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寒夜讀書忘卻眠

寒夜讀書忘卻眠

木落水盡千岩枯,迥然吾亦見真吾。

坐對韋編燈動壁,高歌夜半雪壓廬。

地爐茶鼎烹活火,四壁圖書中有我。

讀書之樂何處尋?數點梅花天地心。

——宋末元初·翁森《四時讀書樂·冬》

喜歡冬天,不僅是因為那漫天飛舞的雪花,銀裝素裹的壯麗;更是因為冰封萬裡的冬季,梅香透窗,正是讀書的好時節。

《禮記》雲“春誦,夏弦,秋學禮,冬讀書。”“漁舟唱晚”、“雁陣驚寒”的冬夜,喧嚣遠你而去,雪撲簌簌落在院子裡,一片安靜。

“紅泥小火爐”正“噼噼啪啪”燃燒(唐·白居易《問劉十九》),隐隐約約“柴門聞犬吠”(唐·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此時,千年泛黃的線裝紙頁裡,寫滿冰心玉壺家釀新熟的清香。

與書默默相對,“乃知千載後,坐可見虞唐”(宋·曾鞏《讀書》)。真個是“雪夜閉門讀禁書,不亦快哉”(清代金聖歎語)!

寒夜讀書忘卻眠

萬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曉送流年。

——宋·陸遊《題老學庵壁》

燈下讀書,朋友微信曰,“雪夜無聊,有樂事可分享一二?”我随手把民國儒醫熊伯伊的《四季讀書歌·冬》分享與他:

冬讀書,年去忙,翻古典,細思量。

圍爐向火好勤讀,踏雪尋梅莫亂逛。

丈夫欲遂平生志,一載寒窗一舉湯。

不久朋友回我,“此詩不難懂,隻是‘一載寒窗一舉湯’怎解?”

說真的,平日“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晉·陶淵明《五柳先生傳》)。這“一舉湯”我也不甚明了。

查了一番資料,有人說“湯”應是“揚”之誤。如果真是這樣就好了解了,“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嘛(元·高明《琵琶記》)。可反複核查,此詩沒有“一載寒窗一舉揚”的版本。

我隻能根據自己的了解給朋友回微信,“‘湯’在古漢語裡有‘熱水’的含義,還特指沐浴時用的熱水;‘舉’有‘跳入’的意思。‘一舉湯’應該是洗一次澡的意思。結合上句‘丈夫欲遂平生志’,可否了解為,為實作淩雲志,寒窗苦讀如“九天”裡跳入溫泉洗了一次熱水澡般暢快。再者,作者是位妙手回春的醫師,書又如一劑‘湯藥’,醫好了‘愚昧’這一病魔。一孔之見,猶如‘白狗身上腫’,聊博一笑!”

朋友回信謬贊,“閑聽一夜話,勝讀十年書”(宋· 魏野《喜岐贲王闱見訪》)。

寒夜讀書忘卻眠

男兒欲遂平生志,五經勤向窗前讀。

——宋·宋真宗《勵學篇》

民間流傳“冬令進補”之說。其實,冬夜讀書是最佳的“進補”。漫長的冬夜,既可細補欠缺的專業知識,也可随性漫翻雜書,“滋補”感興趣的雜識,增加知識的“庫存量”。古語雲:“晴耕三畝,雨讀千年。”這樣的“進補”,不僅“營養”價值高,而且是一種美麗的意境,更是一種難得的心情。

寒夜讀書忘卻眠,錦衾香盡爐無煙。

美人含怒奪燈去,問郎知是幾更天。

——清·袁枚《寒夜》

讀書入迷,完全忽略了枕邊人的感受。受到冷落的美人一把奪過燈火,嗔問郎君知到現在是何時了。詩寫得非常有情趣。冬天是安靜的,讀書也是安靜的。寒夜無客,暖爐孤燈,在書中沉澱人生,從詩冊中感悟生活。“逝者如斯書夜長,會心能使百憂忘”(宋·袁甫《再用前韻》)這人生一樂,“不足為外人道也”。

寒夜讀書忘卻眠

寂寂寥寥揚子居,年年歲歲一床書。

——唐·盧照鄰《長安古意》

雪夜讀書,夜靜,人靜,心靜。坐擁寂寥,卻滿床滿架的書,悠然一盞清茶,翻看那永不生厭的唐詩宋詞,品讀幾句隽永句子,就着茶香“細嚼慢咽”,陶冶情操。此刻,沒有浮躁,沒有煩惱。詩文暖心,獲得一份隻屬于自己的情趣,一片隻屬于自己的安靜。

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無一點塵。

——明·于謙《觀書》

夜深累了,喜歡看窄仄小書房裡的燈光爬滿三面書架。

架上最珍貴的一套圖書,非《魯迅全集》莫屬了。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版,共16冊。這套書印制、裝幀,均屬精美一流。深褐色的硬闆封面,褐黃色的木紋厚皮護封上“魯迅全集”四個黑色楷體字嚴謹大氣。扉頁上方的“本書獲首屆國家圖書獎榮譽獎”一行紅色文字,給人一種無比信賴感。書頁紙張潔白,字型适中。每冊書目錄前都附有先生的生活、手迹、遺物等照片。這套書無論排在書架上還是捧在手裡,都讓人感到舒心快意。這套書582.43元,價格不菲。那時我在鄉鎮學校教書,工資隻有百餘元,當時鄉鎮财政困難,工資不能足額發放。買下這套書,雖不至于"賣卻屋邊三畝地,添成窗下一床書。"(唐·杜荀鶴《書齋即事》)

寒夜讀書忘卻眠

但買的時候我在書架前盤桓好久,接受過去多次與好書“失之交臂”的遺憾,最後還是咬過幾次牙買下來。當然也購入過物美價廉的書。

前些日子為寫一篇文章,翻閱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版餘冠英選注的《漢魏六朝詩選》,300多頁的書定價是8角8分;1972版的魯迅《野草》,隻要2角。經常閱讀的成套集子,還有書花城出版社的6冊《錢鐘書論學文選》,黃山出版社的26冊《唐詩宋詞元曲全集》。葉聖陶、魏書生、李鎮西等教育家的文集也是常讀常新的。前不久在一個舊書攤上淘到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6年版的《閑雅獨幕喜劇集觀——明清文人獨幕喜劇五十家》。此書早有耳聞,能掏得它,可謂機緣湊巧。

如今放在枕邊,睡前随意讀上一篇“公安三袁”或袁枚的随園獨幕喜劇,字字珠玑随遠古的雪花走來,大有“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的蘊藉(魯迅《自嘲》)。夜靜如水,雪落霏霏,讀累了,熄燈掩卷,一縷書香萦繞着這如詩如畫的情景、美麗而溫暖的蘊意,溫潤得夢裡都是笑。

寒夜讀書忘卻眠

古人已用三冬足,年少今開萬卷餘。

——唐·杜甫《柏學士茅屋》

東方朔稱自己三冬讀書“文史足用”。後來“三冬足文史”的典故成為冬天讀書成才的佳話。看書閱讀一直是我的愛好。大多時候并不問什麼讀書的意義,不問讀書理由的,隻圖個感覺的美好。寒夜一盞清茶,閑翻一阕詩詞,那風雪便被“春風楊柳萬千條”融化了(毛澤東《七律二首·送瘟神》)。長長柳絲下,兩隻黃鹂一逾千年的美妙鳴唱,相伴我們走進秦風漢韻,唐詩宋詞,元代戲曲,明清小說。一縷沁人的書香,猶如三月輕輕軟軟的風,模糊了春冬,錯亂了南北。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

——唐·顔真卿《勸學》

随着閱讀量的增加和閱讀的深入,一種寫的沖動便向你逼來。命筆展箋,雖不能思如泉湧,倚馬可待,但自覺下筆順暢了。自己那些擠上報尾報縫的小文章,都是在這種情境中産生的。正如《小窗幽記》所言,“讀書不獨變氣質,且能養精神,蓋理義收攝故也。”

滿庭更遣遲銷著,剩借書窗幾夜明。

——宋·楊萬裡《觀雪二首·其一》

有書香相伴的寒夜不僅滋潤筆墨、豐盈靈感,還帶給人春暖花開的美好感受。這等幸事,讓人“不知東方之既白”矣!

-作者-

朱少華,莒南縣人,中學進階教師。喜歡寫作。教學論文、散文随筆、詩歌、剪紙等作品,散見多家報刊及網絡平台。在征文及網絡文學作品大賽中多次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