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的國民黨軍隊數量,高峰時達到800餘萬。軍中将帥如雲,特别是從黃埔軍校畢業的将領,由于受過正規的教育訓練,又是蔣某的嫡系,自然成為抗戰和内戰中的主要力量。其中有四位山東籍的黃埔系将領,都深受蔣某人的信任和倚重,被稱為“三李一王”。那麼他們是哪幾位呢?

首先說”三李“,指的是李仙洲,李延年,李玉堂 。
李仙洲,山東河西縣人,黃埔一期畢業,抗日将領,曾任第二綏靖區副司令長官,中将軍銜,後來在萊蕪戰役中被解放軍俘虜,1960年被特赦。
李延年,山東廣饒縣人,黃埔一期畢業,曾積極參加抗戰,曾任徐州“剿總”副總司令、第六兵團司令官等職,中将軍銜,内戰失敗後潛逃台灣。
李玉堂,山東廣饒縣人,也是黃埔一期畢業,抗戰名将,曾任27軍總司令、海南防衛副總司令等職,中将軍銜,1951年随國軍撤往台灣後被殺害。
”一王“,指的是王耀武,山東泰安人,黃埔三期畢業,抗戰名将,曾任國民黨山東省主席、第二綏靖區司令長官等職,中将軍銜。1948年濟南戰役後化裝潛逃到壽光被俘,1959年被特赦。
從以上簡介可以看出,這四位山東籍國軍進階将領有很多相同之處:都是黃埔軍校出身,都是比較著名的抗戰将領,在内戰時期都和解放軍交手,都是中将軍銜。然而,在國民黨軍中,有一種說法,就是“三李不如一王”,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讓我們正确了解這句話的意思。如果了解為李先洲他們三個加起來不如一個王耀武,這是完全錯誤的,這三位雖然和王耀武有差距,但他們畢竟也是堂堂黃埔一期畢業的蔣校長的得意門生,特别是他們在抗戰期間也是戰績非凡的。而如果把這句話了解為這三個李姓将領沒有一個能比得上王耀武,那又确确實實。
先來看年齡和地位。王耀武和李延年出生于1904年,李玉堂大他們5歲,而李仙洲出生于1894年,年長王耀武10歲!到内戰時期雖然四人的軍銜都是中将,然而地位是王耀武最高,他是國民黨山東省主席,第二綏靖區司令長官,早在1945年5月,就被當選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而“三李”都比他低一個級别。比他年長10歲的李仙洲,是第二綏靖區副司令長官,是他直接下屬,李延年的徐州“剿總”副總司令,李玉堂的海南防衛副總司令,和李仙洲其實是同一個級别。
是以四人中王耀武以最小的年齡,達到了最高的地位。這與他的能力是相比對的。
“三李一王”都曾經參加過“進剿”紅軍的戰争,而且在抗戰前都升遷至師長。李仙洲參加過“圍剿”鄂豫皖蘇區的戰鬥,阻攔過紅軍長征;李延年數次參加“圍剿”中央蘇區紅軍的戰鬥,但初期也是敗仗更多;李玉堂甚至在“圍剿”紅軍的過程中,因失敗而受過處分。要論“三李一王”對紅軍傷害最大的,還是王耀武。
1932年,王耀武所在的32旅在參加對紅軍的第四次圍剿時,被紅軍圍在宜黃,王耀武力勸旅長堅守并率領所部堅守24天,宜黃城卻沒被攻破。1934年,方志敏的紅軍也吃了王耀武的大虧導緻慘敗,1934年11月的譚家橋戰鬥,紅19師師長尋淮洲(如果不犧牲,他的級别将來是大将)犧牲,紅21師師長胡天陶被俘。
“三李一王”在抗日戰場上,都是可圈可點的。李仙洲參加過徐州會戰、武漢會戰、棗宜會戰、豫中會戰等戰役,曾在忻口會戰中被日軍狙擊手打穿胸部。李延年參加過淞滬會戰、徐州會戰等,在昆侖關抗戰中,李延年打前鋒,斃敵3000餘人;1944年,李延年為堅守潼關的抗日前敵總指揮,戰功卓著,被授予抗日一等勳章。李玉堂也是公認的抗日名将,曾經率部參加過淞滬會戰、武漢會戰,特别是在中外聞名的三次長沙大捷中,表現突出,戰績輝煌,抗戰勝利後李玉堂獲得了忠勤勳章和勝利勳章。
而王耀武之是以在軍中得到高度評價,最主要的還是他在抗戰中立下的赫赫戰功,從某個角度而言,王耀武是國軍正面抗日戰場的代表。國軍赫赫有名的抗日鐵軍74軍(即後來的整編74師),王耀武是主将。抗戰初期,王耀武的51師作為74軍的主力,參加了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蘭封會戰、萬家嶺會戰,均重創日軍。1939年6月起,王耀武作為74軍的軍長,率部參加第一次長沙會戰、上高會戰、浙贛會戰、鄂西戰役、常德會戰,打出了74軍的威名。
1945年,王耀武作為第四方面軍司令官,率領30萬國軍和日軍大戰近兩個月,斃敵28000餘人,取得了雪峰山戰役的巨大勝利。不久王耀武被選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當時年僅40歲。
此外,之是以說“三李不如一王”,還展現在抗戰勝利後的内戰中。李仙洲在萊蕪戰役中,瞬間戰敗,當了戰俘;李延年在淮海戰役中被解放軍打得落花流水;李玉堂守兖州,被解放軍包圍,突圍後被俘(後逃脫)。可以說,此“三李”在内戰中毫無“戰績”可言。
雖然王耀武守濟南,最後還是失敗當了解放軍的俘虜。但是濟南戰役中,王耀武在毫無援助的情況下,依然堅守了8個晝夜,解放軍為此付出了傷亡2.6萬人的代價。
綜合而言,之是以說“三李一王”,一是王耀武年輕有為,升遷較快,二是王耀武的軍事指揮能力更強,三是他的戰績最高,特别是抗戰期間,和他同級别的将領中,沒有能出其右者,這一點應該是最主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