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工巧无比的粤绣作品可通过打印完美复刻

粤绣艺术风格独特, 一针一线都精致且富有韵味。近日,长江日报与佳能联合发起“壹城壹非遗”线上话题征集活动,探讨如何“把千年文化传承至下一个千年” ?利用现代科技帮助传承,佳能用打印机复刻传统文化,把粤绣巧夺天工的美感, 结合印刷工艺,制成可以广泛传阅的粤绣作品。我们希望,生于民间的非遗文化,也能够在现代印刷科技的帮助下,继续活跃在寻常百姓的生活中,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传承下去!

工巧无比的粤绣作品可通过打印完美复刻

粤绣是广州刺绣和潮州刺绣的总称,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起源于唐代,至今已有千年历史。唐代苏颚《杜阳杂编》中就已有南海卢眉娘“工巧无比,能于尺绢绣《法华经》七卷”的记载。明代中后期以来,粤绣逐渐形成自己的艺术特色,首先体现在刺绣所用的材料上,除通常的丝线,绒线外,也用孔雀毛捻缕作线,或用马尾缠绒作线。

粤绣除采用丰富而多变的针法外,在创作设计方面还注重主意,善于把寓意吉祥和美好的愿望融入绣品中。在创作方法上采用了源于生活而又重视传统,不满足于现实的描绘而追求着更为美好的理想。

与此同时,粤绣还善于涉取绘画和民间剪纸等多种艺术形式的长处,使绣品的构图饱满,繁而不乱,针步均匀,光亮平整,纹理清晰分明,物像形神兼备,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充分地体现了粤绣的地方风格和艺术特色。

20世纪50年代以来,粤绣的优秀代表作品有“百鸟朝凤”、“丹凤朝阳”、“百花篮”、“我爱小鸡”、“鹦鹉”、“晨曦”等。“晨曦”是表现晨雾依稀,太阳初升,万物苏醒,孔雀在百花丛中开屏,翩翩起舞的美丽情景。在绣制孔雀尾时,艺人们会用红、绿、蓝、黄、紫等色丝线掺合在一起,充分发挥了粤绣不同针法的特长和丝线光泽的优点,表现了由于受光部位不同而反射出不同色彩的艺术效果。艺人们会根据孔雀的头、颈、胸、腹等部位,灵活地运用勾针、勒针等针法互相组合和转换,生动地表现出各部位翎羽的不同质感。

在唐代至五代十国期间,粤绣得到长足的发展,唐代苏颚《杜阳杂编》中就已有南海(今广州)少女卢眉娘“工巧无比,能于尺绢绣《法华经》七卷”的记载。唐代广东刺绣的工艺水平已非同一般。唐玄宗时,岭南节度使张九皋进献精品刺绣给杨贵妃而获加官三品,可见当时最高阶层对粤绣欣赏有加。

在宋代至明代,粤绣的技艺又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在清朝乾隆年间,广州已设立绣行,在广州和潮州等地也广设绣庄、绣坊,粤绣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现如今,随着粤绣的繁荣,粤绣的品种越来越多,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其中高级绣品主要有条幅、挂屏、台屏等,一般绣品则涵盖了日常生活用品的各个方面,如刺绣画片、金银绒挂裙、被面、枕套、床楣、靠垫、批巾、头巾、各种绣衣、绣鞋、绣袋、戏剧服装、帐衽、台帷等,也有部分观赏绣品,如《晨曦》《百鸟朝凤》《九龙屏风》《吹萧引凤》等佳作。

【编辑:张玲】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