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張耳和陳馀,從鐵哥們到仇敵,這個過程中到底誰的責任更大?

中國的曆史上,好哥們兒反目成仇的太多了。其中最早的一對,就是秦末到楚漢争霸時期的陳餘和張耳。他們從刎頸之交到要緻對方于死地,僅僅間隔了幾個月。最後,雖然說徹底失敗的是陳餘,但要具體要追究是誰對不起誰,那就需要仔細的分析一下了。

張耳和陳馀,從鐵哥們到仇敵,這個過程中到底誰的責任更大?

張耳是大梁人,本來是魏國公子的門客。後來他犯法逃亡,流落到外黃地區,娶了當地一個再嫁的富家美女為妻,并借助妻子家的财力打造了自己的名聲。此時同樣是大梁人的陳馀經過朋友的引薦,見到了張耳。兩人一見如故,陳馀年齡小,便以對父輩的禮節對待張耳,二人于是成為了“刎頸之交”的好朋友。

秦朝滅掉魏國之後,當地的治安官聽說了張耳和陳馀的大名,怕他們作亂,于是定下了懸賞通緝他們。張耳陳馀隻能隐姓埋名,逃往陳地,當了裡正以維持生計。一次陳馀犯錯,被一個小吏摁到地上毒打。陳馀挨打不過,就想起身反抗,卻被張耳一腳踩住,動彈不得。等到小吏打完了離開,張耳對已經鼻青臉腫的陳馀進行了一番說教:“兄弟啊,我當初怎麼和你說的?小不忍則亂大謀,難道你真的想因為一點小的屈辱就死在一個小吏的身上嗎?”陳馀也覺得張耳說得對,虛心接受了批評。

張耳和陳馀,從鐵哥們到仇敵,這個過程中到底誰的責任更大?

故事講到這裡,筆者要說一下自己的感受。我們不能說張耳的做法是錯的,他的理由确實十分充分。但是如果換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陳馀,你的心裡會怎麼想?身為自己“以父事之”的大哥,在自己遭受毒打之時既不搭救,也不求情,反而落井下石,這怎麼說都不能叫仗義!如果當時張耳能夠求小吏放過陳馀,或者代替兄弟受過,那陳馀的心理感受一定會不一樣,日後的事情也就不會那樣戲劇化的反轉。

秦末之時,陳勝吳廣起兵造反,張耳和陳馀前去投奔。陳勝久仰二人的大名,就将他們留下當了幕僚。二人曾經力勸陳勝不要在陳地稱王,最好是消滅秦朝之後,入主鹹陽之後再稱王,那樣天下的諸侯都會遵從。可是陳勝不聽,依然在陳地稱王。張、陳二人看陳勝也不是一個可以輔佐的主君,便趁着将領武臣去收複趙地的機會,跟随前往。

張耳和陳馀,從鐵哥們到仇敵,這個過程中到底誰的責任更大?

武臣在趙地的行動一切順利,張耳和陳馀便勸武臣自立為趙王。武臣聽從後,任用陳馀為大将軍,張耳為右丞相。這也是兩兄弟在蜜月期的事業巅峰了。但不久之後,武臣的姐姐喝多了酒,辱罵了将軍李良。李良起兵反趙,武臣被殺,張耳和陳馀則逃了出來。然後兄弟二人兵分兩路,張耳尋訪到了當年趙國的後裔趙歇立為趙王,而陳馀則組織方向,在李良進攻時将其擊敗。靠着這二人的努力,趙地暫時恢複了安甯。

李良被擊敗後,投奔了秦朝大将章邯,引兵來攻趙國的國都邯鄲。章邯兵力強盛,張耳和陳馀不敢力敵,便帶着趙王歇逃入了钜鹿城。之後陳馀出城,在北方收集了幾萬殘兵準備救援钜鹿。可等他回頭時,章邯和另外一路秦軍王離一起,将钜鹿圍了個水洩不通。接下來的幾個月内,張耳多次發信給陳馀前來救援,但陳馀始終不敢深入。張耳大怒,派張黡、陳澤兩位将軍再去召喚。陳馀推脫不過,隻能交給二人五千人馬,讓其救援钜鹿。結果可想而知,張黡、陳澤戰死沙場,一去不回。

張耳和陳馀,從鐵哥們到仇敵,這個過程中到底誰的責任更大?

又過了一段時間,諸侯聯軍前來救援钜鹿,但都在外圍打轉不敢進兵。最後還是項羽破釜沉舟,一舉擊敗章邯、王離聯軍,解了張耳的圍。慶功宴上,張耳埋怨陳馀見死不救,還追問他張黡、陳澤的去向。陳馀為自己辯白,但張耳不聽。陳馀一氣之下就解下了将軍印,聲稱自己不要這個職位了,然後就起身如廁。張耳聽了手下之言,就把将軍印自己挂了起來。等陳馀回來,一看這種情況,勃然大怒,帶領自己的心腹去黃河邊過起了漁獵的生活。本來好好的兄弟,從此反目。

在此也不得不說一下,陳馀見死不救,确實有其苦衷。他曾經和張黡、陳澤說過,就自己這幾萬人,即使前去救援也是杯水車薪。可能不但救不出張耳,自己還要搭進去。而且不隻是他,當時來的各路諸侯,誰不是作壁上觀?想當初張耳在兄弟最危險的時候踩了他一腳,讓他忍耐,此時也确實輪到他來嘗嘗忍耐的滋味。而慶功宴上他不聽兄弟辯白,不推辭就拿了将印,這事兒确實辦的不符合儒家的規矩,也難怪陳馀會與他反目。

然而此時,張耳和陳馀頂多是反目,還未成仇。真正讓這二人變得不共戴天的,是楚霸王項羽。項羽入關之後大封諸侯,将趙國故地進行分割,一塊封給張耳,讓他為王建立了常山國。另一部分,則封給趙王歇,讓他建立了代國。至于陳馀,僅僅封侯,得了南皮地區的三個縣。陳馀認為自己和張耳功勞相當,卻一個封王一個封侯,太不公平了。于是在齊王田榮叛楚的時候,聯合齊國軍隊和趙王歇趕走了張耳。從此以後,兩人徹底決裂,變成了不死不休的對頭。

張耳和陳馀,從鐵哥們到仇敵,這個過程中到底誰的責任更大?

這件事,确實是陳馀做得有些過分。張耳之是以被封王,是因為他随項羽進了關中。而那個時候,陳馀還在漁獵呢。是以他自己認為功勞和張耳差不多,那是不對的。即使真的功勞相當,那做出不公平分封的也是項羽,而不是張耳。陳馀遷怒于張耳,并且勾結齊國将其趕走,确實有些趕盡殺絕的意思。此後二人的徹底翻臉,和他也有不小的關系。

趕走張耳後,趙歇又當回了趙王,同時又封陳馀為代王。陳馀為了幫助趙王歇治國,留在趙國沒有走。而張耳本想去投奔楚國,但是在謀士甘公的勸說下,改投了漢王劉邦。劉邦沖出關中平原後,曾經派人想要和趙國結盟,共同伐楚。而陳馀提出了自己的條件:送上張耳的人頭,我就助你伐楚。劉邦于是找了一個和張耳長得很像的人,将他的人頭送給了陳馀。陳馀于是幫助劉邦伐楚,但不久就發現自己上當了,于是立刻背叛了劉邦。

張耳和陳馀,從鐵哥們到仇敵,這個過程中到底誰的責任更大?

在這件事上,陳馀仍然做得有失誤。雖然他和張耳已經徹底翻臉,但是天下大事是不能意氣用事的。雖然當時楚漢相争,鹿死誰手尚未可知。但作為陳馀來講,很明顯是跟随劉邦更加有利。可在這個時候,他卻選擇為了私仇而賭上自己的命運。雖然他不管怎麼選擇,都對修複自己和張耳的關系沒有作用,但至少,他應該為自己多打算一下。

很快,兩兄弟的終極對決就開始了。漢三年(公元前204年),劉邦指令韓信和張耳共同攻擊趙國。雙方在井陉一場大戰,韓信以背水一戰的政策,以少勝多,擊敗了陳馀。敗退之中,陳馀被殺死在泜水河畔。而趙王歇,則在襄國被殺。此後劉邦為了籠絡張耳,封他做了趙王。張耳和陳馀這對當年的鐵哥們,最終落得一個遺憾的結局。

張耳和陳馀,從鐵哥們到仇敵,這個過程中到底誰的責任更大?

很難說,在張耳和陳馀從好友到仇敵的轉變過程中,誰的責任更大一些。隻能說,二人都有錯處。張耳在義氣上有失,而陳馀則有些孩子氣。在朋友的相處中,确實需要一些技巧,也需要多顧及對方的感受,否則不管曾經的感情多好,也難免會分道揚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