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警察心理健康基礎知識

作者:抖動三秦
警察心理健康基礎知識
警察心理健康基礎知識

警察心理健康基礎知識

1.什麼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由科技、文化和社會發展所決定的一種多元的看待健康的産物。

1946年第三屆國際心理衛生大會将心理健康定義為:“所謂心理健康是指在身體、智能以及感情上與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沖突的範圍内,将個人的心境發展成最佳的狀态。”這就告訴我們,心理健康是指一種持續高效而完整的心理狀态。在這種狀态下,人的生命具有活力,潛能得到開發,價值可以實作。

心理健康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它不像人的軀體健康與不健康那樣有明顯的生理名額,要真正判定個人的心理是否健康并不那麼容易。相對心理健康的理想狀态的參照系應該是以無心理疾病為标準的。因為一個人随時都可能産生心境不良異常。這就給了解和判定心理是否健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什麼是心理衛生?

心理衛生,又稱精神衛生或精神保健。心理衛生是指以正常、平衡、積極的心理狀态去能動地适應和改造環境。它包括兩方面含義:一是指預防和治療心理疾病;二是指促進和提高心理健康水準。

心理衛生的主要任務:一是提示導緻心理異常的原因及其規律;二是探索診斷、預防和治療心理異常的方法和手段;三是尋求改善和提高人們的心理健康水準的途徑和規律;四是訓練心理咨詢和輔導人員,提高輔導人員素質。心理衛生研究涉及範圍極廣,隻有心理學、醫學、生物學、社會學、倫理學、教育學等多種學科共同合作,才能達到增進人們心理健康之目的。

3.判斷心理健康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怎樣判斷心理健康與否,乃是健康心理學的一項重要的、複雜的課題,對此,心理學家們曾有過諸多探讨和論述,但至今尚無定論。客觀地說,健康與否的界限隻是相對的,不可能有絕對的界線。一般說來,我們在判斷心理健康與否的時候,可以遵循以下一些基本原則:

①心理與環境的一緻性。心理是客觀現實的反映,任何正常的心理活動,無論形式和内容都應該與客觀環境保持一緻,否則,就難以為人所了解。

②心理與行為的統一性。一個人的行為選擇往往受他的心理意識所支配,在本質上知、行應是統一的。如果一個人想的說的做的基本一緻,心理活動與行為選擇協調統一,就應該認為是心理健康的。

③人格的穩定性。人格是一個人在長期的生活經曆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獨特的個性心理特征,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并在一切生活中顯示其差別于他人的特征,在沒有重大變故的情況下是不改變的,否則,就要考慮這個人是否出現心理異常了。

在判定一個人心理是否健康時,要慎重、客觀,綜合各種因素,實事求是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4.什麼是心理咨詢?

咨詢是幫助來訪自助,幫助來訪者認識自我,探索自我。發現自我成長的不足和存在的問題,促進自我成長。簡單地說,心理咨詢就是一種“助人自助”的活動。

心理咨詢是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當中,一位受過專業訓練的咨詢員,與來訪者建立一種有治療作用的的關系,來協助對方認識自己,接納自己,進而欣賞自己,以克服成長的障礙,充分發揮個人的潛能,使個人能有全面而豐富的發展,實作自我價值。它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①與來訪者建立安全、可依賴的人際關系;

②心理咨詢是一個過程,是一系列的心理活動過程;

③心理咨詢的實質是助人,是助人自助;

④心理咨詢的目的,是要幫助來訪者認識自己的問題所在,提高應對挫折和解決各種困難的能力和自信,以實作自強自在。

5.什麼是心理治療?

心理治療又稱精神治療,是指運用心理學的理論、原則和技巧,通過治療者的言語、表情、手勢、态度和其他的特殊方法來改變患者的認知活動、情緒障礙和異常行為,進而達到減輕病痛和增進身心健康之目的。心理治療概念的要點:

①心理治療應由具有豐富心理專業知識和技能的人員來實施,它與其他治療方式一樣具有醫學專業的科學性;

②心理治療要在良好的醫患關系的基礎上進行;

③心理治療是通過改變或影響認知、情緒、行為方式來達到治療目的;

④強調言語和非言語的交往,治療者的言行時時都對患者産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⑤心理治療是對患者人格的重新塑造的過程。

6.什麼是發展性心理咨詢?

依據心理咨詢的内容,我們大緻可以把心理咨詢劃分為發展性咨詢和障礙性咨詢。發展性咨詢重點在幫助來訪者更好地認識自己和社會,增強适應能力,充分開發潛能,提高人生品質,實作全面發展。其對象是屬于比較健康,無明顯心理沖突,基本适應環境的學生;其目的是為了幫助來訪者更好地認識自己,揚長避短,開發潛能,提高學習和生活的品質,追求更完善的發展;其内容包括家庭教育心理咨詢、學校心理咨詢、職業發展心理咨詢、戀愛婚姻心理咨詢等。

①家庭教育心理咨詢

現代社會的家庭發生了許多變化,諸如代際沖突凸顯、獨生子女的比例越來越大、離異家庭增多、家庭結構産生變化等等,這些都對孩子的發避孕藥産生一定的影響。除此之外,社會上存在的各種價值觀和行為模式以及各種風氣也都在影響着成長中的孩子。是以,家長們越來越重視對子女的教育。但由于家長的教育程度差異很大,多數人對心理咨詢與心理衛生的知識了解較少,是以,在家庭教育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問題,于是很多家長來進行這方面的心理咨詢。

②學校心理咨詢

學校心理咨詢是由學校咨詢人員針對在校學生的學習,适應、發展、擇業等問題進行的心理咨詢。關于學校心理咨詢的任務,一般認為,從教育模式出發,學校心理咨詢重點是發展性咨詢,同時輔之以障礙咨詢。關于發展性咨詢,主要有四點:一是需用咨詢。引導學生有正确的社會需要和良好的精神需要,解決學生無理想、無動力、無興趣的問題。二是成長咨詢。學生在不同的年齡發展階段,會産生一些相應的心理問題。需要對其進行針對性的輔導。三是成功咨詢。指導學生如何發揮自己的潛能擷取學業和成才的成功,在這裡,學校不能簡單地憑“智商”取人,要看到非智力因素對學生成長的影響。四是創新咨詢。引導學生成為高素質,有創造性的人才。

③職業發展心理咨詢

從心理咨詢發展的曆史來說,職業發展心理咨詢是心理咨詢的重要起源。在西方,職業咨詢是心理咨詢的主要任務之一;在港台,職業輔導也在學生事務中占舉足輕重的地位。而在我國内地,職業咨詢或職業發展咨詢還處于正在發展的階段,但它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

④戀愛婚姻心理咨詢

有關戀愛的,婚姻、性等方面的心理咨詢在青年心理咨詢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而且許多其他方面的咨詢内容也與戀愛婚姻心理咨詢有關聯。

7.什麼是障礙性心理咨詢?

障礙性心理咨詢的對象是心理疾病、心身疾病及其他各類心理障礙的患者,重點是去除障礙和不适。其目的是通過系統的心理咨詢和治療,幫助來訪者克服障礙,緩解症狀,恢複心理平衡。盡管心理障礙患者的比例極少,但在咨詢中的分量不少。其咨詢内容主要包括精神病、神經症、性心理障礙、人格障礙和情緒障礙等。例如,各種情緒、情感障礙問題;各種不同控制的思維、意向、行為、動作的解釋;各種心身疾病以及性功能問題;各種長期慢性軀體疾病,久治不愈問題;精神康複期求助者的心理指導等。

8.心理障礙總的判定标準是什麼?

心理障礙的判定本身是一個難題,心理問題也是千差萬别的,目前還沒有一個統一的标準,但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初步判定。

(1)統計上罕見

從人群某種特質的配置設定比例出發,以個體心理特征和行為表現是否偏離群體平均水準作為判定依據。

在某些情況下,心理測量的結果處于極端情況未必意味着存在心理障礙。統計學的标準和心理測量的結果不是絕對的,要依據實際情況作出判定。這種方法及思路比較規範,能夠提供較客觀的資料和資料,便于比較和交流。

(2)違背社會規範

違背社會規範的行為,除了那些蓄意為個人牟取私利的行為以外,有相當一部分是由于當事人存在某些心理障礙。

對社會規範本身也需要客觀、曆史地看待,因為有時社會規範本身是不合理的,需要改變甚至打破。此外,社會規範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因時因地有所不同的。

(3)個人感到不适

以個人的主觀感受作為判定心理有障礙的标準。因為許多心理障礙患者常常會直接體驗到種種不适症狀;有時候,不适的症狀甚至可以成為唯一的異常發現和患者求醫的動機來源。是以,可以以此作為判定心理正常與否名額。

這種标準的局限性在于:嚴重的心理障礙患者可能失去對于自我精神狀态的自知力;有些患者可能故意裝好。

(4)行為适應不良

行為的适應功能包括生活自理能力,人際交往與溝通能力,工作、學習及操持家務的能力,以及對社會的倫理道德、規章制度和行政法要求遵守的能力等。上述這些方面表現異常可以判定有心理障礙。

這種标準的局限性在于:人的适應行為能力受時間、地域、習俗和文化等條件的影響,行為适應标準也會随社會環境、文化背景等因素的變化而改變。

(5)醫學及症狀學标準

這一标準實際上展現了變态心理的醫學模式和生物學觀點。醫學中各種生物學檢查和診斷手段比較客觀和準确,特别适用于那些起因于腦器質性損害、嚴重的軀體疾病或由于遺傳、營養和中毒因素等導緻的精神障礙的診斷。

這種标準局限性在于:①适用範圍有限,不可能準确了解和判定所有的有異常心理現象;②簡單地以病與非病來看待各種心理障礙可能流于膚淺。

總之,上述各種标準或尺度均各有所長,也都有不足,用單一的标準很難準确地判别所有的心理異常現象。是以需要參照多種标準并彙集多方面資料進行分析,才有可能對個體的心理和行為作出準确的判定。

9.精神障礙的主要症狀有哪些?

精神障礙的症狀是人腦機能紊亂的表現。在病理狀态下,精神活動中出現了形形色色的病态形象。精神障礙的狀态主要表現在感覺、情感、思維、智能、意志、行為、自知力等方面。

(1)感覺障礙可由感覺細胞和傳導感覺的神經纖維束的結構損害引起,也可由中樞神經系統的機能障礙引起。前者是神經症狀,多見于神經疾病,後者是精神症狀,多見于精神障礙。常見的感覺障礙有感覺增強(過敏)、感覺減退或喪失、感覺倒錯,内感不适(如頭内、體内的蟲爬、竄動等特殊不快感)、錯覺、幻覺(幻聽、幻視、幻嗅、幻味、幻觸)等。

(2)情感和情緒障礙

常見的情感和情緒障礙有:①情緒病理優勢,如情緒高漲,情緒低落,情緒淡漠、情感衰退以及焦慮、恐懼、欣快等;②情感誘發障礙,如易激怒、情感激怒、情感脆弱、強制性哭笑、情感麻木以及喪失情感共鳴等;③情感協調障礙,如情感遲鈍、情感倒錯、傻笑或癡笑,情感幼稚等。

(3)思維障礙

如果思維的目的性不明确,思維散亂或不合邏輯,就是思維障礙。常見的思維障礙有:①思維聯想障礙,如思維奔逸、思維遲緩、思維貧乏、病理性贅述等;②思維連貫性障礙,如聯想散漫、思維破裂、思維不連貫,語詞新作、邏輯中斷、強制性思維等;③思維邏輯障礙,如象征性思維、語詞新作、邏輯倒錯性思維等;④思維内容障礙,如被害、妄想、關系妄想、虛無妄想等。

(4)意志行為障礙

常見的意志行為障礙有:意志衰退和缺乏、病理性意向、意志增強(食欲亢進、好攻擊、沖動等)、意向倒錯(不擇對象的性沖動,行為的性态倒錯、吃不能食用的東西食欲倒錯)、精神運動性興奮狀态(語言多、沖動、打人毀物等)、精神運動抑制狀态(無勁、無興趣、懶動、行為緩慢、嚴重的違拗、木僵、緘默、行為障礙、衣着反常、幽居不出或漫遊、自傷、自殺、攻擊、無目的偷竊、縱火、赤身裸體、向别人暴露生殖器等)。

(5)自知力障礙

自知力又叫内省力,是一種進階的思維認識能力,指患者對自己的精神狀态的了解和判斷能力。因大腦功能障礙不能正常評定自我的精神狀态,即對自己的所想所言、所作所為是否符合情理不能明辯,不能體會自己精神狀态是健康的還是反常的,就是自知力障礙。重精神病人不知自己的反常行為,不承認自己有病,因而拒絕治療。神經病人知道自己病在何處,主動求醫診治,希望早日恢複健康,有完整的自知力。

(6)精神衰退

精神分裂等精神病病程持續進行,精神障礙的症狀日益嚴重,如不及時治療,部分病人随着病程進展和發作次數增加,幻覺、妄想等精神症狀内容日益貧乏,人格更加支離破碎,出現明顯的精神衰退現象。此時,患者與現實隔絕、孤僻,内向、意志缺乏,形成一種特殊的癡呆狀态,生活、個人衛生需要别人料理和照顧。

10.什麼是精神病?

精神病性障礙是一類嚴重的心理障礙。大多數患者在患病期間對自己的異常心理表現完全喪失自我辨認能力,不承認自己有病,當然就不會主動求治。有些精神病是由軀體疾病引起的,如伴随傳染病、中毒、外傷及其他嚴重軀體疾病臨床表現一部分,軀體疾病治好了,心理症狀也随之減輕和消失。這類障礙需要精神科和相應的内、外科醫生共同處理,不會求助于心理咨詢醫生。另一些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礙,其真正病因至今還不清楚。它們沒有軀體疾病基礎,需要精神科專科醫生來研究和診治,不是心理咨詢的服務對象。

11.什麼是神經病?

神經病是神經系統的組織發生病變或機能發生障礙的疾病。神經系統是指人或動物内由神經元組成的系統,包括中樞神經系統和周圍神經系統,主要作用是使機體内部各個部分器官成為統一體,并能使機體适應外界的環境。神經系統的組織發生病變或機能發生障礙通常會出現如下症狀:麻木、癱瘓、抽搐等。

12.什麼是神經(宮能)症?

神經症(neurosis),舊稱神經宮能症,是輕性精神的代表疾病,是一組精神障礙的總稱。它們沒有精神病性障礙,主要可表現為煩惱、緊張、焦慮、恐懼、強迫症狀、疾病症狀等,包括癔症、焦慮症、抑郁性神經症、強迫症、恐怖症、疑病症等。病前多有一定的素質和人格基礎;起病常與心理社會因素有關;沒有精神病性精神症狀,社會适應能力保持正常或影響不大;無相應的器質性損害;對疾病有自知力,有治療要求。

(1)癔症

癔症又叫歇斯底裡症,歇斯底裡症英文為“Hysteria”,古希臘醫學宗師希波拉底“(Hippocrates)”首先描述這種症狀,當時他相信此病為女性獨有,源于女性生殖脫位遊走。

癔症是指一種以解離症狀和轉換症狀為主的精神障礙,這些症狀沒有可證明的器質性病變基礎。癔症的起病常受心理社會(環境)因素影響,常見于青年期和更年期,女性較多。

癔症的解離症狀是指部分或完全喪失對自我識别和對過去的記憶,轉換症狀是在遭遇無法解決的問題和沖突時産生的不快心理、以轉化成軀體的方式出現。

起病與精神因素有關,由精神創傷引起較強烈的情感反應,常為第一次發病的誘因,以後發病可以在第一次起病相似情況下,因觸景生情,産生聯想和自我暗示,激起舊的情感和體驗而再次發病。

癔症發作有利于患者擺脫困境,發洩情緒,獲得别人的同情或得到支援和補償。所謂繼發性獲益是使症狀持續化的重要因素。

多數患者癔症性人格特點,即高度情感性,情感反應強烈鮮明,但膚淺不穩,暗示性别,自我中心,言語行為誇張性強,富有幻想。

(2)焦慮症

焦慮是一種内心緊張不安,預感似乎将要發生某種不利情況而又難于應付的不愉快情緒。主要成分驚恐障礙和廣泛性焦慮兩種。與恐懼不同,恐懼在面臨危險時發生,而焦慮發生在危險或不利情況來臨之前。

①驚恐障礙:其基本的特征是反複發作的嚴重焦慮(驚恐發作),發作不限于某一特殊情境或特殊場合,因而難以預料。主症狀因人而異,但常有突發心悸、胸悶、窒息感和眩暈感。幾乎所有驚恐發作患者都繼發出現死亡的恐懼,或害怕失去控制,害怕發瘋。部分患者有出冷汗、手發抖,站立不穩的症狀。

②廣泛性焦慮症:其基本特征為廣泛和持續的焦慮,表現為缺乏明确對象和具體内容的提心吊膽和緊張不安。除了焦慮心情外,還有顯著的植物神經症狀和肌肉緊張,以及運動性不安。

(3)抑郁症

抑郁症是一種特殊的心境,這是低沉、灰暗的的情感基調,可從輕度心情煩悶、消沉、郁郁寡歡、狀态不佳,心煩意亂、苦惱、憂傷到悲觀、絕望。患者常覺得生活沒有意思,高興不起來。心情沉重,提不起精神,做事缺乏動力,對外界的興趣減退或消失,自信心下降。患者整日憂心忡忡、胡思亂想、郁郁寡歡、度日如年,痛苦難熬,不能自拔、思維變得遲鈍甚至動作變得遲緩,有時可有自殺的念頭或行動,值得重視。在抑郁心境的背景下可出現焦慮,激越症狀;患者表情緊張、局促不安、惶惶不安可出現焦慮、激越症狀:患者表情緊張、局促不安,惶惶不可終日,或不停地來回踱步、搓手、揪頭發,或無目的地摸索,這種患者特别容易自殺,應嚴加防護。

抑郁症以情緒低落為主征,持續至少2周,且社會功能受損,給本人造成痛苦或不良的後果,排除其他軀體或精神疾病,伴有下列症狀中的4項可以診斷為抑郁症:興趣喪失、無愉快感;精力減退;精神運動性遲滞或激越;自我評價過低或自責,或有内疚感;聯想困難,或自覺思考能力顯著下降;失眠或早醒,或睡眠過多;性欲明顯減退;反複出現想死念頭,或有自殺行為。

抑郁症患者自殺可能性極大,應高度關注,注意監護。

抑郁症一般采用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

(4)強迫性障礙

強迫性障礙是以不能為主觀意志所克制,反複出現的觀念、意向和行為為臨床特征的一組心理障礙,俗稱“強迫症”。強迫症狀的特點是有意識的自我反強迫同時存在,二者的尖銳沖突患者焦慮和痛苦,患者認識到強迫症狀是異常的,但無法擺脫。病程遷延的強迫可表現為以儀式化動作為主而精神痛苦顯著減輕,但此時社會功能嚴重受損。

根據其表現,臨床上大體可将強迫症劃分為強迫思想和強迫行為兩類。

①以強迫思想為主的臨床相,包括強迫觀念,強迫回憶、強迫表象、強迫性對立觀念、強迫性窮思竭慮、強迫性害怕喪失自控能力等;

②以強迫動作為主的臨床相,表現為反複洗滌,反複梳對檢查,反複詢問,或其他反複的儀式化動作等。

(5)恐怖症

恐怖症又稱恐怖性焦慮障礙,是一種以過分和不合理地懼怕外界客體或處境為主的神經症。對某些情境、場合産生不必要的十分恐懼的心情,不能自控地盡量回避,不但别人認為難以了解,全無必要,有時本人知道這是不切實際、不合情理的,但卻不能擺脫,引為苦惱。患者采取回避行為,并有焦慮症狀和植物神經功能障礙的一類心理障礙。恐怖症主要分為3種類型:

①場所恐怖。最初用這一名稱描述對廣場感到恐懼的綜合症。目前已不限于廣場,還包括的對人群擁擠場合、商店、劇院、車廂或機艙等感到恐懼,也包括害怕空曠地方,害怕離家或獨自一人在家。

②社交恐怖。社交恐怖常起病于少年,表現為家人審視,回避社會的情境。

③特定恐怖:特定恐怖指特殊物體或情境引起的不合理焦慮。如接近某些動物,登高、雷風、黑、銳器、外傷或出血、害怕接觸到某些疾病等。

(6)軀體形式障礙

軀體形式障礙的主要特征是患者反複陳述軀體症狀,不斷要求給予醫學檢查,無視反複檢查的陰性結果,不管醫生關于症狀并無軀體的基礎的再三保證。患者有時有某種軀體障礙,但并不能解釋其症狀的性質和程度,不有解釋患者痛苦與先占觀念。

列入這類障礙者,包括軀體化障礙、疑病症、軀體形式的植物神經功能失調和持續的軀體形式的疼痛障礙等。

軀體化障礙:軀體化障礙是一種以多種多樣的、經常變化的軀體不良症狀為主的神經症。

疑病症:突出表現為對自身健康狀況過多的關切,有各種主觀症狀,但各種檢查均不足以肯定其有任何器質性疾病的證據,也未發現這些主觀症狀的軀體原因。醫生的解釋不能消除其疑慮。

軀體形式的植物神經功能失調:患者表現的症狀似乎是由于植物神經支配的器官或系統的軀體障礙所緻,最常見的情況是心血管、呼吸和胃腸道症狀,但并無有關器官和系統存在軀體疾病的證據。

持續的軀體形式的疼痛障礙:精神性疼、心因性背痛或頭痛以及其他與情緒沖突有關的軀體形式的疼痛歸入此類。持久、嚴重、令人痛苦的疼痛,又不能用生理過程或軀體障礙完全加以解釋,是這類障礙的突出表現。心理社會問題常是疼痛發生的主要原因。

警察心理健康基礎知識

資訊來源:安康市警察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