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国军将领中“三李一王”是哪几位?为什么“三李不如一王”?

当年的国民党军队数量,高峰时达到800余万。军中将帅如云,特别是从黄埔军校毕业的将领,由于受过正规的教育训练,又是蒋某的嫡系,自然成为抗战和内战中的主要力量。其中有四位山东籍的黄埔系将领,都深受蒋某人的信任和倚重,被称为“三李一王”。那么他们是哪几位呢?

国军将领中“三李一王”是哪几位?为什么“三李不如一王”?

首先说”三李“,指的是李仙洲,李延年,李玉堂 。

李仙洲,山东河西县人,黄埔一期毕业,抗日将领,曾任第二绥靖区副司令长官,中将军衔,后来在莱芜战役中被解放军俘虏,1960年被特赦。

李延年,山东广饶县人,黄埔一期毕业,曾积极参加抗战,曾任徐州“剿总”副总司令、第六兵团司令官等职,中将军衔,内战失败后潜逃台湾。

国军将领中“三李一王”是哪几位?为什么“三李不如一王”?

李玉堂,山东广饶县人,也是黄埔一期毕业,抗战名将,曾任27军总司令、海南防卫副总司令等职,中将军衔,1951年随国军撤往台湾后被杀害。

”一王“,指的是王耀武,山东泰安人,黄埔三期毕业,抗战名将,曾任国民党山东省主席、第二绥靖区司令长官等职,中将军衔。1948年济南战役后化装潜逃到寿光被俘,1959年被特赦。

从以上简介可以看出,这四位山东籍国军高级将领有很多相同之处:都是黄埔军校出身,都是比较著名的抗战将领,在内战时期都和解放军交手,都是中将军衔。然而,在国民党军中,有一种说法,就是“三李不如一王”,这是为什么呢?

国军将领中“三李一王”是哪几位?为什么“三李不如一王”?

首先让我们正确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如果理解为李先洲他们三个加起来不如一个王耀武,这是完全错误的,这三位虽然和王耀武有差距,但他们毕竟也是堂堂黄埔一期毕业的蒋校长的得意门生,特别是他们在抗战期间也是战绩非凡的。而如果把这句话理解为这三个李姓将领没有一个能比得上王耀武,那又确确实实。

先来看年龄和地位。王耀武和李延年出生于1904年,李玉堂大他们5岁,而李仙洲出生于1894年,年长王耀武10岁!到内战时期虽然四人的军衔都是中将,然而地位是王耀武最高,他是国民党山东省主席,第二绥靖区司令长官,早在1945年5月,就被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而“三李”都比他低一个级别。比他年长10岁的李仙洲,是第二绥靖区副司令长官,是他直接下属,李延年的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李玉堂的海南防卫副总司令,和李仙洲其实是同一个级别。

国军将领中“三李一王”是哪几位?为什么“三李不如一王”?

所以四人中王耀武以最小的年龄,达到了最高的地位。这与他的能力是相匹配的。

“三李一王”都曾经参加过“进剿”红军的战争,而且在抗战前都升迁至师长。李仙洲参加过“围剿”鄂豫皖苏区的战斗,阻拦过红军长征;李延年数次参加“围剿”中央苏区红军的战斗,但初期也是败仗更多;李玉堂甚至在“围剿”红军的过程中,因失败而受过处分。要论“三李一王”对红军伤害最大的,还是王耀武。

国军将领中“三李一王”是哪几位?为什么“三李不如一王”?

1932年,王耀武所在的32旅在参加对红军的第四次围剿时,被红军围在宜黄,王耀武力劝旅长坚守并率领所部坚守24天,宜黄城却没被攻破。1934年,方志敏的红军也吃了王耀武的大亏导致惨败,1934年11月的谭家桥战斗,红19师师长寻淮洲(如果不牺牲,他的级别将来是大将)牺牲,红21师师长胡天陶被俘。

“三李一王”在抗日战场上,都是可圈可点的。李仙洲参加过徐州会战、武汉会战、枣宜会战、豫中会战等战役,曾在忻口会战中被日军狙击手打穿胸部。李延年参加过淞沪会战、徐州会战等,在昆仑关抗战中,李延年打前锋,毙敌3000余人;1944年,李延年为坚守潼关的抗日前敌总指挥,战功卓著,被授予抗日一等勋章。李玉堂也是公认的抗日名将,曾经率部参加过淞沪会战、武汉会战,特别是在中外闻名的三次长沙大捷中,表现突出,战绩辉煌,抗战胜利后李玉堂获得了忠勤勋章和胜利勋章。

国军将领中“三李一王”是哪几位?为什么“三李不如一王”?

而王耀武之所以在军中得到高度评价,最主要的还是他在抗战中立下的赫赫战功,从某个角度而言,王耀武是国军正面抗日战场的代表。国军赫赫有名的抗日铁军74军(即后来的整编74师),王耀武是主将。抗战初期,王耀武的51师作为74军的主力,参加了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兰封会战、万家岭会战,均重创日军。1939年6月起,王耀武作为74军的军长,率部参加第一次长沙会战、上高会战、浙赣会战、鄂西战役、常德会战,打出了74军的威名。

国军将领中“三李一王”是哪几位?为什么“三李不如一王”?

1945年,王耀武作为第四方面军司令官,率领30万国军和日军大战近两个月,毙敌28000余人,取得了雪峰山战役的巨大胜利。不久王耀武被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当时年仅40岁。

此外,之所以说“三李不如一王”,还体现在抗战胜利后的内战中。李仙洲在莱芜战役中,瞬间战败,当了战俘;李延年在淮海战役中被解放军打得落花流水;李玉堂守兖州,被解放军包围,突围后被俘(后逃脱)。可以说,此“三李”在内战中毫无“战绩”可言。

国军将领中“三李一王”是哪几位?为什么“三李不如一王”?

虽然王耀武守济南,最后还是失败当了解放军的俘虏。但是济南战役中,王耀武在毫无援助的情况下,依然坚守了8个昼夜,解放军为此付出了伤亡2.6万人的代价。

综合而言,之所以说“三李一王”,一是王耀武年轻有为,升迁较快,二是王耀武的军事指挥能力更强,三是他的战绩最高,特别是抗战期间,和他同级别的将领中,没有能出其右者,这一点应该是最主要的。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