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請指教》第二階段就快結束。
關于節目,關于影評人,我已經發過兩篇文。
寫那兩篇文時,我憤怒如魯迅,恨不能以筆為刀。
後來,文章釋出,也不出所料,收獲到不少流量。
甚至還被業内大号點名,得到了一波粉絲轉化。
可最近幾天,我卻對那兩篇文,有些困惑和迷茫。
原因?
每一篇,我都用大幅筆墨,寫了畢志飛的相關内容。
而畢志飛,竟轉發了我的文章。

之後,我跟毒Sir聊天,偶然聊到了《導演請指教》。
毒Sir告訴我,他們也對畢志飛的部分,進行了深挖。
沒錯。
正如李誠儒所說。
很有可能,我們都被畢志飛利用了。
經曆過此事,我理性地又看了幾期節目,不禁開始思考一個問題——
我做影評自媒體,為的是什麼?
表達憤怒?批判現實?
還是被像畢志飛這樣的人當槍使?
思來想去,我認為更重要的,是讓大家知道真正優秀的電影長什麼樣。
是以,今天這篇文,我決定抛開情緒,不再探讨脫離了電影本質的東西。
當我開始理性思考,我發現這檔綜藝,确實在相當程度上還原了電影行業。
而,下面這3部短片,不僅是我最喜歡的作品,值得我寫文章推薦給大家。
在我看來,它們還從3種不同視角,對一個終極問題進行了3種不同回答。
這個終極問題就是——
“電影有何意義?”
以下排名由低至高,僅代表羅罔極的個人喜好
1.《不準笑》
導演:包貝爾
大衆上座率:97%
專業上座率:68%
羅罔極評分:7.2
觀看期數:第6期(下)
電影有何意義?
包貝爾的答案是:幸福與笑。
《不準笑》的開場,用了一段畫外音叙事。
學過電影理論的都知道,用畫外音展開叙事,是非常危險的。
比如,韓雪導演的《半鏡》,開場就讓男主用畫外音介紹自己。
介紹的同時,畫面呈現出男主本人,和與字幕完全對應的場景。
這樣的手法,枯燥而乏味,平庸且俗氣,可以說毫無想象力。
是以,招來了北電副教授的強烈批評。
但,正如王晶所說:
“技巧沒有對錯,隻在于用的好不好。”
《不準笑》就把看似低級的畫外音叙事,用的非常巧妙。
開場,同樣是男主介紹自己。
但鏡頭,卻沒有枯燥地指向男主本人。
而是給了托爾斯泰、被咬過的蘋果,及《黑貓警長》和《大人物》。
結合聲字,當你看到一隻耳和趙公子時,你瞬間能get到一種幽默。
列夫托爾斯泰
有一句名言
每個人都會有缺陷
就像被上帝咬過的蘋果
有的人身體有缺陷
有的人心理有缺陷
而我的缺陷是
“不準笑”
注意——
畫外音念到“不準笑”時,地上出現了一堆,跟文字呼應的落葉。
落葉,既象征過往的逝去,也寓示着輪回與新生。
從托爾斯泰到趙公子,從落葉到男主王飛翔。
這是一個高度流暢,且設計十分細膩的轉場。
不得不說,在這檔節目中,包貝爾的導演水準,确實産生了很大進步。
為什麼“不準笑”?
因為,王飛翔和他爸爸一樣——
隻要一笑,就會随機瞬移到某個地方。
且瞬移的範圍,會随着年齡的增長不斷加大。
衣櫃、樹上、天台……
最嚴重的一次,王飛翔還在洗澡,卻突然光着身子,瞬移到了街道中央。
是以,從小到大,周圍的人都在告誡他“不準笑”。
異想天開?
腦洞過大?
用不切實際的概念,勾起觀衆的獵奇想象?
恰恰相反。
對我而言,這是一部非常戳心,且充滿了真情實感的作品。
衆所周知,我本人在農村長大,出生時就雙腿癱瘓,身上有着不可治愈的缺陷。
一般情況下,生了我這樣的孩子,父母即使沒有傷心欲絕,也多半會郁郁寡歡。
但我爸媽,卻始終保持着開朗,臉上總是洋溢着笑。
受他們傳染,我在成長的路上,也幾乎每天都會笑。
然而,在以往生活中,我媽卻常聽到周圍鄰裡,傳來這樣的閑言碎語:
“你看他們家人,心真大,孩子都病成啥樣了,還在那笑呢。”
“可不呗,孩子以後得咋整,他們不知道犯愁哈。”
人生在世,就算你不會瞬移,你也必然有其它的“缺陷”。
隻要你有“缺陷”, 就會有人用某種方式,告誡你“不準笑”。
假如,你的“缺陷”是大齡單身。
那麼,當你磕偶像愛情劇,被情節甜到笑出聲時,就可能會有人向你潑一盆冷水。
假如,你的“缺陷”是家境貧困。
那麼,當你玩競技遊戲,因為五殺對方笑出聲時,就可能會有人怼你不務正業。
而,就算你又帥又有錢,結了婚且身體健康四肢健全,你也還是很難随心所笑。
因為,鍵盤俠會陰陽怪氣,批評你笑的太油。
你看。
“缺陷”根本無法徹底避免。
無論怎樣做,你都經常會聽到類似“不準笑”的告誡。
那麼,既然如此,我們應該如何面對這個世界?
包貝爾說:愛咋咋地。
愛笑就笑吧,愛黑就黑吧,愛瞬移就瞬移吧。
短片結尾,王飛翔不再控制自己的基因本能。
他拉着家人的手,肆無忌憚地笑,順便展開了一場場不花路費的旅行。
此時此刻,“缺陷”竟成了他生活的優勢。
和王飛翔一樣,《不準笑》并不是一部完美的作品。
它的專業上座率,隻有68%。
換句話講,大概32%的專業影評人,認為它非常無趣。
曾怒批過韓雪的北電副教授,雖沒說它不該用畫外音叙事。
卻依然滿臉嚴肅,根據細節見縫插針,給予了苛刻的評語:
但,那又如何?
97%的大衆上座率,已經足夠證明這部作品的價值和意義。
看完全片和映後讨論,我想起自己童年時代,在農村過春節。
家裡圍了一屋子親戚,桌上擺着十幾道菜。
無論親戚還是菜,都跟“進階”二字沾不上任何關系。
然而,那卻是我笑容最多,最想穿越回去重走一次的日子。
所謂合家歡,所謂好萊塢式的Happy Ending,不就是一頓溫暖幸福的年夜飯。
2.《音樂之聲》
導演:王一淳
專業上座率:98%
羅罔極評分:8.2
觀看期數:第6期(上)
與包貝爾不同——
王一淳的答案是:觀照現實。
《音樂之聲》的鏡頭,瞄準了生活在地下室的一家三口。
邵兵演的父親,每天早出晚歸,去天井外為妻兒搜尋日用物資。
一次下班,父親發現孩子身處天井下面,隻為了聽窗外的音樂。
于是,他氣憤地批評孩子:什麼音樂,能吃還是能喝?
看到此處,你可能會覺得,這個父親不懂教育,是個無知的庸人。
但實際上?
父親的話,隻是出于現實的客觀考慮。
地震、毒氣、空間狹窄、物質貧瘠……
随着情節推進,你發現有些生命,确實很難享受到藝術的魅力。
短片後半段,為了妻兒能活下去,父親最後一次爬上了天井。
爬上天井的那一刻,你看見一隻蟑螂,來到了人的世界。
放映結束後,有評論說《音樂之聲》是用人拟蟑螂,讓觀衆體驗蟑螂的世界。
但我認為,王一淳卻是在用蟑螂拟人,讓觀衆換個角度,觀照到真正的底層。
表面上,這部作品腦洞很大,表達的東西似乎特别奇幻。
然而現實中,真的沒有像蟑螂一樣生活的人嗎?
随便搜尋一下,你就能看到比電影慘烈百倍的現狀。
看似是蟑螂,其實還是人。
或者也可以說,一家三口隐喻的,是每一個弱小的生命。
那麼,作為弱小的生命,我們該如何在這個殘酷世界中,堅強地生存下去呢?
在王一淳看來,除了吃吃喝喝,還需要精神世界的滋補。
短片結尾,就像現實中很多罹難的礦工一樣,父親再也沒能回到自己的家庭。
就在這傷心至極的時刻,一絲陽光打進了地下室。
随着肖邦的《夜曲》緩緩響起,孩子的注意力漸漸轉移。
他似乎意識到,父親并沒有真正的離開。
而是在用另一種方式,觀照守護着自己。
最後一幕,随着鏡頭推移,我們被拉出了地下室。
然而,即使燈光已被打開,即使回到了現實世界。
我們也仍能感受到,作品留下的回響和餘味。
這,就是電影之美。
這也是人的魅力。
既可生如蝼蟻,也可美若神明。
隻要還有音樂,隻要還有電影。
隻要還有藝術,生命力就永遠不會凋零。
天井傳來的陽光,照亮了孩子心中的希望。
而《音樂之聲》,也令觀衆收獲了悠遠的感動、悲憫與思考。
無論從任何角度看,這都是一部優秀的,每個人都适合欣賞的作品。
3.《明月的花園》
導演:曾贈
大衆上座率:80%
專業上座率:72%
羅罔極評分:8.7
觀看期數:第4期(下)
與包貝爾和王一淳不同——
曾贈的答案是:與過往對話。
《明月的花園》并不是每個人都适合欣賞的作品。
郝蕾認為,打開它,就像打開了曾贈的私人日記:
但在我看來,是否能了解《明月的花園》,與經曆和性别沒太大關系。
差別隻在于,作為一個理性的成年人,你是否遺失了童年的記憶。
你是否還記得,自己少年時是如何看待這個世界的?
你是否還記得,自己少年時遵循着怎樣的三觀邏輯?
如果不記得,你就無法了解這部作品。
比如,你會無法了解——
為什麼,在無比緊張的非典時期,周圍的大人都已經心慌意亂。
可明月,卻還能在那看帥哥聽音樂,認真享用疫情帶來的假期。
你會無法了解——
為什麼明月的媽媽,明明在兇狠地批評她。
可她卻能若無其事,好像在另一個星球一樣。
甚至還一邊被罵,一邊看着紅裙子面露微笑。
因為,你早已經忘了,自己少年時期的内心世界。
是以,你根本無法了解,也進入不到人物的情緒。
看《明月的花園》時,我想起另一部成年人很難看懂的電影:《大魚海棠》。
《大魚海棠》裡的這段對話,清晰地指出了少年人和成年人的差別。
哼 你們這些小家夥
對待生命就像一塊路邊的石頭
隻有我們這些老家夥
才費盡心思怎麼樣多活一天
如果不快樂 活再久又有什麼用呢?
是的。
成年人注重生活,少年人注重快樂。
這就是為什麼,小孩子總與大人們格格不入。
《大魚海棠》是一部純粹的童話,用至美的畫風讓我們看到了少年人的模樣。
但,電影裡的少年人,卻沒有換位思考,沒有與成年人展開深層次的對話。
故而,人物也就沒有成長。
《明月的花園》不同。
一次偶然,明月認識了一個,整天都在瘋狂練英語的老朋友:周慎微。
周慎微問明月:你認為,人生哪兩件事請,是最重要的?
明月答:愛與夢想。
周慎微卻說:健康和學習。
周慎微說出自己的觀點時,明月把頭扭了過去,表現出了一絲不屑。
直到,明月失戀了。
直到,明月問周慎微:你失過戀嗎?
直到,周慎微向明月,講述了自己的年少過往。
明月這才明白——
原來,周慎微瘋狂練英語,是為了延緩自己的老年癡呆,加強記憶力。
而,隻有加強記憶力,才能記住年少時的她,記住自己的愛與夢想。
為什麼要好好學習,健健康康?
因為我不想忘記,我愛你。
PK環節,曾贈雖然輸給了德格娜。
《明月的花園》也沒有得到特别高的分數。
但對我而言,這卻是真正獨一無二的,最好的作品。
它用精煉的篇幅,還原了一個少年人最寶貴的經曆,喚醒了我的純真與感性。
它還用兩位年紀相差巨大的人物,試圖解答了人生當中,相當深層次的困惑。
它也讓我對《導演請指教》的觀感,産生了某種颠覆。
3種類型,3位導演,3部意義深遠,卻彼此各不相同的短片。
作為電影發燒友,能通過這檔綜藝,認識王一淳和曾贈,我感到非常值得。
在各種因素導緻影視寒冬的今天,希望類似的真人秀節目,能夠越來越多。
能在不受疫情影響的電影院之外,給更多優秀的創作者,帶來機會與歸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