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魯迅一生罵人無數,卻從未批過老蔣,去世後,老蔣用6字評價他

魯迅一生罵人無數,卻從未批過老蔣,去世後,老蔣用6字評價他

衆所周知,魯迅一生嫉惡如仇,被他罵過的人不計其數,而且涵蓋政界、軍界、學界等各個領域,但鮮為人知的是,在魯迅的一生中,對于當時最大的反動派老蔣卻從來沒有罵過,甚至連一句批評的話都沒有,這是怎麼回事呢?

魯迅一生罵人無數,卻從未批過老蔣,去世後,老蔣用6字評價他

說起來,魯迅和老蔣也頗有淵源,兩個人是浙江老鄉,一個是紹興,一個是奉化,且都有日本留學的經曆。在近代史上,兩個人一文一武,絕對是名聲最大、影響力最廣的浙江人。

值得一提的是,兩個人從來沒有過直接交往,甚至在很長一段時間,魯迅是單方面寄托着美好期待的,他在緻許廣平的信中,曾兩次提到蔣介石的名字,都充滿了期待之情。

1926年8月,魯迅南下到廈門大學執教,不久,即收到當時主持廣州中山大學校務的副主任委員、國民黨要人朱家骅的電報,邀請其到中山大學去。

魯迅一到廣州,即受到各方的熱烈歡迎,在中大歡迎會上,朱家骅尊稱魯迅為“戰鬥者,革命者”。

魯迅對一些官僚政客的邀請,素來是概不赴宴的,不過對與蔣介石走得特别近、在北京曾有段“共同戰鬥”經曆的朱家骅的邀約,卻并未拒絕。

不但如此,這段時間,魯迅跟老蔣的連襟孔祥熙也關系甚好,往來密切。

在1927年3月1日中山大學的開學典禮上,孔祥熙代表廣州革命政府出席會議,魯迅第一次見到孔。3月29日,兩人又應邀去嶺南大學。之後,魯迅去孔祥熙較高價的電梯大廈“小坐”。

然而,這種良好的互動因老蔣發動“四一二”政變,大肆屠殺工農大衆而告終。

此後魯迅奔赴上海,與國民黨政權漸行漸遠,甚至勢同水火,他的雜文很多都指向國民黨當局,然而始終,他未曾指名道姓批評過老蔣。

魯迅一生罵人無數,卻從未批過老蔣,去世後,老蔣用6字評價他

1930年5月,有人希望魯迅“用周樹人的真名寫一篇文章,痛罵一下蔣介石。”

魯迅當即回絕:“我用真名一發表文章,在上海就無法住下去,隻能到外國去當寓公。”

這給一些人以口實,有人認為,魯迅不罵蔣介石,正可見其滑頭、老于世故、不夠勇敢等。還有人提到魯迅以特約撰述員的身份,從國民政府大學院領取津貼的事,譏諷他人如牆頭草,腳踏兩隻船,哪裡有點鬥士的氣節?

在一些人的頭腦中,所謂的勇敢,最直接的标準便是挑戰權威。從孩子到成人,莫不如是。

不妨看一個小故事:國小時,兩個學生比誰膽大,經常會用敢不敢罵班主任的法子,誰的行為最出格,便證明誰的膽子最大。但這樣的膽大經常被證僞。有個男同學,曾沖班主任背後扔石頭,然而第二天打防疫針時,他竟在針頭前面哇哇大哭。

這個事可以拿來對比魯迅不罵蔣介石:

首先,要證明一個人勇敢的方式很多,罵班主任或蔣介石隻是其中極端的一條;

其次,哪怕敢罵班主任或蔣介石,未必能證明這是真正的勇者,極端的方式缺乏穩定性。正如極端的思想缺乏合理性;

再有,勇氣不是表現在批判,而是建設;

最終,罵或不罵都是一個人的自由,當沉默的自由被剝奪,批評淪為一種強迫,那麼無論魯迅做何選擇,都沒有意義。

魯迅一生罵人無數,卻從未批過老蔣,去世後,老蔣用6字評價他

當時有人讓魯迅罵老蔣,是出于鬥争的需要。如今再提起這件事,大多是屬于求全責備,以大義責人。我們談魯迅時,常常把一個國家的重擔、一個時代的使命都壓在他的肩膀上,既要大仁,還得大義,既要大智,又要大勇。殊不知事實本兩難全。

有人為網上大加指責,鞭撻的時候,殊不知現實生活中,看到公共汽車上有小偷都不敢指出來。當然,有點扯遠了。

說回來,鬥士的标準,不是隻有一條,魯迅罵或者不罵老蔣,都不會影響他的批判精神和勇者風範。

1936年10月,魯迅病逝,為了祭奠他,老蔣親自為他題詞:魯迅先生千古!由此可見,魯迅仗義執言是有原因的,他的才華足以讓很多人折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