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了解道教文化,從華夏三皇五帝開始

真武大帝,又稱玄天上帝、佑聖真君、玄武大帝等,亦稱蕩魔天尊、報恩祖師、披發祖師等,為道教神仙北方尊神。關于真武大帝身份來曆,曆代不同版本書籍記載不同。各道地觀所尊奉的真武大帝神像也不盡相同。加上民間各類神話傳說故事不同來源,不同路徑傳播影響,使得民間對中國道教真武大帝化身形象溯源模糊,對真武大帝神話過程,真實來源更是講不清,道不明。

華夏三皇五帝,化身五德真神

問道溯源,一切皆有來曆。了解中國道教文化起始,首先從華夏先祖三皇五帝開始溯源。

三皇即:伏羲、女娲、神農,出自《春秋運鬥樞》記載。

五帝即:黃帝、颛顼、帝喾、堯、舜,出自《史記·五帝本紀》記載。

這是現存古籍中可追溯與民間認可度較高的說法。

華夏三皇五帝之身,化身五德五行真神,是為華夏文明人物神化的最早起源。

五德五帝對照表:東方太皞(伏羲),南方炎帝(神農),中央黃帝(軒轅),西方少皞(黃帝長子),北方颛顼(黃帝孫子)。

《尚書·洪範》有記載,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對應華夏遠古五帝的關系如下:

東方屬木,青為木之色,伏羲為青帝,是東方之神也。

南方屬火,赤為火之色,炎帝為赤帝,是南方之神也。

黃帝居中央,黃是土之色,黃帝是中央之神也。

西方屬金,少皞為白帝,居于西方,是西方之神也。

北方屬水,颛顼為水帝,居于北方,是北方之神也。

了解道教文化,從華夏三皇五帝開始

《禮記·月令》文中記載:

其帝大皞(伏羲),乘鸾路,駕倉龍,載青旗,衣青衣,服倉玉;

其帝炎帝(神農),乘朱路,駕赤骝,載赤旗,衣朱衣,服赤玉;

其帝黃帝(軒轅),乘大路,駕黃骝,載黃旗,衣黃衣,服黃玉;

其帝少皞(黃帝長子),乘戎路,駕白駱,載白旗,衣白衣,服白玉;

其帝颛顼(黃帝孫子),乘玄路,駕鐵骊,載玄旗,衣黑衣,服玄玉。

由此可見,自夏商周起始,尊奉天帝為真神的祭祀禮儀,均出自華夏五帝化身。颛顼帝在五帝中是水帝、玄天上帝、北方天神。後又被人稱之為玄武大帝、蕩魔天尊、報恩祖師、披發祖師等尊号。道教武當山真武大帝神像化身,正是來源于五帝之中的颛顼帝。

《史記·五帝本紀》記載:帝颛顼高陽者,黃帝之孫而昌意之子也。靜淵以有謀,疏通而知事;養材以任地,載時以象天,依鬼神以制義,治氣以教化,絜誠以祭祀。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趾,西至于流沙,東至于蟠木。動靜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屬。

楚國屈原大夫在《楚辭·離騷》中記載: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屈原在文中追溯自己是颛顼帝高陽之子孫。屈原在《楚辭·遠遊》還有記載:時暧曃其曭莽兮,召玄武而奔屬。轶迅風于清源兮,從颛顼乎增冰。文中亦認定北方玄武之神是為颛顼帝。

東晉幹寶《搜神記》 卷三記載:南鬥星管生,北鬥星管死。人隻要成了胎,都在南鬥星那邊定好生日,再在北鬥星那邊定好死日,有什麼請求,都得向北鬥星訴說。此文說明,南方之神為炎帝;北方之神颛顼帝;

這就是武當山真武大帝出自華夏五帝之中,颛顼帝化身真武大帝的史料記載與可考證之處。

颛顼臨漢水降妖除魔

遠古時代,黃帝居住在軒轅山,娶西陵國的女兒為妻,這就是嫘祖。嫘祖是黃帝的正妃,生有兩個兒子,長子叫玄嚣,(五帝中為西方少皞),次子昌意(颛顼父親)。昌意娶了蜀山氏的女兒,生下高陽,就是颛顼。

颛顼長大後,練得一身好武藝。他經常會跟着黃帝爺爺一起,參加降妖除魔,平定遠古部落叛亂之征戰,颛顼骁勇善戰,智勇雙全,是以深得黃帝爺爺喜愛。漢水自古多利少害,适宜人類居住生活,遠古時期,漢水流域居住有大量神農氏部落。炎帝衰敗後,神農氏部落歸服黃帝管理。漢水滄浪洲有妖龍、水怪出現,經常在漢江河中興風作浪,或發大水淹沒沖毀部落田地,或驚吓沿河撒網捕魚的漁民,或吞食兩岸部落飼養的牲畜家禽。水怪兇猛,作惡多端,無人能治,漢水兩岸部落百姓長期飽受妖龍、水怪侵擾,倍受煎熬,苦不堪言。

了解道教文化,從華夏三皇五帝開始

黃帝聞訊後,指派颛顼前往整治水患,降妖除魔。颛顼來到漢江河邊,發現漢江河中有一隻黑龍帶着一龜一蛇三個水怪,在深水中推波助浪,耀武揚威,作惡作亂。颛顼一聲怒吼,披發仗劍,騰空而起,與三隻水怪展開激戰。經過七天七夜惡戰,最終斬除妖龍,收服龜蛇二将為自己所用。保護兩岸黎民百姓不再遭受妖龍水怪侵害。漢江兩岸百姓感恩擁戴,稱呼颛顼是天神降世,神仙太子。

黃帝活了118歲,在位時間100年。黃帝晚年時,見孫子颛顼文治武功才智卓絕,在朝野群眾威望極高,可當大任。便召颛顼回朝,立颛顼為儲君。黃帝死後,昌意的兒子高陽即帝位,是為颛顼帝。

颛顼繼承帝位後,勤政為民,天下大治。他養殖各種莊稼牲畜以充分利用地力,推算四時節令以順應自然,依順鬼神以制定禮義,理順四時五行之氣以教化萬民,潔淨身心以祭祀鬼神。他往北到過幽陵,往南到過交阯,往西到過流沙,往東到過蟠木。各種動物植物,大神小神,凡是日月照臨的地方,全都平定了,沒有不歸服的。是以便擁有了北方玄武大帝、蕩魔天尊、報恩祖師、披發祖師等尊号。

明代餘象鬥創作的中篇神魔小說《北遊記》又名《北方真武玄天上帝出身志傳》、《玄帝出身志傳》,講述真武大帝降妖除魔的故事,人物原型就是以颛顼帝曾經在漢水滄浪洲降妖除魔為線索,虛構了真武神君在淨樂國修仙與諸多道教神仙的故事。

真武大帝與武當山

“武當”之名最早出現于《漢書》中,漢高祖五年(前202年),置武當縣(又一說秦置武當縣)。東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道教形成興起,武當山成為求仙學道者的栖隐之地。

隋唐時期,李唐自稱為老子的後裔,崇敬道家,扶持和崇奉道教,使道教成為三教之首。此時中國道教流派衆多,主要活動特征為内修煉丹。唐貞觀年間,唐太宗诏武當節度使姚簡奉旨在武當山禱雨而應。敕建五龍祠,這是皇帝在武當山敕建的第一座祠廟。此時,許多著名高道先後隐居武當山修道,如姚簡、孫思邈、陶幼安、呂洞賓等。唐末,武當山已被列為道教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九福地,武當山的道教地位得到提升。

了解道教文化,從華夏三皇五帝開始

宋元時期,開始推崇和宣揚真武神,武當山真武神地位不斷提高,武當道教開始形成并日益擴大。宋真宗于天禧二年(1018),加封真武号為“真武靈應真君”,令建祠塑像崇祀,将五龍祠升為觀。宋仁宗推崇真武為“社稷家神”,并建真武廟塑像崇祀。徽宗、甯宗、理宗等都為真武封号,虔誠祭祀。

明太祖朱元璋崇奉真武神,為後裔諸帝崇奉真武神奠定了基礎。特别是燕王朱棣奪取其侄兒朱允炆的政權之後,自稱是真武神保佑他取得天下。為報神恩,于永樂十年(1412年)開始大修武當,動用30萬軍民、工匠,在武當山長達160裡的建築線上建成9宮9觀等33處廟宇。成化、嘉靖年間,又有所擴建和增建,使武當山成為當時全國最大的道場。将武當山确定為皇室家廟,将武當真武神作為護國真神來崇祀,将武當山的地位升華到“天下第一仙山”,位尊五嶽之上。至此開始,武當山成為全國道教活動中心,奠定了武當山的正統道教地位。武當山大興六百多年。

道教文化與道教神仙

道教尊老子為道祖,奉老子的著作《道德經》為主要經典。

《道經·第一章》,開篇就講: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由此可見,道教尊奉老子為道教祖師,道出有名也。

老子出生時間(約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老子一共活了100歲;

釋迦牟尼出生時間(公元前 565年—公元前 486 年),釋迦牟尼活了 80歲;

孔子出生時間(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孔子活了72歲。

從時間上來看,老子最早,活的時間最長久,是以民間常有老子天下第一的說法。

道教神仙譜系複雜龐大,主要有三清、四禦、星神與四方之神等。

道教三清大殿中,通常供奉的三位尊神是道教的最高尊神“三清”。

“三清”是指道教所尊的玉清、上清、太清三位尊神。也指居于三清仙境的三位尊神,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

了解道教文化,從華夏三皇五帝開始

道德天尊,也稱“太上老君”,是為老子的化身。相傳居住在大羅天上太清仙境。

東漢時期道教已有太上老君的說法,東晉葛洪較長的描述了太上老君的形象,并豐富了老子的神仙傳說,唐宋之際出現了“一氣化三清”的說法,元代出現了“老子八十一化”,“老子化胡”等說法,都是對老子神仙之說的繼續。

另有民間傳聞,元始天尊原本是盤古人化身,靈寶天尊原本是燧人氏化身。因史書資料少見記載,亦不可追溯考究。

西漢史學家劉向編著《列仙傳》,書中記述了上古及三代、秦、漢之間的70多位神仙的成仙過程;東晉史學家幹寶編著《搜神記》神奇怪異小說,裡面也講述有諸多神仙的故事;南朝梁代道教陶弘景,編著《真靈位業圖》一書,此書将神仙分為七個等級,是一個龐大的神仙體系。神話小說《封神演義》、《西遊記》、《北遊記》皆成書于明代,書中虛構大量神仙,篇目宏大,情節曲折,形象生動,加上後期影視作品不斷演繹傳播,在民間産生極其深遠的影響。

由于各年代不同編著神話小說與神仙介紹出處各不相同,文中出現諸多神仙虛構較多,人物關系錯綜複雜,大多數人根本看不懂,說不清,道不明。

正如屈原在作《楚辭·天問》詩文中提問: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天地間原本有許多解不清的謎團。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華夏文明,星火相承。大道無邊,大象無形。上古時代已經遠不可及。也正因為遠不可知,方為後世人類的創造編著留下了無限的空間。

(李如有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參考文獻:

《道德經》、《史記·五帝本紀》、《尚書·洪範》、《禮記·月令》、《楚辭·離騷》、《楚辭·天問》、網絡百科、古詩文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