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盜墓葬包含商周時期古墓葬群,被盜的一件青銅器單筆銷贓數額達2000餘萬元……”辦案人員在檢警會商時說道。随着陝西跨行政區劃檢察機關辦理陝北地區盜掘古墓葬系列案件的不斷深入,位于陝西省榆林市清澗縣的一處商代方國都邑聚落遺址——清澗寨溝遺址,逐漸揭開了神秘面紗,引起各方重視,得到深入發掘保護。
清澗寨溝遺址中發現的雙轅車實物,将大陸雙轅車的出現時間上推了約1000年;遺址周邊出現了殷商文化圈以外數量最多的甲字形大墓多達11座,工程規模堪比殷墟王陵;還出土了青銅器、玉器等大量珍貴文物……然而,這樣極具曆史研究價值的古墓葬遺址群卻在2014年至2022年間被多個幫派長期盜掘破壞。
四檢融合、一體履職
打造“硬核”辦案團隊
2014年以來,朱某某、王某某等人先後分批結夥在清澗縣境内多個鎮村違法探墓、實施盜掘,盜得青銅禁、青銅鼎、青銅編鐘等珍貴文物後予以倒賣,銷贓數額達2200餘萬元,被盜墓葬包含商周、戰漢、宋代和清代時期古墓葬群。涉案人員系團夥流竄作案,在延安、榆林等地長期從事盜墓活動,嚴重破壞了古墓葬文化遺産。
該盜掘古墓葬系列案具有明顯的組織化、鍊條化特征,案件辦理難度較大。偵查人員表示,“盜掘古墓葬犯罪行為持續時間長達8年之久,系多起團夥作案,犯罪現場交織且毀損嚴重,給驗證工作帶來了極大困難。”
經省檢察院指定管轄,陝北地區盜掘古墓葬系列案件由陝西跨行政區劃檢察機關辦理。為高質效辦好案件,跨行政區劃檢察機關充分發揮一體化履職優勢,從“兩級五院”調用5名政治、專業、素養過硬的檢察幹警組成陝北盜掘古墓葬系列案件辦案團隊,全方位審查刑事、民事、行政三大責任,確定融合履行檢察職責。辦案團隊堅持落實建構政治與業務深度融合“四個體系”建設要求,成立了行動黨支部,全要素落實“案件辦理+檢察建議+案例培育+理論調研+資訊宣傳”等工作。省檢察院直屬分院定期聽取案件彙報,統籌指導開展工作,確定案件各環節運作暢通,檢察履職更加規範有力。
介入偵查、檢警協作
嚴厲打擊刑事犯罪
“村東頭的山峁上的墓我不知道是誰挖的,我沒有和王某某一起盜過墓”,狡猾的犯罪分子梁某某認為自己的犯罪沒有鐵證,拒不交代犯罪經過。對此,跨行政區劃檢察機關充分發揮偵查監督與協作配合辦公室的平台作用,統籌做好引導偵查驗證和督促規範履職,圍繞案件事實、證據、定性等角度,向偵查機關提出了30餘條補充偵查意見。
為確定案件立得穩、訴得好、判得準,辦案團隊多次前往延安、榆林等地實地勘查盜墓現場,走訪延安、榆林文物保護部門,向省文物局、省考古研究院咨詢相關專業問題,邀請省公安廳相關專家就進一步補充偵查、文物追回等工作進行座談會商。
“我自願認罪認罰,檢察機關指控我本人的犯罪情況屬實”,在值班律師見證下,梁某某、王某某、惠某某等人簽署了認罪認罰具結書。2023年以來,跨行政區劃檢察機關分5案以涉嫌盜掘古墓葬罪提起公訴26人,吳某某、王某某等人分别以盜掘古墓葬罪被判處有期徒刑十一年至一年不等,并處罰金三萬元至五千元不等。被告人均未上訴,判決已生效。
能動履職、訴源治理
凝聚文物保護合力
為進一步加強田野文物保護力度,在依法懲治文物犯罪的同時,跨行政區劃檢察機關及時固定相關證據,委托文保機關對涉案古墓葬修複費用予以評估,對11名被告人提起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法院采納檢察機關訴訟請求,判決11名被告人承擔賠償墓葬修複費用6萬餘元。同時,根據省檢察院統一部署,跨行政區劃檢察機關、延安市檢察院、榆林市榆陽區檢察院分别向相關部門制發社會治理檢察建議,促進全省田野文物有效保護,取得了良好效果。在檢察機關的推動下,榆林市政府啟動全市文物安全監管平台建設,進一步防範化解文物管理安全風險,有效推進文物安全保護工作科技化、智能化、資訊化。
經多方協同履職,省考古研究院對包括寨溝遺址在内的多處古墓葬遺址進行了系統調查和考古發掘工作,在寨溝遺址的11座山峁上發現了功能多樣、密集分布的大量遺迹,部分墓葬的開口面積甚至超過了安陽西北岡王陵,遠超學界以往認知。據專家介紹,寨溝遺址及附近區域的考古發現揭示出商代晚期陝北地區高度發達的青銅文明,對探讨陝北地區商代方國政治地理結構、了解殷墟時期中原與邊陲地區文化交流與互動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來源:陝西省人民檢察院第一檢察部
來源:陝西省人民檢察院直屬分院
來源:陝西省秦嶺南麓地區人民檢察院
來源:延安市人民檢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