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自成與劉邦朱元璋一樣出身低微,成為皇帝,為何結局卻大不同?

劉邦、朱元璋、李自成,都是中國曆史上赫赫有名的草根皇帝、布衣天子。他們的人生都很勵志:劉邦曾是一街頭混混,朱元璋曾是一放牛娃,李自成曾是一下崗驿卒。

這三個草根,都憑借着自己的不懈努力,最終走上人生巅峰,坐上了皇帝寶座。

不同的是,劉邦和朱元璋建立了大一統的王朝,而李自成卻功虧一篑,身死國滅。

到底是什麼,造成了他們三人之間的重大差别呢?

李自成與劉邦朱元璋一樣出身低微,成為皇帝,為何結局卻大不同?

一、

不同的戰略眼光

所謂“

風物長宜放眼量

”,人在利益面前,往往會裹足不前。成大事者,要做到不為眼前小利所惑,凡事從大處着眼。

劉邦在楚漢戰争中,與項羽大戰72場、小戰40餘次,最開始的時候勝少負多,連父親、妻兒都保不住。然而,劉邦并不氣餒,而是審時度勢,抓住項羽的弱點,積小勝為大勝,集中優勢兵力,最終消滅了項羽。

公元1357年,當朱元璋打下徽州時,馬上去拜訪當地的大儒朱升。朱升給他說了9個字,助他成就帝王霸業:“

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李自成與劉邦朱元璋一樣出身低微,成為皇帝,為何結局卻大不同?

在戰略上,不要過早暴露自己的目标,以免樹大招風。朱元璋立即采納,并成為他的緻勝之道。

而李自成起兵時,為了調動老百姓的積極性,喊出了

“均田免糧”

的口号。說實話,這句口号其實并沒有錯。但是,它錯在難以落實。當李自成的百萬大軍攻入北京後,不收稅、不納涼,喝西北風不成?

他一面照常征稅,一面又讓部将縱兵劫掠,一下子就失信于民,成為了衆矢之的。

二、

不同的人才政策

劉邦善于識人用人,曆代帝王鮮有能及者。在奪取天下後,劉邦大宴群臣,說:“運籌帷幄,決勝千裡,我不如張良;鎮國家,撫百姓,給糧饷,我不如蕭何;率百萬之衆,戰必勝,攻必取,我不如韓信。然而,這三位人才,我能用之,這就是我能得到天下的原因。項羽有一個範增卻會能用,是以才被我所擒。”

李自成與劉邦朱元璋一樣出身低微,成為皇帝,為何結局卻大不同?

赤貧出身的朱元璋,雖然自己隻讀過幾個月的私塾,認識不了多少字,但其求賢若渴的精神,十分感人。每打到一處,他都要拜訪當地的名士大儒,請教安邦定國之策,或者幹脆請其出山成為自己的幕僚。

除了剛才提到的大儒朱升,浙東四傑——宋濂、劉基、葉琛、章溢,皆被他請到專門修建的“禮賢館”。劉基起初不願意出山,朱元璋說:

“我為天下屈下先生耳。”

其情真意切,最終打動了他們。

而李自成的隊伍中,本來就缺乏具有遠見卓識的智者。唯一一個能提出真知灼見李岩,也因為受到李自成的猜忌而被冤殺。大順農民軍的向心力、凝聚力迅速垮塌,走向敗亡。

李自成與劉邦朱元璋一樣出身低微,成為皇帝,為何結局卻大不同?

三、

不同的鬥争政策

劉邦、朱元璋取天下,無不是以智取勝,而且十分注重根據地的建設。

在楚漢戰争中,項羽曾經提出過與劉邦單挑,以決勝負,避免生靈塗炭。

然而,劉邦卻說:“我與你鬥智不鬥力。”而事情的發展,也正如劉邦所說的那樣,項羽自恃武功高強,好勇鬥狠,作戰每每以強大的攻擊力挫敗敵人。

而劉邦卻是在認真經營天下,打仗隻是其中的一個部分而已。有了這種鬥争政策,他才在攻占關中以後,勢力越做越大,軍隊越打越多,直至最後以優勢兵力取勝項羽。

李自成與劉邦朱元璋一樣出身低微,成為皇帝,為何結局卻大不同?

朱元璋奪天下的過程也是一樣。他認真經營東南根據地,壯大自己的力量之後,才先攻滅了善于進攻的陳友諒,讓關門自守的張士誠成了待宰的羔羊。統一南方後,他又進取中原,奪得天下。

而李自成的團隊中,雖然不乏劉宗敏一類的猛将,但卻缺少智謀之士。他一貫堅持流動作戰的方針,雖然動辄率領百萬大軍東征西讨,但實則一直沒有建立穩固的後方根據地。一旦失勢,便兵敗如山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