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甯波版聊齋故事,曾列為禁書,人鬼情未了

元末明初,天下紛亂。

當時的甯波,稱為慶元路,被方國珍率領的浙東農民起義軍占據,在元明之間,搖擺不定。

公元1356年,朱元璋占領集慶路(即南京),改名為應天府,直逼江南。

公元1367年11月,方國珍歸順朱元璋,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稱帝,明朝開國。

世居錢塘的文人瞿佑,避亂居于月湖畔的鎮明嶺下。

甯波版聊齋故事,曾列為禁書,人鬼情未了

瞿佑1347年出生于杭州,自幼通詩文,成長于亂世之中,親身經曆了元朝的殘酷統治,明初朱元璋又興起了殘酷的文禁制度,在嚴峻刑法面前,文人們隻好借寫閨情豔遇、鬼怪神仙的傳奇小說來婉轉表達自己的思想和見解。

正是在這樣的曆史背景下,流落不遇,抑郁不得志的瞿佑,寫成了一部文集:《剪燈新話》。

《剪燈新話》是一部傳奇小說集,主要講述的是靈怪與豔情之類的故事,其中有一篇《牡丹燈記》,寫的就是發生在甯波月湖的靈異故事。

甯波版聊齋故事,曾列為禁書,人鬼情未了

《牡丹燈記》講述的是人鬼戀情。

居住在月湖鎮明嶺下的喬生,在元宵夜燈會,偶遇美人符麗卿。

兩人一見鐘情,當晚即攜手至家,極其歡昵。

甯波版聊齋故事,曾列為禁書,人鬼情未了

相親相愛近半月,必生疑惑的鄰家老翁,從牆縫中看到,與喬生在一起的竟然是一個粉色骷髅,大驚失色。

喬生得知此情後,驚懼憂怖,在鄰翁的指點下,前往玄妙觀向魏法師求助。

法師以兩道紅符授之,令其一道符置于門上,另一道置于床上,并且一再叮囑,切忌再往湖心寺。

喬生依法師之言,如法安頓,美人符麗卿果然再也沒有來。

一個多月後,喬生往衮繡橋訪友,酒後回家,忘了法師之戒,徑取湖心寺之路,與美人符麗卿不期而遇,喬生被美人拉住,雙雙入柩,死于柩中。

甯波版聊齋故事,曾列為禁書,人鬼情未了

故事中的鎮明嶺、奉化、湖心寺、衮繡橋、西門、四明山等地,都是真實的甯波地名。

《牡丹燈記》的故事,就是以月湖為背景,以“至正庚子”即公元1360年的元宵夜為故事起點,以四明山鐵冠道人審理判決為結尾,名副其實的甯波版聊齋故事。

甯波版聊齋故事,曾列為禁書,人鬼情未了

《牡丹燈記》上承唐宋傳奇的餘緒,下開《聊齋志異》的先河。

清朝康熙元年,即公元1662年,22歲的蒲松齡開始撰寫鬼狐故事,曆時四十餘年,著成《聊齋志異》。

《牡丹燈記》比《聊齋志異》早300年問世。

公元1828年,即道光八年,甯波文人徐兆昺編撰的《四明談助》,以《喬生月夜遇妖》為題,精編收錄了《牡丹燈記》這則甯波版聊齋故事。

甯波版聊齋故事,曾列為禁書,人鬼情未了

《牡丹燈記》在明初朱元璋洪武十一年,即公元1378年刊印,以抄本流傳。

可是到了明正統七年,即公元1442年,《牡丹燈記》以“粉飾閨情、拈掇豔語”為由,被朝廷列為禁書,所抄之書,全數焚毀。

但是《牡丹燈記》已經傳入日本,并且得到了廣泛傳播。

1917年,在日本考察的董康,根據《牡丹燈記》的日本藏本,翻刻完整版,重新傳回國内。

《牡丹燈記》在日本多次改編為電影、歌舞劇和電視劇,但是在國内,知之者仍然很少。

甯波版聊齋故事,曾列為禁書,人鬼情未了

以甯波為背景的聊齋故事,就連甯波人也很少人知道,現摘錄如下,以飨讀者:

甯波版聊齋故事,曾列為禁書,人鬼情未了
甯波版聊齋故事,曾列為禁書,人鬼情未了
甯波版聊齋故事,曾列為禁書,人鬼情未了
甯波版聊齋故事,曾列為禁書,人鬼情未了
甯波版聊齋故事,曾列為禁書,人鬼情未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