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朱元璋屠功臣,趙構殺嶽飛,兩者有何差別?為何名聲差好遠?

曆史上最著名的殺功臣的事件有兩個:朱元璋殺功臣,趙構殺嶽飛。雖然都是舉起屠刀砍人,但是兩者有着本質差別的,不可同日而語。朱元璋殺功臣,既有穩固天下的目的,也有功臣自身不檢點的成分在裡邊。而趙構殺嶽飛,則是源于一個見不得人的交易。是以兩個人在曆史上的名聲也是天差地别。

朱元璋殺大臣的最大實錘——明初四大案

應該說,明朝建立初期,朱元璋并沒有将屠刀伸到功臣們的脖子上。除了周德興、馮勝、傅友德等幾個人之外,其他的功臣大部分都是善終的,甚至連不知輕重、砍傷降将納哈出的常茂,也都不過是“龍州安置”,讓他活到了善終。之是以後來有朱元璋大殺功臣的印象,是受了明初四大案的影響。

朱元璋屠功臣,趙構殺嶽飛,兩者有何差別?為何名聲差好遠?

明初四大案,即胡惟庸案、郭桓案、空印案和藍玉案。這四大案每一案的涉案人員都超過萬人,總和起來,被殺者達到10萬以上!說朱元璋對官員比較殘暴,确實是證據确鑿。但是,郭桓案和空印案主要的鬥争矛頭是指向的日漸腐敗的官員,隻有胡惟庸案和藍玉案的矛頭是指向的功臣集團。是以要想弄清楚朱元璋殺功臣的内幕,就要搞清楚這兩個案子。

胡惟庸案是發起自洪武十三年。據《明史》記載,一次丞相胡惟庸邀請朱元璋去家裡赴宴。臨出門時,太監突然拽住了朱元璋的馬頭,目光看向胡惟庸家的方向。朱元璋覺得有異,便回宮登樓而望,結果發現胡惟庸府邸方向煙塵滾滾,似有甲兵。于是他立刻下令抓捕胡惟庸,以謀反罪論處。

朱元璋屠功臣,趙構殺嶽飛,兩者有何差別?為何名聲差好遠?

這一段記載,很明顯就是朱元璋在栽贓。以明朝的軍制,單單一個丞相,哪裡能調集多少兵馬?以錦衣衛前身拱衛司的能力,也不會讓胡惟庸豢養私兵。但是,胡惟庸案的裁決方向是沒有錯的,朱元璋是想借此機會,打擊已經在朝中一手遮天的淮西勳貴集團。這個以李善長為幕後推手、胡惟庸為前台的政治集團,已經成了朝廷的毒瘤。不在其中的楊憲、劉伯溫等人,全都被淮西集團排擠出局。而且胡惟庸也日漸驕縱,很多大事都敢獨斷專行。如果任由其發展,必然導緻新生的明朝陷入混亂,朱元璋及其後繼者成為淮西集團架空的對象。是以在這場皇權和政治小團體的博弈中,先出手的其實是政治小團體,朱元璋不過是在反擊。隻不過,朱元璋的不會玩兒宋朝皇帝那種假惺惺的和諧,沒有饒恕他們而已。

之後是藍玉案。洪武二十六年,錦衣衛蔣瓛揭發大将軍藍玉謀反,說是他聯絡了一堆官員,準備在朱元璋外出打獵時舉事。朱元璋大怒,藍玉案随即發動。

可以說,藍玉謀反之事,比胡惟庸稍微靠譜一些,至少有具體的行動集團名單。而且藍玉雖然調不動軍隊,但是有幾百個義子,确實有實際操作的可能性。但是,他這樣做卻沒有任何後續的政治準備,難道藍玉真的要自己當皇帝嗎?朱元璋的那些帶兵的藩王,比如燕王朱棣、晉王朱棡、甯王朱權等人,可也不是吃素的,他能成功嗎?難說。說白了,藍玉的所謂謀反,頂多就是一個構想,完全沒有付諸實施的可能性。是以,這次的案件,也是朱元璋用來剪除武将集團的陰謀。

朱元璋屠功臣,趙構殺嶽飛,兩者有何差別?為何名聲差好遠?

藍玉領銜的武将集團,實際上是朱元璋留給自己兒子太子朱标的底牌。藍玉是常遇春的妻弟,朱标是常遇春的女婿,兩人是親戚,是以藍玉一直都極力擁護朱标為太子。同樣的,隻要有朱标在,藍玉等武将就會服服帖帖,為其馬首是瞻。但是,洪武二十五年,朱标突然得病去世。朱元璋為了維護自己的嫡系,隻能讓孫子朱允炆成為法定繼承人。

但是很明顯,朱允炆年紀輕輕,政治上毛手毛腳,想法輕佻不切實際,根本壓不住藍玉等武将。而藍玉也日漸驕縱,敢于公然毀滅朝廷關城,侵占百姓土地,而且大量豢養莊奴。在朝堂上,他也嫌自己的官職、爵位太小,據《明史》記載,藍玉“玉不樂居宋、颍兩公下,曰:’我不堪太師耶!‘比奏事多不聽”。隐隐的有一種連朱元璋都不服的架勢。

朱元璋屠功臣,趙構殺嶽飛,兩者有何差別?為何名聲差好遠?

可以想象,如果朱元璋不處理了以藍玉為首的武将集團,所造成的後果就是繼承人管不住武将,最後将明朝演化成混亂的五代十國。到時候受苦受難的,除了朱明的皇族,也勢必包括百姓。是以雖然朱元璋發動藍玉案看似殘忍,但是也是被逼無奈。

總之,朱元璋雖然大量地清洗了功臣和武将,但是其用意依然是為了家國天下的穩定,清除朝廷中的不安定因素。這也就是在他如此大規模殺戮的情況下,天下仍然比較安定的原因。但是,宋高宗趙構殺嶽飛,則完全是另一回事。

宋高宗殺嶽飛,一個可恥的政治交易

宋朝,是曆史上最仁慈的一個時代。現在人們都知道宋朝重文輕武,文官壓制武将,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其實宋朝對武将的态度,和對文臣是一樣的寬容。有宋一朝,極少有武将是被皇帝直接下令殺死的。不管是降将楊業,還是因為妹妹失寵而被擱置的李繼隆,還是獨霸一方種世衡,還是孤身對抗文官集團的狄青,朝廷對他們都算是不錯。甚至,宋朝對武将的寬容,已經到了兵敗不罰、違令不懲的地步。是以在平定少數民族侬智高叛亂時,狄青對違令的武将用軍法,讓很多人都感到不可思議。

那麼,問題就來了。為什麼仁慈的宋朝,會容不下一個軍功最盛的超級武将呢?難道真的是嶽飛自己有什麼問題嗎?

朱元璋屠功臣,趙構殺嶽飛,兩者有何差別?為何名聲差好遠?

嶽飛自己确實有自己的問題。他是個不善于謀身的人,曾經犯過皇帝的大忌——請立皇太子。這是一件功在天下、弊在自身的事兒,連最為仁慈的宋仁宗都曾因為這件事情而生氣,更不要說宋高宗;而且,從嶽飛的詩句中,還曾經透露過迎回徽欽二帝的意思,這也是犯忌諱的事兒,因為這意味着對自己現任君主的不忠;更何況,嶽飛為了養活嶽家軍,大肆搜羅田産商戶,手裡有大量的錢糧資财,這同樣是犯忌諱的事兒。

不過,這些都不能給嶽飛構成緻命威脅。因為在紹興十年的北伐中,嶽飛在朱仙鎮勝利後,并沒有置皇命于不顧,在形勢大好的情況下奉調還朝。此後他被封為樞密使,但等同于是一個閑官,軍隊和錢糧早就已經交了出去,他已經不再對宋朝皇帝有威脅。如果按照宋朝曆史上武将的個人發展來看,這似乎又是走的老路,嶽飛将會在一個顯赫的位置上待幾年,然後被文官踩下去,到民間了此殘生。另一位抗金名将韓世忠,也确實是走的這條路。

朱元璋屠功臣,趙構殺嶽飛,兩者有何差別?為何名聲差好遠?

然而到了紹興和議簽訂之前,嶽飛卻莫名其妙地被殺了。他的罪名,居然是讓人無語的“莫須有”。而且在主審官何鑄察覺案件有冤情的情況下,秦桧直接搬出了宋高宗,說殺嶽飛是“上意”。

皇帝非要冤殺嶽飛這頂梁柱,是不是瘋了呢?他沒瘋,他隻是算清楚了自己的政治賬後,選擇了苟且偷安。一旦嶽飛等人北伐成功,真的接回了徽欽二帝,自己将會處在一個什麼位置呢?縱然宋欽宗曾表示不會和自己争皇位,但是時移世易,誰又能保證什麼呢?縱使“二聖”沒有被迎回,武将集團也會趁機增加威望,遲早是對他皇位的威脅。是以,趙構甯可當一個窩囊的偏安之君,也不想恢複故土。

朱元璋屠功臣,趙構殺嶽飛,兩者有何差別?為何名聲差好遠?

那麼,答應金國議和的一切條件,就是趙構的唯一選擇。可是除了金錢、領土方面的要求,金國還有一個條件,寫在了金兀術和秦桧的信件裡“必殺嶽飛,而後和可成”。也就是說,殺嶽飛,本身就是議和的條件之一,趙構想要議和,必然得殺掉嶽飛。

由此可以看出,趙構殺嶽飛,不過是為了自己可以苟且的當一個偏安之君,是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這樣一比,他殺嶽飛的成色,就比朱元璋制造胡藍之獄要差很多。這也就是趙構被永遠釘在曆史的恥辱柱上的原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