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799年,東西方各有一個大人物去世。東方的是乾隆皇帝,西方的是美國開國總統華盛頓。有人說,這兩個人的身體處在同一年代,但他們的思想起碼相差千年。

華盛頓出生于弗吉尼亞的一個農莊,11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大他14歲的哥哥勞倫斯就成為父親這個角色的替代品,對他産生了極大的影響。勞倫斯上過學、打過仗,最重要的是有敢于冒險的精神,而這種精神很好的傳遞給了華盛頓。
22歲時,華盛頓就成為弗吉尼亞民兵中校。很快,英法七年戰争就爆發了,作為殖民地民兵軍官的華盛頓理所當然的率領民兵加入了英軍的戰鬥序列。
在一次戰鬥中,他騎的馬被子彈擊中喪命,他換過的一匹馬不久又被子彈打死,他隻能徒步指揮作戰。到戰鬥結束後,他發現外衣上被子彈打了四個彈孔,但身體毫發無傷。這一仗,華盛頓表現出臨危不亂、堅忍不拔的品質,因而一戰成名。這也為他後來統帥大軍積累了經驗和威望。
戰争結束後,華盛頓解甲歸田,娶了當地一位富有的寡婦。此後的15年,他一直努力經營農場,成為整個弗吉尼亞的首富。同時他還兼任弗吉尼亞下議院議員。但人們普遍反映,華盛頓沉默寡言,參會的時候絕大部分時間都隻聽不說。
42歲這年,華盛頓作為弗吉尼亞代表前往費城參加第一屆大陸會議。去年爆發的“波士頓傾茶事件”讓北美十三州和英國的戰争已經到了一觸即發的邊緣,大陸會議急需選出一位總司令,但與會代表都不踴躍。身材高大的華盛頓穿着一身筆挺的英式軍裝,顯得格外引人注目,再加上他之前在戰場上積累下的名聲,傑菲遜指名由他出任總司令。
此時的美國民兵和英軍之間的差距,比中國男足和歐洲勁旅的差距還大。再加上華盛頓并沒有什麼卓越的軍事才能,是以就算法國暗中支援,華盛頓仍然是屢戰屢敗。部隊士氣低落,不斷出現逃兵。直到法國直接參戰,局面才得以改觀。
當時的大陸軍人數才11000人,缺乏訓練、衣衫褛褴。法國出兵8800人,極大的鼓舞了大陸軍的士氣。華盛頓在暴風雪中率2500人度過特拉華河偷襲英軍,俘虜1000餘人;法國海軍封鎖約克鎮的出海口,切斷英軍退路……。
在一系列的失敗下,英國終于在1783年簽署《巴黎條約》,承認美國獨立,仗打完了。華盛頓在這場戰争中居功至偉,所有人都認為他将效仿英、法兩國,成為君主。畢竟這個時代全世界都是君主制,除此之外似乎别無選擇。
但華盛頓的選擇令人吃驚:他解散軍隊,辭去軍職,回鄉務農了。如果說之前的華盛頓是被曆史的大潮裹挾着向前奔去,那麼現在他已經有創造曆史的資格了。但他放棄了,一同放棄的還有那唾手可得的君主之位。
但曆史選擇了他。在家隐居4年後,制憲會議邀請了他。他還是和以前一樣,隻聽不說。但是有他坐鎮,會議開得波瀾不驚,各方關系得到協調,各種問題得到解決。這個會議開完,君主制就徹底遠離了美國,也遠離了華盛頓。他認為,國家唯一的選擇是民主制度,包括他自己在内的所有人,都不能憑借軍功和出身左右國家的未來。這是他迄今為止最為人所稱道的地方。
開完會後,他又隐居了。但這次時間不長,1789年他被全票選為美國總統。在他的任期内,他确立了三權分立的制度,同時設立法院、銀行,發行貨币、建立稅制,讓美國逐漸走上正軌。在第二個任期即将結束時,他發表了“告别演說”,表示不再繼續連任。他此舉也開啟了連任不超過兩屆的先例。
在“告别演說”中,他提到了預防黨争、建立防禦性軍隊、國民公共道德等一系列的預案,這對于後世産生的影響超出了他的想象。1799年12月14日,華盛頓偶感風寒,在庸醫的治療下很快去世。
華盛頓最大的貢獻是沒有成為圖中的人物
在他死後,“告别演說”中的設想大多沒有實作。防禦性的軍隊根本不存在,美軍開始四處出擊,最終将戰火燒得世界各地。黨争則成了政治生活中的家常便飯。至于國民的公共道德,那是什麼?一個天才建立的制度,已經被一群蠢材糟蹋得不成樣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