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旅途、异乡生活、人生选择……关于出国的这些“烦心事”话剧《行心》都懂

作者:周到客户端
旅途、异乡生活、人生选择……关于出国的这些“烦心事”话剧《行心》都懂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后浪新潮演出季、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资助项目,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出品的原创话剧《行心》于上周末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戏剧沙龙正式上演。

旅途、异乡生活、人生选择……关于出国的这些“烦心事”话剧《行心》都懂

《行心》由两个故事穿插构成。一边讲述了没有拿到工作签证的江流远决定死赖在纽约,在经历了自我挣扎和自我质疑之后,他终于摆脱了偏执,真实地面对自己的家人,找到了心的方向。另一边则讲述了高中生肖飞在母亲的一手规划下,办理了游学,在茫然和无措中,被推着提前开始了自己的留学生活。

旅途、异乡生活、人生选择……关于出国的这些“烦心事”话剧《行心》都懂

《行心》的故事灵感来源于编剧自身留学美国的异乡经历,编剧田弘毅想通过《行心》与观众探讨两个话题:

1)人在旅程当中对自己的发现,与自己的较劲,以及对自己提出的问题;

2)人在旅程当中对家人的发现,与家人的较劲,以及对家人提出的问题。那么,这些东西能否产生所谓“有意义”的结果?或者能否达到所谓的“和解”?

田弘毅认为,

“与这些东西周旋,有时似乎曙光在望,有时又似乎进退维谷,这本身就是对我们自身存在的一种提醒。”

导演徐紫东曾以两首歌的歌词为切入点,来带演员更好地感受《行心》——歌曲《松花江上》里唱,“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一堂?!”

歌曲《常回家看看》里唱,“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总操心就奔得平平安安。”

在战乱年代与和平年代,人们对于“家”的概念会不太一样。颠沛流离的时候,在生死存亡之际,人类的需求反而会表达得更加清楚——就想和父母在一起;但是在和平年代,文艺作品则是用生活的点滴细节来提醒我们,要“多回家去看一看”。时代虽不同,人类的需求却是一致的。在《行心》中,我们会懂得,无论我们的社会属性什么样,它都没有办法取代我们在家庭中的作用。

旅途、异乡生活、人生选择……关于出国的这些“烦心事”话剧《行心》都懂

紫色调的舞台上,悬着一轮圆月,“飘”着无数张日历。小剧场里上演着人与人之间的悲欢冷暖,有爱就有浪漫。

据舞美/灯光设计朱雨双介绍,《行心》全新升级的舞台选择了两个元素,一个是日历,一个就是月亮。因为《行心》的两家人里,有的父母是期盼着孩子回来,还有的父母要算着日子要送自己的孩子出国,还有的人是想留在国外但是签证马上就要过期了,所以他们都是有在算那个日期、都在数着日子,有的是在期盼,有的是在逃避,其实每个人都会有心里那种对自己来说特别重要的日子,所以运用了日历这样一个元素;而月亮往往代表和传递着思乡之情,朱雨双选择了用一个灯笼去表示月亮。它可以是家里的一盏灯,也可以是一轮圆月,既非常意象,也可以比较具象。运用紫色,是因为它是一个很难被定义的颜色,很难用某一种情绪去定义它。因为它的难以定义,所以很能代表人跟人之间的相处关系,尤其是亲子之间。亲子之间理论上应该是最亲密无间又无私的,但往往和你吵架吵得最猛的,裂痕最重的,还是你的亲人。

旅途、异乡生活、人生选择……关于出国的这些“烦心事”话剧《行心》都懂

以“家”与“家人”为线索,《行心》还探讨了人在异乡或即将踏上人生旅途时,与父母的相处、与恋人的相处、与自我的相处,最终的核心是讨论人的生存状态。

旅途、异乡生活、人生选择……关于出国的这些“烦心事”话剧《行心》都懂

《行心》的场外布置也值得一提,观众可以在背景板地图上标记自己的家乡,计算“心”与“家”的距离。另外,《行心》也开放了观众征稿,欢迎正或曾离家在外的观众,写下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个日期。

每一次离开家人时体会到的孤独,

都值得被理解;

每一份在孤独时做下决定的勇气,

都需要被肯定;

每一颗曾感受到这份孤独的心灵,

都值得被拥抱。

在这个冬日,走进剧场,感受温暖。

出品单位:上海话剧艺术中心 | 出品人:张惠庆 | 总监制:田水 | 艺术总监:喻荣军 | 联合监制:何念 | 制作人:刘立 | 编剧:田弘毅 | 导演:徐紫东 | 舞美/灯光设计:朱雨双 | 舞台监督:朱星宇 | 服化设计:徐丛婷 | 道具设计:邵振东 | 音效设计:乔国栋 | 技术设计:许金佳 | 舞美制作监理:赵明

主演:陈姣莹、蒋可、卫莱、彭赛、李诗杲、高泽鹏、冯嘉烨、边宇林

演出时间:2021年12月10日-12月26日 19:15(周一休息,周日仅13:45下午场)

演出地点: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戏剧沙龙(安福路288号3楼)

演出票价:180/280/380元

来源:周到上海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