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吟詩誦詞|範仲淹:愁腸已斷無由醉,眉間心上,無計相回避

《書法課程》

見諸筆墨 | 達于心靈

不可一日無此君

文化核心 | 中國書法 | 最高藝術

【吟詩誦詞】

第33期

吟詩誦詞 | 範仲淹:愁腸已斷無由醉,眉間心上,無計相回避

【原詞】

禦街行

範仲淹

紛紛墜葉飄香砌。夜寂靜,寒聲碎。真珠簾卷玉樓空,天淡銀河垂地。年年今夜,月華如練,長是人千裡。

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殘燈明滅枕頭敧,谙盡孤眠滋味。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回避。

【譯文】

紛紛雜雜的樹葉飄落在鋪滿殘花的石階上,寒夜一片寂靜,隻聽見那寒風吹動落葉發出斷斷續續的聲音。珍珠的簾幕高高卷起,玉樓空空無人迹。夜色清淡,爍爍閃光的銀河直垂大地。每年今天的夜裡,都能見到那如綢緞般的皎月,而年年今天的夜裡,心上人都遠在千裡之外。

愁腸已經寸斷,想要借酒澆愁,也難以使自己沉醉。酒還未喝,卻先化作了辛酸的眼淚。殘燈閃爍,枕頭歪斜,嘗盡了孤眠滋味。算來這相思之苦,積聚在眉頭,凝結在心間,實在沒有辦法可以回避。

【注釋】

禦街行:又名《孤雁兒》。柳永創調。

香砌(qì):指花壇。

練:素絹。

敧(qī):傾斜。

谙:熟悉。

都來:算來。

【賞析一】

這是一首懷人的婉約詞。上阕由更深夜靜,聽秋葉飄落于石階之零碎聲響寫起,突出心之空虛和人之孤獨。抒發了良辰美景卻無人與共的孤愁。下阕抒情。“酒未到,先成淚”,比詞人在《蘇幕遮》中“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句意又更進一層,表現出詞人推陳出新的卓越創造才能。從整體構思看,“酒未到”二句,申說“無由醉”的理由,補足“愁腸已斷”的事實,思路超拔。“殘燈”句提起“孤眠滋味”,呼應開頭“夜寂靜,寒聲碎”的境界。

【賞析二】

此詞是一首懷人之作,其間洋溢着一片柔情。上片描繪秋夜寒寂的景象,下片抒寫孤眠愁思的情懷,由景入情,情景交融。

寫秋夜景象,作者隻抓住秋聲和秋色,便很自然地引出秋思。一葉落知天下秋,到了秋天,樹葉大都變黃飄落。樹葉紛紛飄墜香砌之上,不言秋而知秋。夜,是秋夜。夜寂靜,并非說一片阒寂,聲還是有的,但是寒聲,即秋聲。這聲音來自樹間,原來是樹上飄來的黃葉墜階上,沙沙作響。

這裡寫“紛紛墜葉”,主要是訴諸聽覺,借耳朵所聽到的沙沙聲響,感覺到葉墜香階的。“寒聲碎”這三個字,不僅明說這細碎的聲響就是墜葉的聲音,而且點出這聲響是帶着寒意的秋聲。由沙沙響而感覺落葉聲,由落葉而感覺秋時之聲,由秋聲而感覺寒意。這個“寒”字下得極妙,既是秋寒節候的感受,又是孤寒處境的感受,兼寫物境與心境。

“真珠簾卷玉樓空”,空寂的高樓之上,卷起珠簾,觀看夜色。這段玉樓觀月的描寫,感情細膩,色澤绮麗,有花間詞人的遺風,更有一股清剛之氣。

這裡寫玉樓之上,将珠簾高高卷起,環視天宇,顯得奔放。“天淡銀河垂地”,評點家視為佳句,皆因這六個字勾畫出秋夜空曠的天宇,實不減杜甫“星垂平野闊”之氣勢。因為千裡共月,最易引起相思之情,以月寫相思便成為古詩詞常用之意境。“年年今夜,月華如練,長是人千裡”,寫的也是這種意境,其聲情頓挫,骨力遒勁。珠簾、銀河、月色都寫得奔放雄壯,深沉激越。

下片以一個“愁”字寫酌酒垂淚的愁意,挑燈倚枕的愁态,攢眉揪心的愁容,形态畢肖。古來借酒解憂解愁成了詩詞中常詠的題材。範仲淹寫酒化為淚,不僅反用其意,而且翻進一層,别出心裁,自出新意。他《蘇幕遮》中就說:“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這首詞裡說:“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腸已愁斷,酒無由入,雖未到愁腸,已先化淚。比起入腸化淚,又添一折,又進一層,愁更難堪,情更凄切。

自《詩經·關雎》“悠哉悠哉,輾轉反側”出,古詩詞便多以卧不安席來表現愁态。範仲淹這裡說“殘燈明滅枕頭欹”,室外月明如晝,室内昏燈如滅,兩相映照,自有一種凄然的氣氛。枕頭欹斜,寫出了愁人倚枕對燈寂然凝思神态,這神态比起輾轉反側,更加形象,更加生動。“谙盡孤眠滋味。”由于有前句鋪墊,這句獨白也十分入情,很富于感人力量。“都來此事”,算來這懷舊之事,是無法回避的,不是心頭萦繞,就是眉頭攢聚。愁,内為愁腸愁心,外為愁眉愁臉。古人寫愁情,設想愁象人體中的“氣”,氣能行于體内體外,故或寫愁由心間轉移到眉上,或寫由眉間轉移到心上。範仲淹這首詞則說“眉間心上,無計相回避。”兩者兼而有之,比較全面,不失為入情入理的佳句。

【賞析三】

本詞又題作“秋日懷舊”,是抒寫秋夜離情愁緒之作。

詞的上片以秋景感懷。開頭“紛紛”三句,特感秋聲之刺耳。因夜之寂靜,故覺香砌墜葉,聲聲可聞。“真珠”五句。特覺秋月之皎潔。因見明月而思及千之外的親朋,更何況年年今夜,莫不如此,令人愈難為情。

詞的下片為抒愁。過片“愁腸”以下三句,寫愁腸隻在舉酒未飲之時;“殘燈”二句,寫愁眠隻在殘燈欹枕之際;“都來”三句,寫愁思隻在心上眉宇之間,純用白描手法,而能得其神韻。

這首詞寫離人在秋月之夜的離愁别恨。作者本是個“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剛毅男子,然而,久居他鄉,這如練月華又怎能不觸發他那豐富的内心感情世界!

全詞由景入情,情随景生,自然渾成。上片以景寓情,境界疏闊,尤其“天淡銀河垂地”一句,顯得奔放激越,氣象恢宏;下片徑直抒情,一個“愁”字,層層遞進,反複詠歎,語直情真,悲涼凄切。全詩情中有景,景中透情,可謂情極之語,真可謂善寫愁思者也。李清照《一剪梅》的“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即從這裡脫胎。

【賞析四】

“紛紛墜葉飄香砌,夜寂靜,寒聲碎。”開頭三句是說,紛紛凋零的樹葉飄上香階,寒夜一片寂靜,隻聽見風吹落葉細碎的聲息。

一葉落知天下秋,到了秋天樹葉大多變黃飄落。樹葉紛紛飄墜在香階上,不言秋而知秋。夜,是秋夜。夜寂靜,并非說一片阒寂,而是說四無人聲;聲還是有的,是寒聲,就是秋聲。這聲音不在樹間,卻來自樹間。就是樹上飄來的黃葉墜在階上,沙沙作響。夜裡,樹葉飄落是看不見的,即便是月色如晝,也是看不清楚的。這裡寫“紛紛墜葉”是憑耳朵所聽到的沙沙聲響,感覺到葉墜香階的。“寒聲碎”,這三個字,不僅告訴我們這細碎的聲響就是落葉的的聲音,而且告訴我們這聲響是帶着寒意的秋聲。由沙沙響而感覺落葉聲,由落葉而感覺秋之聲,由秋聲而感覺寒意。這個“寒”字下得極妙,既是秋季季候的感受,又是孤寒處境的感受,兼寫物境與心境。

“真珠簾卷玉樓空,天淡銀河垂地。”這兩句是說,高樓空寂,卷起珠簾,觀看夜色,天色清明,銀河斜墜到地。

“年年今夜,月華如練,長是人千裡。”上片後三句是說,年年今夜,月色都如白綢一般皎潔,人卻常常遠隔千裡。

玉樓觀月的一段描寫,感情細膩,色澤绮麗,有花間詞人遺風,然而在骨子裡,卻自有一股清剛之氣。寫珠簾、寫銀河、寫月色,奔放雄壯,深沉激越。寫到這裡感情已似激流洪波,以景寓情不足以表達,很自然的轉入下片的直接抒情,傾吐愁思。

“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下片前三句是說,我如何能用沉醉來忘卻,酒到不了已斷的愁腸,先就變成淚水。

寫斟酒垂淚的愁意。腸已愁斷,酒無由入,雖未到愁腸,以先化淚。比起入腸化淚,又添一折,又進一層,愁更難堪,情更凄切。

“殘燈明滅枕頭欹,谙盡孤眠滋味。”這兩句是說,深夜裡殘燈忽明忽暗,斜靠枕頭,我嘗盡孤眠的滋味。

室外月明如晝,室内昏燈如滅,兩相映照,自有一種凄然的氣氛。枕頭欹斜,寫出了愁人倚枕對燈寂然凝視狀态,這神态比起輾轉反側,更加形象,更加生動。然後補一句:“谙盡孤眠滋味。”由于有前句鋪墊,這句獨白也十分入情。

“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回避。”末三句是說,你看這離愁别怨,不是來在眉間,便是潛入心底,我簡直無法将它回避。

算來這懷舊之事,是無法回避的,不是在心頭萦繞,就是在眉頭攢聚。愁,在内為愁腸愁心,在外為愁眉苦臉。古人寫愁情,設想愁像人體中的“氣”,氣能行于體内外,故或寫愁由心間轉移到眉上,或寫由眉間轉移到心上。範仲淹這首詞說得比較全面。

這首詞上片寫景為主,景中寓情,以寒夜秋聲襯托主人公所處環境的冷寂,突出人去樓空的落寞感,并抒發了良辰美景無人與共的愁情。下片抒情為主,通過寫作者長期客居他鄉,不免被如素練般的月光感發出陣陣思愁,将懷人相思之情表達得淋漓盡緻。末尾以“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回避。”作結,把思婦對丈夫的思念推向高峰。

全詞雖然沒有出現一個“思”字,但字字句句都是“思”,曆來的評詞者均認為此詞情景兩到。另外,詞中比喻、通感、白描等手法的運用也極大地增強了藝術表達效果,是一首情景俱佳的名篇。

【詞人】

範仲淹(989-1052),字希文。祖籍邠州,後移居蘇州吳縣。北宋初年政治家、文學家。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範仲淹苦讀及第,授廣德軍司理參軍。後曆任興化縣令、秘閣校理、陳州通判、蘇州知州等職,因秉公直言而屢遭貶斥。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年六十四。累贈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楚國公,谥号“文正”,世稱範文正公。

吟詩誦詞|範仲淹:愁腸已斷無由醉,眉間心上,無計相回避
吟詩誦詞|範仲淹:愁腸已斷無由醉,眉間心上,無計相回避
吟詩誦詞|範仲淹:愁腸已斷無由醉,眉間心上,無計相回避
吟詩誦詞|範仲淹:愁腸已斷無由醉,眉間心上,無計相回避

趙孟頫《前赤壁賦》超清單字

《書法課程》精品欄目《字外功》系列

書法 發現心靈的美好

思接千載 視通萬裡 心遊萬仞 精骛八極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