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旅途、異鄉生活、人生選擇……關于出國的這些“煩心事”話劇《行心》都懂

作者:周到用戶端
旅途、異鄉生活、人生選擇……關于出國的這些“煩心事”話劇《行心》都懂

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後浪新潮演出季、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資助項目,由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出品的原創話劇《行心》于上周末在上海話劇藝術中心·戲劇沙龍正式上演。

旅途、異鄉生活、人生選擇……關于出國的這些“煩心事”話劇《行心》都懂

《行心》由兩個故事穿插構成。一邊講述了沒有拿到工作簽證的江流遠決定死賴在紐約,在經曆了自我掙紮和自我質疑之後,他終于擺脫了偏執,真實地面對自己的家人,找到了心的方向。另一邊則講述了高中生肖飛在母親的一手規劃下,辦理了遊學,在茫然和無措中,被推着提前開始了自己的留學生活。

旅途、異鄉生活、人生選擇……關于出國的這些“煩心事”話劇《行心》都懂

《行心》的故事靈感來源于編劇自身留學美國的異鄉經曆,編劇田弘毅想通過《行心》與觀衆探讨兩個話題:

1)人在旅程當中對自己的發現,與自己的較勁,以及對自己提出的問題;

2)人在旅程當中對家人的發現,與家人的較勁,以及對家人提出的問題。那麼,這些東西能否産生所謂“有意義”的結果?或者能否達到所謂的“和解”?

田弘毅認為,

“與這些東西周旋,有時似乎曙光在望,有時又似乎進退維谷,這本身就是對我們自身存在的一種提醒。”

導演徐紫東曾以兩首歌的歌詞為切入點,來帶演員更好地感受《行心》——歌曲《松花江上》裡唱,“哪年哪月,才能夠回到我那可愛的故鄉”“爹娘啊,爹娘啊。什麼時候,才能歡聚一堂?!”

歌曲《常回家看看》裡唱,“老人不圖兒女為家做多大貢獻,一輩子總操心就奔得平平安安。”

在戰亂年代與和平年代,人們對于“家”的概念會不太一樣。颠沛流離的時候,在生死存亡之際,人類的需求反而會表達得更加清楚——就想和父母在一起;但是在和平年代,文藝作品則是用生活的點滴細節來提醒我們,要“多回家去看一看”。時代雖不同,人類的需求卻是一緻的。在《行心》中,我們會懂得,無論我們的社會屬性什麼樣,它都沒有辦法取代我們在家庭中的作用。

旅途、異鄉生活、人生選擇……關于出國的這些“煩心事”話劇《行心》都懂

紫色調的舞台上,懸着一輪圓月,“飄”着無數張月曆。小劇場裡上演着人與人之間的悲歡冷暖,有愛就有浪漫。

據舞美/燈光設計朱雨雙介紹,《行心》全新更新的舞台選擇了兩個元素,一個是月曆,一個就是月亮。因為《行心》的兩家人裡,有的父母是期盼着孩子回來,還有的父母要算着日子要送自己的孩子出國,還有的人是想留在國外但是簽證馬上就要過期了,是以他們都是有在算那個日期、都在數着日子,有的是在期盼,有的是在逃避,其實每個人都會有心裡那種對自己來說特别重要的日子,是以運用了月曆這樣一個元素;而月亮往往代表和傳遞着思鄉之情,朱雨雙選擇了用一個燈籠去表示月亮。它可以是家裡的一盞燈,也可以是一輪圓月,既非常意象,也可以比較具象。運用紫色,是因為它是一個很難被定義的顔色,很難用某一種情緒去定義它。因為它的難以定義,是以很能代表人跟人之間的相處關系,尤其是親子之間。親子之間理論上應該是最親密無間又無私的,但往往和你吵架吵得最猛的,裂痕最重的,還是你的親人。

旅途、異鄉生活、人生選擇……關于出國的這些“煩心事”話劇《行心》都懂

以“家”與“家人”為線索,《行心》還探讨了人在異鄉或即将踏上人生旅途時,與父母的相處、與戀人的相處、與自我的相處,最終的核心是讨論人的生存狀态。

旅途、異鄉生活、人生選擇……關于出國的這些“煩心事”話劇《行心》都懂

《行心》的場外布置也值得一提,觀衆可以在背景闆地圖上标記自己的家鄉,計算“心”與“家”的距離。另外,《行心》也開放了觀衆征稿,歡迎正或曾離家在外的觀衆,寫下自己印象最深的一個日期。

每一次離開家人時體會到的孤獨,

都值得被了解;

每一份在孤獨時做下決定的勇氣,

都需要被肯定;

每一顆曾感受到這份孤獨的心靈,

都值得被擁抱。

在這個冬日,走進劇場,感受溫暖。

出品機關:上海話劇藝術中心 | 出品人:張惠慶 | 總監制:田水 | 藝術總監:喻榮軍 | 聯合監制:何念 | 制作人:劉立 | 編劇:田弘毅 | 導演:徐紫東 | 舞美/燈光設計:朱雨雙 | 舞台監督:朱星宇 | 服化設計:徐叢婷 | 道具設計:邵振東 | 音效設計:喬國棟 | 技術設計:許金佳 | 舞美制作監理:趙明

主演:陳姣瑩、蔣可、衛萊、彭賽、李詩杲、高澤鵬、馮嘉烨、邊宇林

演出時間:2021年12月10日-12月26日 19:15(周一休息,周日僅13:45下午場)

演出地點:上海話劇藝術中心·戲劇沙龍(安福路288号3樓)

演出票價:180/280/380元

來源:周到上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