融的作用。這種使錦上添花與雪中送炭的金融功能結合在一起,更好履行金融使命的努力,展現着有效市場加有為、有限政府的“守正出奇”創新發展,也是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促進共同富裕和打造我國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些看法彙報出來,供大家參考。謝謝!
賈 康 簡 介
第十一屆、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現任全國政協參政議政人才庫特聘專家,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創始院長,中國财政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博導。曾長期擔任财政部财政科學研究所所長。是北京、上海、福建、安徽、甘肅、廣西、西藏等地方政府特聘專家、顧問或咨詢委員,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國家行政學院、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南開大學、武漢大學、廈門大學等多所高校特聘教授。1988年曾入選亨氏基金項目,到美國匹茲堡大學做通路學者一年。1995年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97年被評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高層次學術帶頭人。多次受黨和國家上司同志之邀座談經濟工作。擔任2010年1月8日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體學習“财稅體制改革”專題講解人之一。孫冶方經濟學獎、黃達—蒙代爾經濟學獎和中國軟科學大獎獲得者。國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規劃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發改委PPP專家庫專家委員會成員。2013年,主編《新供給:經濟學理論的中國創新》,發起成立“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和“新供給經濟學50人論壇”(任首任院長、首任秘書長,第二屆理事會期間任首席經濟學家),2015年-2016年與蘇京春合著出版《新供給經濟學》、《供給側改革:新供給簡明讀本》以及《中國的坎: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獲評中國圖書評論學會和央視的“2016年度中國好書”)》,2016年出版的《供給側改革十講》被中組部、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和國家圖書館評為全國精品教材。2017年後又撰寫出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理論模型與實踐路徑》、《供給側改革主線上的未來财稅》、《财政學通論》等多部專著。根據《中國社會科學評估》公布的2006~2015年我國哲學科學6268種學術期刊700餘萬篇文獻的大統計分析,賈康先生的發文量(398篇),總被引頻次(4231次)和總下載下傳頻次(204115次)均列第一位,綜合指數3429,遙居第一,是經濟學核心作者中的代表性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