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12月的一天,志願軍第239團3營營長畢序陽到炊事班去檢查,無意中看到一個蒸籠裡墊着一塊藍色的布非常紮眼,他好奇心起,将布拿起來抖開一看,不禁大吃一驚:這不是美軍軍旗嗎?那上面繡着一隻面目兇惡的老鷹,經确認這正是剛剛被志願軍殲滅的美軍步兵7師第31團的團旗。

在軍事博物館内供人參觀的第31團團旗
在抗美援朝初期,志願軍本打算和國内打敵人美械師一樣,成建制的殲滅美軍師級機關。然而真交上手志願軍才明白,國内的美械師和真正的美軍師完全是兩個概念。别說成建制的殲滅美軍師級機關了,成建制的殲滅美軍營級機關都不容易,人家火力太強了。但有一次例外,這也是志願軍唯一一次全殲美軍團級機關。
第二次戰役,長津湖。
在志願軍第20軍包圍美軍陸戰一師的同時,第27軍在長津湖東線和美軍步兵7師也交上手了,在他們正面,是有着“北極熊團”之稱的第31步兵團。名為一個步兵團,實為一個“戰鬥群”,因為在原有的第31團基礎上,該戰鬥群還配屬了第32團1營、第57野戰炮兵營的A連和B連、第15防空炮營的D連。
志願軍戰士們踏着厚厚的積雪追趕敵人
整個戰鬥群超過3500人,由31團團長麥克萊恩指揮。1950年11月27日,第27軍80師在新興裡包圍了第31團戰鬥群。志願軍以238、239、240、241四個團分别從東南、南、東北和正西四個方向敵發起猛攻,242團負責阻擊敵人的援軍。
在夜色中,239團3營營長畢序陽率領兩個戰鬥小組摸到了美軍一處陣地,在十幾輛汽車和坦克的包圍中,有兩頂帳篷,畢序陽判斷這很可能是美軍的指揮機關。就在他們準備進一步行動時,美軍發現了他們,一名軍官在帳篷門口對他們喊話,志願軍舉槍就打,美軍軍官應聲倒地。
31團團長麥克萊恩第一個被打死(合衆國際社提供)
事後得知,這名軍官正是31團團長麥克萊恩上校。他的死讓美軍指揮機關陷入混亂。多年後美軍對此的解釋是:他看到有人在防禦圈裡面,以為是自己人,沒想到是志願軍摸了進來。
等戰士們沖進帳篷,看到裡面擺滿了電話機、報話機等通訊器材,牆上還挂着作戰地圖,地上還有沒燒完的檔案,整個帳篷裡的人都逃了個幹淨。3營的人迅速将有價值的物品全部帶走,通訊班長張積慶在此時繳獲了31團的團旗。
美軍飛機向志願軍陣地投擲白磷彈(美國陸軍照片)
在經曆了短暫的混亂後,32團1營營長唐費斯中校接任了指揮官。他充分發揮了美軍的火力優勢,以坦克組成一個環形防禦圈。一連以密集的火力遲滞志願軍的進攻,一邊呼叫空中支援。
此時志願軍的4個團,在之前的血戰中,部隊已經減員三分之一,連續幾天都沒吃上一頓熱飯的戰士們,彈藥也非常有限,重武器隻有手榴彈。而美軍的火力則源源不斷,尤其是配屬的第15防空炮營,其4管.50口徑M16MGMC防空機槍和雙管40毫米M19GMC防空機炮平射,給志願軍帶來了巨大的傷亡。
美軍第15防空炮營的M16防空車,它搭載的四聯裝大口徑機槍成了志願軍的死敵
241團3營8連在進攻中打得僅剩1人,還在堅持戰鬥,其戰鬥意志令敵軍膽寒。到11月30日,在确認援軍無望的情況下,費斯決定率部突圍。他以10輛坦克為先導,在40餘架飛機的掩護下沿公路向南,原來負責打援的242團正好攔在他們的退路上。
242團已事先将公路上的橋梁炸毀,并最終在1221高地成功将敵軍攔往。當美軍的飛機趕來支援時,242團立即沖入敵陣,和敵軍攪在一起,美軍的飛機失去了目标,不敢随便開火,隻得圍繞了戰場飛行。而兩軍則陷入了各自混戰的境地。
美軍飛機轟炸志願軍陣地
戰鬥中費斯中校被志願軍的手榴彈炸傷,整個部隊已經潰不成軍。費斯和許多傷員一起擠上卡車,試圖沖下公路,從結冰的湖面上南逃,結果卡車被志願軍的燃燒彈命中,車上人員全部燒死。
費斯戰後一直被列為失蹤人員,直到2011年,在當年的戰場上發現的遺骸中一具經過DNA比對,确定為費斯本人,費斯才從失蹤變成陣亡。國會給他追授了榮譽勳章,海軍也頒發了海軍總統獎章。
唐費斯中校失蹤60年後終于陣亡了
據志願軍戰史記載,31團約有1000人沖破了242團的阻截跑了出去,但最後在後浦、泗水裡地區被志願軍殲滅,僅剩200餘人逃往下碣隅裡。無論從那個角度來講,第31團戰鬥群均屬于被成建制殲滅,這成為抗美援朝戰場上被成建制殲滅的唯一的美軍團級機關。
志願軍在新興裡夜戰
而我軍也在戰鬥中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參戰的4個團減員近三分之一,242團5連更是在伏擊戰中全連凍死在陣地上,令人痛心疾首。31團的團旗因為布料厚實,被炊事班拿去做了屜布,還好被畢序陽及時發現後上繳。如今,這面團旗作為國家一級文物,躺在軍事博物館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