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82歲的他,高産第33部長片,這“名導”卻未抱回任何一個獎杯?

作者:毒舌電影

要怎麼介紹今天的主角?

兩個數字。

這是82歲的他,第33部長片:

《聖母》

Benedetta

82歲的他,高産第33部長片,這“名導”卻未抱回任何一個獎杯?

導演保羅·範霍文,世界名導裡最“瘋”的老頭之一。

瘋在産量:

83歲高齡,依然保持平均3-5年/部的出片頻率。

還想不起來他名字的,Sir說他上一部電影你肯定記得。

2016年的獎項熱門,讓于佩爾再摘法國奧斯卡(凱撒)影後的《她》。

82歲的他,高産第33部長片,這“名導”卻未抱回任何一個獎杯?

瘋在經曆,堪稱傳奇人生——在本國荷蘭中年成名。

33歲的他從荷蘭海軍電影小組退役後,拍攝的首部妓女回憶錄《在商言商》,在荷蘭一戰成名。

接下來的5部電影,《橙色戰士》吸引荷蘭20%人口觀看,剩下4部連翻拿獎或被提名,(《土耳其狂歡》提名46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納粹軍旗下》提名37屆金球獎最佳外語,《第四人》拿下第10屆洛杉矶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引發好萊塢注意。

15年後轉戰好萊塢名利雙收。

47歲,保羅·範霍文勇闖好萊塢,15年時間,既有《機械戰警》《全面回憶》這樣的大賣科幻動作片,也讓莎朗·斯通憑情色懸疑片《本能》華麗轉身。

他在好萊塢的戰績,一句話概括就是,拍過的電影都火到有續集。

68歲時毅然出走歐洲。

為什麼?

沒辦法,當今的好萊塢容不下這癡迷于大尺度題材的“瘋老頭”。

反性侵運動後的美國電影業,新增了一個電影崗位,親密戲協調員(intimacy coordinator),拍攝此類題材時必須在場。

那部《她》,在好萊塢找遍演員和制片、編劇,都無人願意。

為了不受限制,他隻好把演員和故事背景選在更自由的法國。這部《聖母》也在法國和荷蘭兩國制作。

說來也可惜。

國際大獎常客的保羅,3提戛納金棕榈,1提威尼斯金獅,至今卻無任何獎杯抱回。

新片《聖母》,也一樣。

當初為了等實體戛納電影節,保羅老爺子還特意等了一年。

獎項這東西,不妨礙作品的好壞。

一點開,就是純粹的光影享受。

大學時的油畫功底還在,光線、構圖、色彩,電影每一幀停頓,都仿佛是一副來自16世紀荷蘭畫派兼具恬靜和煙火氣的油畫。

82歲的他,高産第33部長片,這“名導”卻未抱回任何一個獎杯?
82歲的他,高産第33部長片,這“名導”卻未抱回任何一個獎杯?
82歲的他,高産第33部長片,這“名導”卻未抱回任何一個獎杯?

△ 圖源:維基共享資源

題材也是保羅所擅長——風暴中心的“大女人”。

保羅鏡頭下的女性,總是帶着一股狠勁。

她們很難讨人喜歡,可又有足夠魅力,讓你為她獻上掌聲。

《本能》裡的莎朗·斯通;《她》裡的于佩爾。

82歲的他,高産第33部長片,這“名導”卻未抱回任何一個獎杯?

這次的“聖母”伯納黛特。

保羅把她的狠勁,藏在一個又一個華麗的謊言中……

更迷人,更危險。

01

伯納黛特(維爾日妮·埃菲拉 飾)比修道院的任何一個修女都自信:

“神選之女”。

出生時媽媽差點難産, 是上帝神迹初現,救她一命,伯納黛特才得以來到世上。

小時候,出發去修道院。

路上遇到土匪,騎着馬來勢洶洶,她卻神色不懼。

以“聖母”名義發話:給朕退下!

土匪上一秒嘲笑,下一秒就服了——聖母“顯靈”,“聖屎”警告。

82歲的他,高産第33部長片,這“名導”卻未抱回任何一個獎杯?
82歲的他,高産第33部長片,這“名導”卻未抱回任何一個獎杯?

△ 翻譯源自億萬同人字幕組,下同

進修道院後,她更加确定自己神命所歸。

其他人隻會在嘴上念叨主啊耶稣啊,她卻能在夢裡和耶稣聊天、拍拖、抱抱……

後來她身上開始出現奇怪的傷口。

手掌,腰間,額頭……

激動時仿佛神迹上身,面目猙獰,聲音變得仿佛男人般低沉。

82歲的他,高産第33部長片,這“名導”卻未抱回任何一個獎杯?
82歲的他,高産第33部長片,這“名導”卻未抱回任何一個獎杯?

整個教會嘩然——這可是全套聖痕啊。

身上出現如耶稣當年被釘死在十字架上,遭受折磨時的同款傷痕,被認為是能和耶稣心意相通的榮譽之證。

有聖痕加身的伯納黛特,成了修道院最聖潔、最虔誠的“聖母”。

也因為這份極緻的“聖潔”,成為修道院新一任院長。

看似順理成章。

可這一場場神迹背後,破綻百出。

02

伯納黛特自以為神恩初現的降生,來自父親的轉述。

可這種故事,就跟明星聊入行是因為“陪朋友出門、面試卻被星探發現”一樣,雷同得無趣。

修道院嬷嬷已經不知道,這是自己聽過的第幾十遍了。

(中世紀的修道院很難進,能當修女的家長非富即貴,都是資源咖。)

82歲的他,高産第33部長片,這“名導”卻未抱回任何一個獎杯?

伯納黛特的聖痕,出現時間點也很詭異。

她的聖痕雖然是全套,卻并非同一時間出現。

先是四肢和腰部的傷口。

當院長來檢視過她的傷勢後,和嬷嬷商量,這聖痕少了頭上的傷口?

話音剛落

剛走出院長辦公室伯納黛特,就被砸在聖母像下,詭異地頭部流血。

不早不晚,聖痕在院長見證下“完整”。

一個恰如其分的神迹

82歲的他,高産第33部長片,這“名導”卻未抱回任何一個獎杯?

所謂神迹,所謂聖母,是極緻虔誠的回報,還是别有用心的做戲?

是疑問,也是“照妖鏡”。

人人都有不同答案。

一派,以修道院嬷嬷的女兒為代表,她們不相信“聖母”。

伯納黛特頭破血流地倒在聖母石像前,她第一時間沖出來。

看到院長和母親承認神迹,很是不解。

前一秒額頭還沒有聖痕,聽完院長的疑惑後,後一秒她就倒在了神像前的碎玻璃渣裡。

跟老娘演戲呢?

她不信神迹如此巧合,更不能讓這野“聖母”搶了老媽的職位。

即便她沒有親眼目睹伯納黛特親手把額頭劃破。

我就是知道

82歲的他,高産第33部長片,這“名導”卻未抱回任何一個獎杯?

她選擇用謊言去證明自己認為的真實。

嬷嬷和院長,半信半疑,卻選擇與謊言為伍。

他們無法确認聖母的真假,可“聖母”帶來的繁榮景象,隔壁村可是有實實在在的案例。

82歲的他,高産第33部長片,這“名導”卻未抱回任何一個獎杯?

而女主伯納黛特,活成了謊言本身。

她真的虔誠到能與耶稣心靈相通嗎?

導演從細節裡藏了不少線索——《聖母》裡,女主一共和耶稣有4次見面。

第一次,舞台獻祭。

她扮演死去升天見到耶稣的“聖女”。

晃神間,看到牧羊的耶稣在遠處召喚他。

第二次,上晨課,她看到自己被幾條大蛇纏身,耶稣揮劍斬蛇,二人擁吻。

第三次,怪病突發,歇在床上,她夢見被士兵追殺,長相醜惡的土匪頭子假裝耶稣,英雄救美。

第四次,怪病發後,牧羊女主動搬到隔壁床照顧她,當晚,她看到耶稣被綁在十字架上,喚她一同受苦。

82歲的他,高産第33部長片,這“名導”卻未抱回任何一個獎杯?
82歲的他,高産第33部長片,這“名導”卻未抱回任何一個獎杯?
82歲的他,高産第33部長片,這“名導”卻未抱回任何一個獎杯?
82歲的他,高産第33部長片,這“名導”卻未抱回任何一個獎杯?

留意耶稣的容貌,也在一點點發生變化。

最開始,耶稣眉清目秀,聖潔溫柔。

後來。

“祂”,他成了土匪的障眼法,成了十字架上遍體鱗傷的虛弱女體……

甚至最後耶稣都不用出現了。

——“祂”存在于意識内,服務于她。

82歲的他,高産第33部長片,這“名導”卻未抱回任何一個獎杯?

發現了麼?

4次幻象,不就是整個“真假”聖母故事的寓言:

耶稣、羊群、蛇、土匪。

牧羊人(耶稣)帶領着羊群(教會),她不甘于成為綿羊(普通基督徒),便化為狡猾的蛇,與假扮耶稣(土匪)一同受難,迷惑衆生。

Sir不得不佩服保羅·範霍文塑造人物的老辣

蛇,既非真的“聖潔”,也非絕對魔鬼。

她(謊言)隻是魔鬼收集信徒的工具。

是以,女主身上的“人性”便顯得暧昧而神秘。

你說她不相信耶稣?

嬷嬷女兒墜樓後,她要為死者禱告,院長不許。

面對激動的嬷嬷,她絲毫沒有愧疚,反而眼神散發聖光,言語堅定:

自盡的靈魂會下地獄

我可以避免此事發生

82歲的他,高産第33部長片,這“名導”卻未抱回任何一個獎杯?

你要說她虔誠?

成功“上位”院長後,她與小女友共處一室。

每晚在聖象的注視下,行禁忌之事。

82歲的他,高産第33部長片,這“名導”卻未抱回任何一個獎杯?

前後不一,免不了糾結别扭。

可你看伯納黛特言行,所有輸出都流暢大方。

因為自私和虔誠的相悖處,都被她以神之名,在内心完成互融自洽。

從“我該相信**”變成,“我想相信**”。

82歲的他,高産第33部長片,這“名導”卻未抱回任何一個獎杯?

03

劇情先聊到這。

能看出來,保羅年紀越大,野心也越大

《聖母》從最開始就沒打算拍成讓所有人哭着送出掌聲的電影。

Sir觀影完後,第一反應。

沉默。

沉默因為電影資訊量大且隐晦,故事背景陌生,需要一段時間消化和拆解。

更因為,導演所帶我們穿過的人性幽暗,如此複雜而立體,觀衆很難不沉浸于強烈的後勁。

《她》之後,保羅老爺子就想拍一部關于耶稣的電影。

他選擇了歐洲首部記載女同的文學報告,斯坦福大學曆史系教授朱迪絲·布朗的紀實類小說《不軌之舉—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的一位修女》。

整本書,源于一場調查。

電影女主角的曆史原型,是個意大利某山村的修女。

她能感覺神恩,能産生夢幻和聖痕,在當地擁有很多特權。甚至,她在當時保守的社會,和照顧她養病的女伴舉辦了一場盛大的婚禮。

如此陣仗,讓總教警惕,并開始對她調查。

和曆史上,“修女承認造假”,這種斬釘截鐵的記載不同。

直到電影最後一秒,“聖母”的真假始終沒有答案。

已經順利逃出,免于總教追殺的伯納黛特,不顧戀人挽回,又重新回到教會。

真假重要嗎?

也許,真正重要的,是你願意相信什麼。

我們得到人生的一些碎片,然後從中釀出自己的蜜,以自己的方式來感受,至于你想的是不是真相你永遠無法得到印證。

電影手冊 × 保羅·範霍文:我們都是精神失常的人(作者:Stéphane Delorme, Vincent Malausa;譯者:奇怪的雲)

翻看保羅的各種采訪、事迹,你會發現,他雖然不信教,卻是個“耶稣”着迷者。

《機器戰警》中,那尊酷炫的“鐵甲威龍”。

被他形容為美國的耶稣,用槍來布道的耶稣。

暴力和神聖混雜在一起。

82歲的他,高産第33部長片,這“名導”卻未抱回任何一個獎杯?

老爺子是好萊塢第一位正裝出席金酸梅“年度爛片”頒獎現場的導演。

他之是以會去,理由很簡單。

“有人打你的右臉,不妨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來自耶稣。

《她》之後,他大贊于佩爾。

一場戲演出了原本需要換好幾個場景才能表現的效果。

他贊那是“神迹”。

她把整場戲在一個鏡頭中完成,好像有魔鬼附身了電影一樣。就好像人物告訴她要這樣去做這些劇本裡沒寫出來的東西,這些從她本身中提取的東西,屬于電影但又本應以另外的順序發生,或者以另外的方式書寫的東西。這其中有耶稣般神迹的一面,在與某種表演之魔的關系中——要知道,耶稣其實曾是驅魔人。

可如今老爺子又拍出一部“大逆不道”的《聖母》,将自己所崇尚的“神迹”扔進電影裡,抛到千回百折的故事裡。

讓“神迹”不斷被質疑、被戳穿、被醜化……

還是那句話

你願意相信什麼。

是一個明确的,卻不屬于“你”的真相;還是未知的,但隻屬于你的意志?

那句話常被影評文章提起:

好電影不提供答案,隻提供問題。

在Sir看這也是一個“好導演”的自覺——電影,不是創作者“布道”的教義。

正如《聖母》最後一幕。

女主從鬧劇般的刑場逃脫後,打算再次回到鎮上,繼續當她的“聖母”。

小女友不解:

昨天支援你的人

今天會第一秒把你扔進火裡!

很清醒,很理智?

可當女主一再堅持,小女友勸說無果,才惱怒地說出“真心話”。

——她隻是承認了對自己有利的“真相”。

82歲的他,高産第33部長片,這“名導”卻未抱回任何一個獎杯?

女主還是離開了。

此時畫面形成有趣的分裂:

一邊,是原地跺腳,惱羞成怒的辱罵。

一邊,是“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的平靜腳步。

82歲的他,高産第33部長片,這“名導”卻未抱回任何一個獎杯?
82歲的他,高産第33部長片,這“名導”卻未抱回任何一個獎杯?

這是保羅·範霍文對自己的追問。

或許也應該是所有人的追問

信仰固然崇高。

但不摻雜任何“謊言”的“信仰”,我們真的找到了嗎?

82歲的他,高産第33部長片,這“名導”卻未抱回任何一個獎杯?

本文圖檔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莉拉不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