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的‘痕’絕不能被抹去,要讓全世界都記住南京大屠殺這個反人類事件,我隻是做了一個中國人應該做的事,這也是因為我們對和平的永恒追求。”

12月11日上午,第八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到來之前,著名導演李楊來到南京民間抗日戰争博物館,參加了紀錄片《痕》在國内的首次小規模放映會,這也是最早完整反映南京大屠殺且在海外公開放映過的紀錄片。
去年12月12日,李楊将以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為主題的紀錄片《痕》的影像資料及創作手稿捐贈給南京民間抗日戰争博物館。時隔一年,通過數字化修複等手段,這部拍攝于1994年的紀錄片得以首次完整清晰地呈現在國内觀衆面前。
1994年,35歲的李楊正在德國電影學院讀書。他從小就聽說過南京大屠殺,但他發現這段曆史在德國鮮為人知,于是以南京大屠殺為主題的紀錄片成了他的畢業作品。
他兩次來到南京,搜集資料,走訪史學專家和南京大屠殺幸存者,整整拍攝了一個月。夏淑琴、陳德貴、劉永興、許自強……這些南京大屠殺幸存者都在紀錄片《痕》中,講出了曆史的真相。當年65歲的夏淑琴在鏡頭前訴說着南京大屠殺期間的悲慘遭遇和所見所聞,她一連說了好幾遍“不願意講起這些,心裡會難受好幾天”。
距離這部紀錄片拍攝已經過去了27年,如今登記在冊在世的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僅剩61人。李楊當年走訪的南京大屠殺幸存者,有一些已經離世。這些留存的影像資料,顯得更加彌足珍貴。“為南京大屠殺的影像記憶又增加了一筆,同時這部紀錄片本身也成為了珍貴史料,不管是部分南京大屠殺幸存者,還是紀錄片拍攝時南京的街景和生活風貌,都已經不複存在了。”南京民間抗日戰争博物館館長吳先斌說。
以尋找曆史真相為脈絡,在這部時長近一個小時的紀錄片中,不僅有南京大屠殺幸存者的口述,還有日本随軍記者、侵華日軍的回憶,中國第二曆史檔案館也提供了一些膠片片段。紀錄片開頭引用了1994年5月4日日本法務大臣永野茂門對《每日新聞》記者的談話:“關于南京大屠殺等等,我認為是編造的,說那個戰争是侵略戰争是錯誤的。”李楊說,這是他們的否認,他後面用了口述、實證,但是全片沒有一句評論,“我隻是一個記錄者的視角,我做的隻是把曆史事實客觀呈現”。
據了解,《痕》拍攝完成後在德國、法國等國都曾放映,德國的紀錄片頻道甚至放了好幾遍。“不少德國人看過之後,都很震驚,他們從來都不知道當年的侵華日軍如此殘暴。”李楊說,他希望在國内能有機會讓更多的年輕人看到這部紀錄片,“年輕人是未來,他們承載着銘記曆史、守護和平的使命”。
放映會現場,李楊還見到了紀錄片中采訪過的江蘇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南京大屠殺史研究專家孫宅巍。“我一直記得這個27年前采訪我的年輕人,當時,國内研究南京大屠殺這個題材的人還不多,他從國外專門跑回來拍攝這樣一部紀錄片,我很佩服。”孫宅巍透露這也是他第一次看到這部紀錄片,盡管已經過去了27年,但紀錄片中的事實和人物都站得住腳,讓人看過十分震撼,尤其是把日軍暴行、南京上世紀90年代的城市面貌以及導演自己背着錄影機尋訪的鏡頭來回切換,生動感人。“看到這部紀錄片最大的意義就是我們絕不能讓殘害中國人民和人類的日本軍國主義重新複活,絕不能讓南京大屠殺這樣的曆史悲劇重演。”孫宅巍說。
來源:交彙點記者黃歡
編輯:甯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