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散步、出行、遊玩的時候,常常會看到一些有鳥兒的場景,匆匆一瞥之間,想看清楚到底是什麼鳥,到底長什麼樣,确實有些困難。好在有這麼一群“鳥人”,會留下一些影像,告訴我們,那些場景下的目視所看不到的細節!
這是我們常見的情形,小時候我們都學過,大雁飛過,一會排成人字,一會排成個一字,于是,我們堅定地認為,這樣的都是大雁,其實不然:

雁陣
大雁、鸬鹚、白鹭、鶴、鹳等大型鳥類都喜歡排成“人”字形或者“一”字形長途飛行,即大家熟悉的“雁陣”。“雁陣”由經驗豐富、體質較好的“頭雁”帶領,“頭雁”在空中飛過時,翅膀上會産生一股微弱的上升氣流,排在它後面的鳥就可以利用這股氣流飛行,進而節省體力。
一般來說,縮着白色脖子飛的是鹭鳥,伸着白色脖子飛的是天鵝,伸着黑色脖子飛的是普通鸬鹚,而個稍小些又短胖的是雁鴨類,個頭兒大、飛得比較慢的是鶴或者鹳。
它們的真容如下:
白色居多,又縮着脖子飛行的……鹭鳥
白色,但是伸着脖子飛行的……天鵝
黑色的,伸着脖子飛行的……鸬鹚
看到這身材的,你再喊大雁,即使錯也不離譜了!
而看看細節,你會發現 --- 鴻雁
體大,飛行慢,但是太遠細分不出來!
長焦鏡頭拉近一看 --- 黃嘴鹳
這個還好,畢竟大,是以能夠分出來 --- 丹頂鶴
你去海邊,不經意間,總會看到這些趕海的小精靈,浪一來,它們滴溜溜往回跑,浪一退,它們又追逐着沖向沙灘前面,這個場景下看到的這種鳥,基本就是鸻鹬類的涉禽啦!
趕海的小精靈
鸻鹬說的是兩個種類,鸻科和鹬科,對它們的辨認,看體形,從長嘴、長頸、長腳的三長特征上,就可以簡單地區分它們,長腿長頸長嘴的是鸻,短一些的是鹬。當然,趕海的小精靈,一定是鸻科的鳥類,因為,趕海的目的,是為了靠近看到被海浪帶上岸的食物。
金斑鸻
長腿長嘴的鹬 --- 反嘴鹬
是以,鸻鹬的區分,最主要的,還是要看行為來判斷!鸻科的鳥是依靠它的大眼睛來發現食物,它們站立原地,看到食物後,會飛快地跑過去,是以,鸻科的行為有一定的規律性:站立→奔跑→啄食→站立→奔跑→啄食。而鹬科大部分靠長嘴來感覺食物,是以,鹬科的行為是:走→探→吃→走→探→吃
落日餘晖下群飛的鸻鹬類
城市邊緣海岸線上的鸻科鳥浪
在特定的時候,你還有可能看到鸻鹬鳥類在濕地上、海岸邊看到這種震撼人心的鳥浪!
去山林裡,會偶遇樹梢上這種成片的栖息的鳥兒,大部分都是一個種類(抛開混居的一些),那麼,會有哪些鳥兒喜歡這樣的休憩方式?
遮天蔽日的鳥群
椋鳥、太平鳥、麻雀這些,都喜歡這樣的成群聚集在樹上,你知道群集在一起的原因嗎?一是稀釋風險,多一雙眼睛就多一份安全,一群聚集在一起,這雷達覆寫的面積,什麼隐形飛機都很難不被發現。二是易于覓食,眼睛多了,看到食物也就更容易了。
遠看一樹的鳥影
近一點,可以看到是麻雀
沒錯啦,就是麻雀
看着顔色,估計就是太平鳥群
拉近看看 -- 太平鳥
絲光椋鳥
哪些鳥兒喜歡群居?
在農村裡,你常常見到這樣的場景吧,燕子、烏鴉、椋鳥、麻雀啥的,都喜歡成排地站在電線上,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為什麼這些鳥兒喜歡站在電線上?
電線上的五線譜
第一個原因就是視線好,所謂站得高看得遠,站在高處自然就能看的更多,找尋食物也會友善的多,因為電線下方基本都是沒有建築物能阻擋它們的視線的!
燕子排隊站高高,站得高才看得遠。
第二個就是幫助他們更好地尋找配偶了。康奈爾大學的鳥類科學家表示:有時候它們并不是簡單的站在電線上面不說話,在春天的時候,雄性的鳥類會更加賣力氣的唱歌,用來吸引雌性,而站在沒有建築物遮擋的電線上會被更多的雌性看到!進而增加找到配偶的機率!
總有特立獨行的急于表現自己的---看着那個空位,憋死我這個強迫症了!
第三個就是資訊交流了,一般的鳥類在電線上都會互相交流,例如哪裡有着大量的食物、什麼時候去南方過冬、什麼時候又飛回北方來等等,這些問題都是他們交流的主要内容,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共享食物資源!
你從哪裡來?那邊吃的多嗎?
第四點就是起飛友善了,如果鳥類在地面休息,那麼再次起飛時,首先就是要先劇烈拍動翅膀克服地心引力才能真正地飛起來,而在電線上就不一樣了,起飛就不需要消耗大量的體力來扇動翅膀,完全可以憑借能量守恒達到快速起飛的效果,節省了大量的體力!
看誰跑得快
小區裡的綠化越來越好,有些大樹的枝桠間,經常能看到這些鳥兒的剪影,遠遠的,看不真切,但是,這種在小區中,一點兒也不畏懼人的體型偏大的鳥,很多時候都是珠頸斑鸠,甚至你散步路過草坪,它就在你的腿邊,一點也不畏懼你的到來。
小區樹上鳥的剪影
小區裡免費上演的愛情片,你看過嗎?
珠頸斑鸠你要是對它稍微好點,它甚至會飛到你家陽台的花盆裡産卵生子!
一點不把自己當外人的珠頸斑鸠
不要以為你住在小高層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做壞事,窗外有個會飛的老熟人正看着你呢!
你到公園看看荷花,走過蘆葦叢,突然驚起一隻大鳥,吓你一跳,你仔細檢視蘆葦叢中,卻什麼都沒發現,那就讓攝影師來幫你看個究竟吧!
你找到我了嗎?我是拟态大師 --- 葦鳽
是的,葦鳽屬大多具保護色(斑駁的褐色和皮黃色條紋),嘴尖朝上,站立時模仿周圍的蘆葦和草,可避免被發覺,不管是常見的小葦鳽還是黃葦鳽,都是一個德性,生性甚機警,遇有幹擾,立刻伫立不動,向上伸長頭頸觀望。
拟态大師 --- 葦鳽
小葦鳽
小葦鳽行動極為謹慎小心,當它感覺到有人到來時,常常向上伸直頭頸,長時間的一動不動地站在那裡,就像一件标本或一株枯草,如不仔細觀察、很難将它們同四周的蘆葦和樹枝區分開來,隻有走到它的跟前,它才“撲”地一聲飛走了。
現在知道在池塘邊吓唬你的是誰了吧!哈哈~
帶着孩子去鄉下走走,看看田園風光時,是不是常常看到這個場景?拖拉機犁田,後面伴飛着一大群白色的大鳥,遠遠看到牛的身上,居然還站着一隻,它們是那麼相安無事,和諧共生!
犁田時跟在拖拉機後面的鹭鳥
站在牛背上的牛背鹭
哈哈,這牛背鹭站在牛身上的目的你知道嗎?
牛背鹭可以捕食牛背上的寄生蟲,以及因水牛走動而被驚擾飛出來的小昆蟲,另一方面,牛背鹭還可以幫水牛驅趕身上的蠅蟲,也為水牛擔任警衛任務,這就是牛背鹭和牛之間的互利共生,十分有趣,通常一頭水牛背上停留一隻牛背鹭,最多是兩隻,一隻在左,一隻在右,若是有第三隻牛背鹭想來湊一角時,前兩隻會聯手将它趕走。
牛背鹭又名黃頭鹭,長成下面這個樣子:
知道為什麼又叫黃頭鹭了嗎?
當然,牛背鹭的冬羽會變淡變白,是以,如果你看到白色的,也不要奇怪哦!
春暖花開的時候,公園的湖面上,總有一道道黑影,沒有一點規律的快速掠過湖面,蕩起一串串漣漪,我們知道武功裡描述有一招叫:燕子三抄水,很形象的表達了這個場景,沒錯,這是燕子在水面上飛過,那你知道它為什麼要點水面嗎?
燕子點水是因為燕子橫掠水面,捕食懸浮或浮遊在水面上的昆蟲,為了保持身體平衡,并起到緩沖作用,不至于沖力大而使整個身體沖進水裡去,是以,常常要用剪尾或翼尖沾一下水面。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 帶着剪刀的燕子
燕子是根據氣流的流動以及氣壓的結合進行滑翔加飛行的,是以燕子的飛行無迹可尋和迅捷是最大的特點 ,像剪刀那樣的尾巴`能減少空氣中的阻力,并且能随着風向而改變方向 ,而且,它的飛行速度,差不多達到120km/小時,你開車在高速,不違章,估計是趕不上它的。
上述場景裡,像閃電一樣掠水而過,飛行極為迅速而靈巧的,也就隻有家燕與金腰燕了,它倆長這樣:
家燕
金腰燕
可千萬不要把雨燕也放進來說哦,燕子跟麻雀親近一些,跟雨燕可就隔着十萬八千裡了。
下面這種場合,你會看得真真切切,但是,千萬不要大喊,我看到一隻黑色的鴨子!因為,它不是鴨子,而是.....雞,黑水雞!是不是沒有一點作為雞的覺悟?不但和鴨子一樣遊水,還和鴨子一樣長着個扁嘴巴!
黑水雞
黑水雞一身黑袍加鮮紅色的額甲是它的招牌,常成對或成小群活動,善遊泳和潛水。它不喜歡寬闊的水面,喜歡有樹木或水生植物遮蔽的水域,是以,平靜開闊的湖面上,你就不要去找尋它了,相反,殘荷的葉面下,你往往可以看到它的身影。
黑水雞又叫紅骨頂雞
多說一句,如果你看到的不是這個紅色招牌的嘴,而是白色,那恭喜你,你又認識一個新品了,那是白骨頂雞!
白骨頂雞
九為大數,這次上面就介紹九個場景,還有很多下次再唠。這些内容,隻是給初識鳥類的人一個大概的概念,如果需要詳細的了解,或者再進行一個科學的細分,那可是一個大的工程,需要系統的知識,但是,畢竟我們隻是一個業餘愛鳥人,能夠做到簡易區分,就足矣!關鍵還是要有一顆愛鳥的心,以及在日常生活中愛鳥護鳥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