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的來說,在長平戰争中,趙王由于國力不強,不能用廉頗的手段,隻好選擇趙括代替他,趙括主動出擊,不是沒有機會,而是趙軍糧草不夠,兵力也不夠,是以回不了天,即便如此,趙括也消耗了秦軍的生命力,并沒有讓秦軍趁虛而入,是以,趙括對長平戰争的失敗負有責任,這是一種苛求,我們要看到戰争是以綜合國力進行的,沒有強大的軍隊,沒有足夠的後勤保障,沒有充足後備實力,就無法取得戰争勝利,趙括竭盡全力,但讓他背上紙上談兵的笑話,着實是過于苛刻。

秦趙長平戰争是戰國時期的一場關鍵戰役,秦國武安君白起聲名遠揚,名聲顯赫,趙國的趙括留下了“紙上談兵”的笑話,作為一個失敗者趙括也是理所應當,趙括不是一個碌碌無為的纨绔子弟,他的失敗也有自己的苦衷:其實大局是秦強弱,要充分認識這一點,首先要從分析戰前秦趙兩國的綜合實力和形勢入手。
商鞅變法,秦國國力日漸強盛
商鞅變法以來,秦始皇實行“集權辦大事”的專制集權制度,把一切國力用在兩件事上:農事和戰争,到長平戰争前夕,法律改革已近百年,秦國的國力早已遠去,巴蜀和漢中一直是土地肥沃資産豐富,以此基礎秦國成為戰國時期唯一大國。
晉國在春秋時期被認為是一個超級大國,但它被分為三個部分,雖然這三個國家中有一部分仍然是大國,但它隻是中下等,趙國在戰國七公,綜合實力連前三名都排不上:秦國變法後一躍成為超級大國,毋庸置疑;楚國千裡,以百萬計,進入中原,退卻可定南;齊雄占東,毗鄰大海,漁鹽得利。
秦、楚、齊是戰國七雄中的前三位,與趙是不可比的,與魏晉割據的魏國一起,由于吳國的改革,戰鬥力很強的鐵甲步兵一度登上趙國之巅,是以,在七國中,隻有燕和韓略遜于趙,趙國又有一大劣勢,即地處主體地區,北有虎林、匈奴,東有強氣,南有魏,西有虎狼——秦國,這就是所謂的四戰陣地,士兵必須戰鬥,這種地方整天打架,進行經濟建設無法建設,國力不能真正提高。
但是,四戰之地還有一個優勢:人民英勇無畏,不怕死,軍事力量強大,特别是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以來,趙武靈王對軍事思想和武器技術進行全面革新,在六國中首先成立強悍騎兵部隊,軍事力量大大增加了,十餘年間,疆域擴大1000餘裡。
是以,秦趙之争,雖然趙的綜合實力不好,但在單打獨鬥的理論上,沒有下風,這種權力對比也決定了雙方長期以來的戰略選擇:秦國非常害怕趙國崛起的軍事力量,盼望運用戰争完全打敗趙國,避免趙國成長為強大對手;但趙國就盡可能地避免戰事發生,就算迫不得已打起來,而要打赢求和平,決不把戰争當作一場消耗和進步的戰争,為自己一步步提高國力赢得時間,于是就有了蔺相如完璧歸趙等故事,即趙國通過外交途徑從中斡旋,不願被秦占領,避免與秦發生正式戰争。
然而,曆史從來不是單方面選擇的結果,趙國一直緻力于避免與秦的決鬥,然而,決戰來臨,并沒有給趙國足夠的發展時間,公元前265年,秦采納範雎的建議,開始實施著名的“近攻遠攻”戰略,大規模進攻南韓,先後占領了南韓的韶曲、高平、南陽、葉望等地,阻斷了上黨縣與南韓本土的關系,韓桓惠王知道上黨保不住,便提出上黨和秦要修好,但是,正如我們前面提到的,上黨人甯願死也不願回到秦國,太守馮亭欲推動三晉聯合反秦,拒絕将上黨交給趙國。
上黨問題,戰争不可避免
這會給趙國軍官員帶來一個難題:不收上黨,上黨是軍事大學營,白送肥肉不行,被秦國可以失去土地利益;收上黨,即虎口,必須與秦國發生沖突,更多的人認為馮亭獻上黨是A錢,想挑起秦趙的紛争,趙氏官員分為兩個集團,他們相争不下,最後,趙孝成王采納了強硬派平原君趙勝的提議,并派兵入上黨,到目前為止,戰争是不可避免的。
戰争開始的時候,首先要看雙方軍事實力的比較:秦軍總兵力約100萬人,長平第一次戰争投入兵力約60萬人,而且,根據前一節的分析,秦國的士兵們為了取得軍事成就而拼命拼搏,戰鬥力很強,一般來說,秦朝白起是一位著名的将軍,當時是整個戰國時期,趙總兵力60萬,長平戰争投入約50萬,趙将先是廉頗,然後是趙括,趙軍比騎兵強,但騎兵能在寬闊平坦的戰場上發揮最大的威力,不利于山川之間的戰鬥,秦軍步兵力量雄厚,比趙軍強,是以,秦軍在數量上和戰鬥力上都具有優勢。
然而,趙占領了這片土地,上黨易守難攻,趙軍用這個對付秦軍,趙軍的兵力和兵力都不如秦軍,趙國有必要利用地方利益提前接待當事人,是以,總的來說,在戰争初期,秦軍是占優勢的,但沒有壓倒性的優勢,趙軍沒有機會。
小結:開戰之初,趙軍在廉頗的指揮下多次與秦軍作戰,這是不利的,畢竟不好,廉頗不得不轉向防禦,避而不戰,在這種情況下,秦軍也沒有太多辦法,隻能依靠強大的戰鬥力來勁攻,經過幾個月的戰争,趙軍土地優勢逐漸被蠶食,成為雙方的半壁江山,但是,秦軍每次越走越遠,也付出了很大的代價,損失慘重,軍事力量的優勢被抵消,雙方開始進入互相牽制的階段,千古冤将趙括,趙國換成别人,可能還做得不如他做得更好,對此,大家怎麼看,請下方留言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