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工巧無比的粵繡作品可通過列印完美複刻

粵繡藝術風格獨特, 一針一線都精緻且富有韻味。近日,長江日報與佳能聯合發起“壹城壹非遺”線上話題征集活動,探讨如何“把千年文化傳承至下一個千年” ?利用現代科技幫助傳承,佳能用列印機複刻傳統文化,把粵繡巧奪天工的美感, 結合印刷工藝,制成可以廣泛傳閱的粵繡作品。我們希望,生于民間的非遺文化,也能夠在現代印刷科技的幫助下,繼續活躍在尋常百姓的生活中,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傳承下去!

工巧無比的粵繡作品可通過列印完美複刻

粵繡是廣州刺繡和潮州刺繡的總稱,是中國四大名繡之一,起源于唐代,至今已有千年曆史。唐代蘇颚《杜陽雜編》中就已有南海盧眉娘“工巧無比,能于尺絹繡《法華經》七卷”的記載。明代中後期以來,粵繡逐漸形成自己的藝術特色,首先展現在刺繡所用的材料上,除通常的絲線,絨線外,也用孔雀毛撚縷作線,或用馬尾纏絨作線。

粵繡除采用豐富而多變的針法外,在創作設計方面還注重主意,善于把寓意吉祥和美好的願望融入繡品中。在創作方法上采用了源于生活而又重視傳統,不滿足于現實的描繪而追求着更為美好的理想。

與此同時,粵繡還善于涉取繪畫和民間剪紙等多種藝術形式的長處,使繡品的構圖飽滿,繁而不亂,針步均勻,光亮平整,紋理清晰分明,物像形神兼備,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充分地展現了粵繡的地方風格和藝術特色。

20世紀50年代以來,粵繡的優秀代表作品有“百鳥朝鳳”、“丹鳳朝陽”、“百花籃”、“我愛小雞”、“鹦鹉”、“晨曦”等。“晨曦”是表現晨霧依稀,太陽初升,萬物蘇醒,孔雀在百花叢中開屏,翩翩起舞的美麗情景。在繡制孔雀尾時,藝人們會用紅、綠、藍、黃、紫等色絲線摻合在一起,充分發揮了粵繡不同針法的特長和絲線光澤的優點,表現了由于受光部位不同而反射出不同色彩的藝術效果。藝人們會根據孔雀的頭、頸、胸、腹等部位,靈活地運用勾針、勒針等針法互相組合和轉換,生動地表現出各部位翎羽的不同質感。

在唐代至五代十國期間,粵繡得到長足的發展,唐代蘇颚《杜陽雜編》中就已有南海(今廣州)少女盧眉娘“工巧無比,能于尺絹繡《法華經》七卷”的記載。唐代廣東刺繡的工藝水準已非同一般。唐玄宗時,嶺南節度使張九臯進獻精品刺繡給楊貴妃而獲加官三品,可見當時最高階層對粵繡欣賞有加。

在宋代至明代,粵繡的技藝又有了進一步的提高。在清朝乾隆年間,廣州已設立繡行,在廣州和潮州等地也廣設繡莊、繡坊,粵繡呈現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現如今,随着粵繡的繁榮,粵繡的品種越來越多,應用範圍十分廣泛,其中進階繡品主要有條幅、挂屏、台屏等,一般繡品則涵蓋了日常生活用品的各個方面,如刺繡畫片、金銀絨挂裙、被面、枕套、床楣、靠墊、批巾、頭巾、各種繡衣、繡鞋、繡袋、戲劇服裝、帳衽、台帷等,也有部分觀賞繡品,如《晨曦》《百鳥朝鳳》《九龍屏風》《吹蕭引鳳》等佳作。

【編輯:張玲】

更多精彩内容,請在各大應用市場下載下傳“大武漢”用戶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