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密集退出小米關聯公司 雷軍開啟“下半場”

密集退出小米關聯公司 雷軍開啟“下半場”

小米集團創始人雷軍近期的頻繁動向,引起外界關注。

12月13日,《華夏時報》記者在某工商資訊網站看到,雷軍退出了谧空間南京資訊科技有限公司(下稱“谧空間”)執行董事職務,該職務由小米集團進階副總裁張峰接任。而天眼查還顯示,自12月6日起的一周内,雷軍相繼退出了小米科技(武漢)有限公司、廣州小米通訊技術有限公司等多家小米關聯公司的法定代表人、董事長、執行董事等職務。

雷軍退出小米多家關聯公司的這一動作,被市場解讀為雷軍将集中精力“做大事”——今年以來,小米在造車、造芯等領域動作不斷。但12月13日,小米方面在被《華夏時報》記者問及相關問題時,僅表示有相關資訊會第一時間同步。

密集退出

公開資訊顯示,雷軍最新退出的谧空間,由小米在2019年3月在南京成立,法定代表人為張峰,經營範圍包括資訊系統內建服務、資訊技術咨詢服務、軟體開發等。MI Space NJ Limited為谧空間全資控股公司。

而在此之前,雷軍已經接連退出多家位于廣州、珠海、武漢等地的小米關聯公司法定代表人、執行董事或董事長職務。

其中,僅12月6日至7日,雷軍就不再擔任小米科技(武漢)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執行董事兼總經理,并不再擔任廣州小米資訊服務有限公司的執行董事。随後,他還退出了廣東小米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廣州小米通訊技術有限公司、珠海小米通訊技術有限公司等公司的相關職務。

“雷老闆這是要沉迷造車了?”對于雷軍近期密集退出小米關聯公司這一動作,市場有聲音認為,這是雷軍将集中精力造車的信号。

艾媒咨詢CEO張毅對《華夏時報》記者分析,雷軍從這些企業抽身,也說明雷軍以及他所上司的小米,某種程度上已經走向了一個相對良性的管理循環。另外,對雷軍來說造車是一個巨大的考驗和壓力,因為小米進入市場較晚,造車競争也已經進入紅海,雷軍需要在造車上全力投入。

不過,網際網路分析師丁道師對《華夏時報》記者分析認為,“幾乎所有一線網際網路大佬最少是幾十或幾百個公司的法人,同時他們每年最少退出或新增加很多公司的法人,是以這一變動很難說明什麼問題,更多的還是要看基于業務上要做什麼。”

天眼查顯示,雷軍目前還在92家公司任職。目前他依然還是小米的董事長兼CEO。今年9月3日,港交所披露,雷軍個人對小米的持股比例從10.63%降至9.12%,持股數量減少3.08億股。小米方面當時表示,這源于雷軍根據香港當地條例,不再控制雷軍基金會導緻可統計份額降低,并非減持。小米今年7月的公告顯示,雷軍當時向小米基金會和雷軍基金會各捐贈了3.08億股公司B類股用作公益用途。

手機之外的戰場

2010年,41歲的雷軍聯合六位創始人一同創立小米,進入了競争激烈的手機行業。十年後的2020年,小米營收達到了2458億元。

目前,小米包括智能手機、IoT與生活消費産品、網際網路服務三大業務,其中智能手機收入占比超過六成。

2021年第二季度,小米5290萬部的手機銷量超過蘋果,首次成為全球第二,市場占有率達到17%。當月雷軍在年度演講上宣布了小米的新目标:三年内,拿下全球第一。

不過,拿下“全球第一”并非易事。今年三季度,受晶片荒等因素影響,小米手機出貨量及排名出現下滑。當期小米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為4390萬部,全球排名由第二重回第三,市占率下滑至13.5%。在釋出三季報後的次日,小米股價下跌6.96%。

而除了堅守智能手機主陣地,小米還進入了多個競争激烈的領域。2014年,小米就開始進入造芯領域。12月7日,上海玄戒技術有限公司(下稱“上海玄戒”)成立,注冊資本為15億元人民币。

這家公司由X-Ring Limited全資控股,公司經營範圍包括內建電路晶片設計及服務等的公司,被看做外界看做是小米造芯計劃的重要一步、負責小米手機業務的曾學忠擔任上海玄戒的執行董事、總經理、法定代表人,小米聯合創始人劉德擔任這家公司的監事。

另外,在跨界造車熱潮之下,今年3月末,小米集團還正式宣布造車,首期投入100億元人民币。雷軍當時還将小米造車稱作“這将是我人生中最後一次重大創業項目,願意押上人生積累的所有戰績和聲譽”。今年9月總部設在北京的小米汽車有限公司正式成立。雷軍擔任法人代表、總經理。10月19日,雷軍在投資者會議上表示,小米汽車預計在2024年上半年正式量産。

丁道師對《華夏時報》記者分析稱,手機行業基本上模式都已确定,今年雷軍敢于宣布造車,肯定是做了很長時間的準備。“将來很長一段時間,雷軍的主要精力肯定在造車上,并且會親自來主抓造車業務。未來造車業務能否做好,将會決定小米能不能成為一線企業,如果做好的話,會更進一步;如果做不好,之前的積累也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截至發稿,小米股價微漲0.42%至19.28港元,較今年1月35.90港元的最高點下跌約46%。

責任編輯:黃興利 主編:寒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