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向警予犧牲後:遺體被偷埋在山坳裡,前夫悲痛不已,兒女皆不簡單

中國共産黨成立後的早期歲月,充滿着挫折與艱辛,無數的仁人志士為心中堅定的共産主義信仰,付出滿腔生命熱血。他們雖然犧牲了,卻也照亮前進的道路。

在白色恐怖甚嚣塵上的時代,很多信仰不堅定的人選擇脫黨,以保全自己的生命,但向警予沒有退縮,最終壯烈犧牲。

向警予犧牲後:遺體被偷埋在山坳裡,前夫悲痛不已,兒女皆不簡單

英雄血,染山坳

1928年,向警予在餘記裡空坪刑場赴義後,其遺體無人敢認領,因為國民黨當局對于共産主義極為排斥,蔣和汪的反革命政變已經旗幟鮮明主張反共。

當時處置向警予的刑場,設有不許收屍的告示,明令禁止來人不許收取、安葬向警予的屍身,他們要以此警示時人,誰要再敢信奉紅色思想,就是這個下場。

這樣的反動舉動,吓倒的隻是那些對革命抱有投機思想的人,卻吓不到真正的革命者,陳春和、王齋公就是這樣的革命先鋒。

向警予犧牲後:遺體被偷埋在山坳裡,前夫悲痛不已,兒女皆不簡單

他們也是共産黨員,不像向警予那樣風頭太盛,是以得以逃脫國民黨追捕,潛伏下來後,陳春和不忍看到向警予的遺體被敵人無情踐踏,決心将遺體偷回,即使搭上自己的性命。

由于已經有了豐富經驗,陳春和等人的行動還是很順利的,深夜時分,在國民黨看押人員精力懈怠之時,他們喬裝打扮,混進刑場大門,互相照應把向警予遺體偷了出來。

向警予犧牲後:遺體被偷埋在山坳裡,前夫悲痛不已,兒女皆不簡單

彼時向警予雖然已經犧牲,但神情依然保持着生時的神韻,堅毅而不屈。她的嘴角流着血,嘴裡充斥着砂石,滿身衣服殘破不堪,看得出生前遭受嚴刑拷打。

縱然堂堂七尺男兒,陳春和還是忍不住留下眼淚,既有感動的淚水,感懷向警予在死亡降臨前的堅韌意志,也是傷心的淚水,憤恨國民黨反動派的殘暴罪行。

當然向警予的遺體是不能正大光明入葬的,陳春和隻能将遺體運到對岸的龜山山麓附近,就此掩埋掉,一代女傑就這樣默默地永眠了。

向警予犧牲後:遺體被偷埋在山坳裡,前夫悲痛不已,兒女皆不簡單

革命志,先驅路

向警予和民國許多傑出女性一樣,不是出身貧苦農家,而是士紳商賈之家,她的父親是湖南溆浦商會會長,家财萬貫,為人比較開明,其子女都接受教育。

她的原名其實叫做向俊賢,俊賢二字寄托着父親對她的期望,這種期望中有傳統女德的成分,後來向警予自作主張改掉,用“警予”二字來宣告畢生追求。

那麼向警予的追求是什麼呢?就是女性解放和教育救國。這與向警予從小的經曆有關,她的原生家庭子女繁多,向警予排行老九,自小受到哥哥們留學思想影響,崇尚外國女性的地位。

向警予犧牲後:遺體被偷埋在山坳裡,前夫悲痛不已,兒女皆不簡單

向警予聰敏好學,6歲接受私塾教育,8歲成為縣國小的學生,是第一個女學生,這在當時是了不得的,入學後,向警予門門功課優秀,比很多男孩高出一大截,成功證明“誰說女子不如男”的道理。

不過向警予并不滿足于此,受當時西方學說思潮,特别是丁玲母親餘曼貞的影響,向警予很快就把重心轉移到婦女運動中來,特别是辛亥革命後,向警予目标更為堅定。

向警予犧牲後:遺體被偷埋在山坳裡,前夫悲痛不已,兒女皆不簡單

蔡和森是中國共産黨早期優秀上司人,和毛主席一起創辦新民學會,創辦《湘江評論》,組織勞工運動,為人十分正直非常有魅力。

向警予和蔡和森在留學法國期間,結為革命伴侶,兩人從事着相同的事業,都希望為共産主義事業獻身,自然有說不盡的話,另外“中國共産黨”的名稱也是這對夫妻提出的。

這對革命者的婚姻并沒有堅持下來,或許他們更适合愛情,而不适合成立家庭,有了一兒一女,組成完整家庭之時卻糾紛不斷,兩人感情破碎的,吵架時,兩人都有自己堅持的東西,誰也不肯屈服。

向警予犧牲後:遺體被偷埋在山坳裡,前夫悲痛不已,兒女皆不簡單

到頭來自然是感情破裂,離婚後,向警予和蔡和森都自由了,事業心也随之更重。向警予依然是婦女運動的佼佼者,不斷發動廣大被壓迫婦女站起來,同三綱五常作鬥争。

而她很快就被盯上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她更是置身危局之中,最終在1928年3月20日這一天,因為叛徒的緣故,在在法租界三德裡被捕,走向人生的終局。

親人淚,兒女命運

當得知向警予遇害的消息時,蔡和森的眼淚不自覺噴湧而出,如雨滴落下,他想起二人相識、相伴的六年時光,悲痛不已,還特地寫下一篇《向警予同志傳》寄予自己的哀思。

向警予犧牲後:遺體被偷埋在山坳裡,前夫悲痛不已,兒女皆不簡單

不過僅僅5年後,蔡和森也慘遭迫害,與向警予一樣,為自身的信仰付出寶貴生命,可見二人都是将信仰看得比命都大的人。

向警予的兒女身世比較坎坷,姐弟倆很早的時候,父母就已經離了婚,最為悲慘的是,都為革命獻了身,從此這一對姐弟就是孤兒,開始他們獨立自主的人生。

女兒蔡妮後來輾轉被送到舅媽、姑姑、祖母家裡,後來她跟着姑姑來到蘇聯,結識了毛岸英等同學,并了解到父母是怎樣的人,進而心生敬佩之心。

向警予犧牲後:遺體被偷埋在山坳裡,前夫悲痛不已,兒女皆不簡單

蔡妮在蘇聯生活了整整24年,後來回到祖國成為一名醫生,1976年後被調到北京外國語大學,擔任教授職務,主要教授俄語課程,深受同學喜愛,直到2008年蔡妮安詳離開這個世界。

向警予的兒子蔡博,是婆婆葛健豪帶大的,長大後也是留學蘇聯,和毛岸英關系最為親密。蔡部落客要學的是工科,是以1949年回國後,參與祖國經濟建設,擔任鞍鋼廠長等職,為祖國鋼鐵建設事業做出突出貢獻。

戰争年代,革命人士們選擇為國家犧牲自我,作為烈士的兒女也以父母為榜樣,随着社會的進步和發展,為國家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他們都值得學習和紀念。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