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楊雨晨:探索數字藝術作品的視覺表現邏輯

作者:海峽網絡

文/侯耀晨

“我是一個用畫面思考和創作的人。在芝加哥藝術學院,我還參加過一些藝術治療課程,嘗試在不加入主觀意志的情況下觀察潛意識深層浮現的畫面和念頭。”李楊雨晨說,“這些經曆幫助我站在觀衆和使用者角度了解他們的需求和想法,把抽象觀念轉化為具體的畫面和情感邏輯,更好地支援和陪伴他人,提升作品的視覺表現和使用者體驗效果。”

李楊雨晨(英文名Richan Li ),是一位把數字藝術的純粹性和商業價值實作了有效平衡的動畫師和插畫家。2013—2017年,她曾在芝加哥藝術學院電影、視訊、新媒體和動畫專業等專業學習,2020年獲得普拉特藝術學院電子藝術動畫專業碩士學位後,李楊雨晨在弦與匙String and Key擔任商業動畫與插畫師。

李楊雨晨:探索數字藝術作品的視覺表現邏輯

動畫師VS插畫家李楊雨晨

近年來,李楊雨晨在系列動畫電影、動畫廣告和插畫作品的角色與整體美術設計,以及動态互動設計方面的原創意識和個人風格令業界印象深刻。李楊雨晨和她的搭檔劉安琪創作的AVAMEOM(阿瓦喵)在2023年獲得缪斯創意獎MUSE Creative Awards、倫敦設計獎London Design Awards,入圍了ADC年度遊戲UIUX獎。另一款線上讀書APP流星小屋Book Reading APP:Meteor lodge Mobile Application也榮獲了年度創意池獎Creativepool Annual銀獎與觀衆最喜愛獎,A′設計大賽獎和使用者體驗設計獎UX Design Awards榮譽提名。

2023年,李楊雨晨和劉安琪再次迎來她們的獲獎高峰。今年7月18—20日,線上棋牌類遊戲AVAMEOM(阿瓦喵),先後成為意大利情緒設計博物館(Mood Museum of Design, Italy)以及Sala Bianca, Italy聯展活動中唯一入圍的遊戲類APP。2023年後半年,阿瓦喵在維加電子藝術獎Vega Digital Awards中分别榮獲了最佳使用者設計獎白金獎項和最佳視覺設計白金獎項。

李楊雨晨:探索數字藝術作品的視覺表現邏輯

Avameow(阿瓦喵)

此外,她們合作的原創插畫系列作品YaBer&DD鴨倍兒與鲷鲷也獲得2023Vega Digital Awards電子插畫金獎。

“叭叭呓語”Babble Bubble的共情藝術

除了和劉安琪合作的多部獲獎作品,李楊雨晨單獨創作的作品“叭叭呓語”Babble Bubble,以及作為主要人員參與創作的生門The Gate,品牌星願Wysh也備受動畫與設計圈的關注。

其中,“叭叭呓語”Babble Bubble曾榮獲洛杉矶動畫節最佳學生實驗短片獎,羅馬獨立棱鏡六月短片獎,國際變臉動畫節六月最佳學生最佳短片,短暫停留國際電影節第十一屆最佳動畫提名,以及維也納像素動畫節榮譽獎提名等獎項,成為2020費那奇北京動畫節“平行宇宙”單元的特别展映作品,并進入2020杭州青年影像計劃金荷獎競賽單元入圍作品展。

李楊雨晨:探索數字藝術作品的視覺表現邏輯

“叭叭呓語”Babble Bubble

“叭叭呓語”是李楊雨晨的畢業作品,也是她自己很喜歡的一部個人獨立制作的卡通片。這部卡通片探讨了數字時代造成的資訊繭房對當代人的精神困擾:“鍵盤俠”們線上上線下的數字身份與人格分離等行為特征,以及人們的資訊和信用處理方式。

“當你的賬号越來越多,或者在不同社交場合下,你對線上的數字身份和線上線下的社交關系會有不同的處理方式。到底哪一個才是真正的自己?”談到“叭叭呓語”的創意動機時,李楊雨晨提到了自己在大學期間參與過的以“尋找自我”為主要内容的藝術治療課程。李楊雨晨把自己在課堂上一些挖掘人物内心深層資訊的方法應用在影片中,并以第三方的次元來呈現和探索影片主角“做回自己”的身心轉化過程。

這部影片的主角是一個女孩,她在不同平台有多個對應的賬号。她給這些賬号設定了孔雀、鴿子、蜥蜴、滇金絲猴等5個動物頭像,分别代表美妝部落客、美食部落客、瑜伽部落客、藝術部落客等不同的人物形象和人格。

李楊雨晨:探索數字藝術作品的視覺表現邏輯

“叭叭呓語”Babble Bubble

為了争奪跟身體(主體)連結的機會,這些動物頭像圍繞不斷展開的劇情逐漸進入了瘋狂競争狀态。當”孔雀“扮演現實中的主人身份出現在螢幕上時,鴿子、蜥蜴、滇金絲猴等幾種動物頭像就會以其特有形象和動作跳上螢幕,都想把孔雀擠下去,取得其線上上和現實中的主體位置。

這些動物頭像,跟她們所代表的真實人格與行為方式也有一種來源于創作者在現實生活相關體驗中的比對關系。

李楊雨晨是雲南昆明人,在昆明話中“孔雀”也是一個形容詞,有“臭美”“自作多情”等多種含義。是以,李楊雨晨給“美食部落客”設計的角色造型以孔雀來表達,其形象有可愛和自戀的感覺。

在美國街頭和一些廣場,總有一些胖乎乎的鴿子,它們在撿垃圾吃的時候脖子很有節奏感抖動起來,在影片裡它被李楊雨晨抽象為一個“瘋狂打蛋”的美食部落客形象。

李楊雨晨:探索數字藝術作品的視覺表現邏輯

“叭叭呓語”Babble Bubble

瑜伽的動作中,有一個經典的體式就是蜥蜴,當蜥蜴扮演健身部落客時,它的動作和造型看上去很酷,也有一點特别的神秘感。

至于滇金絲猴,給人的感覺則優雅而親切,李楊雨晨在塑造這位藝術家的形象時,加入了父親畫郵票上的金絲猴時,專注而投入的形象和細節。

這些原本帶有生活溫度和情感邏輯的人物形象,當它們紛紛跳上螢幕,把螢幕上的頭像擠下去時,被擠掉的動物頭像就會在地上滾來滾去,大喊着“我要回去!”

不管是在螢幕上,還是在螢幕下,頭像之間會發生激烈的競争,也會不停地講話,希望引起身體的注意,進而争取到跟身體合而為一,替代主要人格完成身份轉換目的。

它們不斷發出“我要回去”之類的呼籲時,代表着這些角色失去與影片主角身體的連接配接感,陷入自我迷失的分離和混亂狀态,進而模拟出資訊爆炸時代,各種觀念、邏輯、事件和資訊在主人公頭腦中“打架”(或者辯論)的場面。

這就是李楊雨晨所說的,以畫面進行思考,讓不同動物頭像在混亂的打鬥中,呈出現實中發生的人們從意識形态到行為邏輯的沖突與和解過程。

作為影片故事架構,畫面與情感邏輯的創意和導演者,李楊雨晨始終以第三方的次元,以不加入任何主觀傾向性和單向灌輸者色彩的觀察者立場,以其獨特的畫面和造型藝術實作了“做回自己”“活在當下”的影片主題表達。

“雲南米線”也是觀念的“架構”

“每個人的成長背景和文化背景都是一個小小的架構,來自不同地方的人生活在一起就構成多元文化空間。”說起在美國寄宿家庭中跟不同國家室友們經曆的有趣生活場景時,李楊雨晨認為這些閱曆激發了她對于國際文化交流的深層思考:跟她們一起生活時間久了,随着對室友中生活習俗與觀念上的尊重和了解,你會發現自己的“架構”在慢慢地擴大,這就是人與人之間彼此交流、包容,分享和借鑒的過程。

文化和觀念上的架構雖然不是牢不可破的“壁壘”,但也存在着一種作為存在感的“根”,或者每個人精神世界的“舒适區”“存在感”與“核心價值觀”。

“來美國十多年了,我也快28歲了,如果選最喜歡的食物,我還是喜歡雲南昆明的米線,它停留在我的腸胃和記憶裡,永不磨滅。”李楊雨晨認為,雲南米線也是一個觀念的“框”,它代表着雲南人的精神記憶和地域情結,代表着同一方水土形成的心理共識、情感邏輯和文化自信。

在多元文化背景中成長起來的李楊雨晨,也把自己跟各國室友們共同生活期間的場景和感受,應用在自己的動畫背景、角色與美術設計,以及動态互動設計等視覺表現藝術的探索中,不斷發展自己的藝術個性和風格。

這些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動畫創作經驗,也提升了李楊雨晨對于曆史題材和元素的抽象與表現能力。

在AVAMEOM(阿瓦喵)的造型設計中,李楊雨晨就根據中世紀亞瑟王與圓桌騎⼠傳說,挖掘出一些有趣的曆史人物線索和元素,應用在遊戲角色的設計内涵設計中。

這些角色及原型包括Meowlin喵林(拿法杖的,角原型梅林)、 Meowgana喵⽢娜(拿⽔晶球的⿊貓,角⾊原型莫⽢娜)、Meowdred喵得瑞德(兔狲形象的壞壞貓)Purcival噗⻄⽡爾(⾓⾊原型珀⻄⽡⾥)。

李楊雨晨:探索數字藝術作品的視覺表現邏輯

Avameow(阿瓦喵)

在角色的設計中,李楊雨晨再次發揮了她對于生活與藝術、現實與想象、形象與觀念,角色與角色之間的“架構”和“邊界”的了解與把控能力。

比如所有這些貓的原型,都來自李楊雨晨寄宿家庭和朋友家的貓,而每隻具體的角色貓,李楊雨晨則以簡易而鮮明的視覺元素給予其獨特的設計定位。

以Meowlin喵林為例,這是一隻手拿法杖、身披綠色星星衣的貓,這隻貓綠色衣服和尖頂帽子上的“星星”,臉、手和腳,全部通過翻白效果來實作,給人某種震撼而神秘的莊嚴氣勢。

李楊雨晨:探索數字藝術作品的視覺表現邏輯

Avameow(阿瓦喵)

這正是李楊雨晨所喜歡的,在卡通片角色與美術設計中,對于“留白”這種審美風格的展現和應用。

在某些關鍵點,帶有符号和象征意義的局部造型上,李楊雨晨喜歡賦予角色和道具以有趣的“自主性”和“行動的意志”。Meowlin喵林手中的法杖又是一根會生長的墨色樹枝,樹枝上纏繞着綠色的蛇形樹葉,既實作了“法杖”在黑色背景上必要的過渡中的節奏感,也渲染了法杖所代表的權威和意志。

這根會生長的法杖,不免令人想起中國神話小說《西遊記》中孫悟空的如意金箍棒。

不過,李楊雨晨認為孫悟空的如意金箍棒代表了一種以懲罰為主的單向輸出,而喵林的黑色樹枝法杖則代表了對于共同秩序的尊重和溝通,也代表了多元文化背景下,不同文化和生命個體“邊界”和“架構”彼此“包容”又“獨立”的共生狀态。(圖檔由藝術家提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