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老師與學生都沒有想到,有一天會成為彼此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2歲的楊振甯以理學碩士的身份在聯大附中教學一年,等待一年後去往美國的保送留學,在這短短一年時間裡,他認識了自己未來的妻子杜緻禮,一名高中女學生,此時的他們交流并不多。
杜緻禮生于1927年,比楊振甯小五歲,他的父親杜聿明是國軍将軍母親早期是黨員,杜緻禮是家中大女兒,還有五個兄弟姐妹,這使得她養成了獨立堅強的性格。
1945年楊振甯去往美國芝加哥大學留學,也是為了去見自己敬佩已久的實體學家費米教授,他的父親楊武之也在這裡就讀過,是以對于他來說,這也是一片傾注有感情的土地。
1949年博士畢業的楊振甯進修博士後,在一個普通的假日,他和同僚來到餐廳用餐,見到了一個年輕的中國女子,一股熟悉的感覺湧上心頭,他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裡總是勾起他思鄉情緒的中國菜。
沒想到這位女子看到他面露喜色說到“楊老師您也在這裡呀”,楊振甯聽到叫他老師不禁認真思考了一下,馬上認了出來“杜緻禮?”
在陌生的國度見到熟人,二人很快攀談起來,楊振甯了解到,杜緻禮畢業後考入了北平的大學,來美國是因為跟随父親杜聿明。
結果就在登機的當天,蔣介石緊急指令杜聿明參加東北戰場的指揮任務,無奈,杜緻禮獨自一人來到了美國,進入知名女子學院攻讀英國文學,這裡出過宋美齡和冰心兩位中國名人。
1949年,淮海戰役國軍戰敗,杜聿明被俘,杜緻禮的家人被迫遷至台灣,生活費不足的杜緻禮隻能改上一所學費低廉的普通學院,靠勤工儉學養活自己。
恰好這所學校與自己弟弟杜緻仁上學的地方中隻有一小時車程,在對家人擔憂和生活的壓力下,杜緻禮生活的不怎麼輕松,與楊振甯的偶遇讓她黑暗的生活窺見了陽光。
一開始或許是因為在異國與熟人見面總能讓人輕松愉快,二人空閑時間常常見面,楊振甯長期在嚴肅謹慎的實體實驗室,這個活潑開朗,笑容天真的女孩子總能讓他感到慰藉。
而杜緻禮獨自一人在異國求學,一個穩重成熟,知書達理的男性前輩讓她感到踏實和安全,兩個人專攻截然不同的的領域,每次對話都能讓對方感到新奇和有趣。
良好的教養也讓他們總能很好的包容對方,一個有着理性細緻的實體學術精神,一個追求小橋流水的感性文學素養,二者的碰撞總是能有意想不到的有趣事件發生。
父親杜聿明告訴杜緻禮,國家正在動亂之中,要做與國家有益的事情,音樂與藝術不是此刻能挂懷的東西,杜緻禮深知其中道理,将自己的夢想暫且擱置。
但是楊振甯常常陪她聽音樂會,和她一起了解巴赫、貝多芬,還帶着她去藝術館看雕塑,就這樣互相陪伴的日子越來越多,兩人的愛慕之心也是水到渠成。
二人确定了戀愛關系,1950年楊振甯博士後研究結束還簽了五年的留任書,這樣就能長久地在美國陪伴杜緻禮。
兩人戀愛的過程十分甜蜜,但是家庭的牽絆讓杜緻禮無法正視這段感情,當時杜聿明還在監獄中遭受病痛折磨,一家人在台灣靠着微薄的收入生活,這讓杜緻禮常常痛苦掙紮,
二人的一次約會杜緻禮失約,送來了一封信,信中表示了二人身份懸殊無法繼續這段感情,杜緻禮說自己和父親不過是窮學生和犯人,而楊振甯和他父親的父親是博士和大學教授。
楊振甯馬不停蹄趕往杜緻禮的居所,真誠地向夫妻表達自己的心意,他們互相愛着對方并不是因為對方的身份,除了他們自己沒有任何力量能夠将二人分開。
一番情真意切的真心話打動了杜緻禮,二人重修舊好,不久便決定結婚,楊振甯将自己婚姻大事告知父母,楊武之考慮後表示,杜聿明的身份與杜緻禮無關,既然已經決定相伴終生,那就尊重他的選擇。
1950年二人在美國結婚,遺憾的是受時局影響雙方父母都未能到場。
這一年28歲的楊振甯與23歲的杜緻禮結為了夫妻,也注定了他們相伴一生的命運。
婚後一年,他們迎來了自己第一個孩子,取名楊光諾,在後來的日子裡,杜緻禮總是一個人默默承擔着家中的事務,丈夫實驗室的研究進入了非常重要的階段,甚至兒子受傷住院她也沒有通知丈夫。
杜緻禮認為這樣的性格來源于自己的母親,父親常年在外領兵打仗,家中事務都由母親一人操持,也正是這樣的堅毅的性格,讓楊振甯能夠專心做研究。
1957年,楊振甯獲得諾貝爾實體學獎,按照周總理的訓示,楊振甯的老張文裕攜杜聿明寫給女婿的信到瑞典祝賀,1958年受到國家照顧的二人得以把杜緻禮的母親接到身邊照顧。
1959年,杜聿明被特赦後,任命為文史專員,1963年曹秀清回國夫妻二人得以團聚,1971年楊振甯接受邀請回國考察,周總理接見了他們,杜緻禮也終于和家人見面。
1973年楊振甯攜杜緻禮第三次回國,毛主席接見了他們。
很多年後,夫妻二人回想起初遇,都感歎緣分的妙不可言,見面的那一天,二人早到或者晚到都不可能在那一瞬間看到對方,也就沒有這段美好的婚姻和圓滿的家庭。
丘比特安排二人再次相遇,正是上天的安排,他們一共育有三個孩子,都在各自的領域取得了不錯的成就,讓人不禁感歎基因工程的精妙絕倫。
2003年10月,杜緻禮因癌症逝世,享年76歲。
二人的愛情看似普通卻處處坎坷,堅定的信念和相守讓二人的婚姻得以永久保鮮,良好的修養和學識讓二人能夠理智清醒的對待婚姻與愛情。
這樣的陪伴讓人心向往之,也能夠讓了解這場曠世愛戀的人看清,伴侶的選擇不在身份高低,隻在能夠互相扶持,彼此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