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他是“來自印度的白求恩”,逝世後毛主席為他親題挽詞

作者:上觀新聞

他不是中國人,卻是一名中國共産黨黨員。

他在抗戰期間來到中國,用自己精湛的醫術救死扶傷。在他背着藥箱走過的葛公村,至今流傳着一副對聯。

“華佗轉世白醫生、葛公重制黑大夫。”

對聯中的“黑大夫”,正是來自印度的醫生柯棣華。

柯棣華把最好的年華留給了中國。他本可以離開,卻選擇堅守,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

79年前的12月9日,柯棣華的生命永遠定格在了32歲那個殘酷的戰争年代。

今天,《國家記憶》帶您追憶

國際主義戰士柯棣華

1937年7月7日,中國的抗日戰争全面爆發,戰事的發展立刻受到全世界的關注。就在這年年底,一封來自朱德的信函,送到了印度國大黨上司人尼赫魯的案頭。在這封信中朱德寫道:由于戰事緊張,缺醫少藥,八路軍正面臨嚴重的困難,希望印度能給予物資以及醫療方面的援助。

他是“來自印度的白求恩”,逝世後毛主席為他親題挽詞

作為印度民族獨立運動的上司人之一,尼赫魯密切關注着中國的局勢,也很願意幫助中國。随後,印度國大黨通過決議,立即組建一支小型醫療隊奔赴中國。

1938年9月17日,由五名醫生組成的印度援華醫療隊抵達廣州碼頭。令人驚奇的是,這五位印度醫生當中,有一個人居然可以說簡單的中文,這位年僅28歲的印度青年,來到中國不久之後就有了一個中文名字,柯棣華。

他是“來自印度的白求恩”,逝世後毛主席為他親題挽詞

柯棣華原名德瓦卡納特•桑塔拉姆•柯棣尼斯。1910年10月10日,他出生于印度西北部的紹拉浦爾。1936年,柯棣華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于孟買格蘭特醫學院,并在積極準備考取英國皇家外科學會的會員。正是在這時,他得知了國大黨将要派遣援華醫療隊的消息。在還沒有來得及通知家人的情況下,柯棣華就向委員會提出了申請。

年輕的柯棣華随醫療隊來到了戰火紛飛的中國。在近五個月的長途跋涉中,柯棣華等人輾轉武漢、重慶、成都、西安、延安等地,最終在1940年8月17日,抵達了晉察冀抗日前線,河北省唐縣葛公村的白求恩學校。

他是“來自印度的白求恩”,逝世後毛主席為他親題挽詞

一個月後,百團大戰第二階段戰役即将開始。大戰在即,得知消息的柯棣華找到了時任白求恩學校校長的江一真,要求到戰場一線救治傷員。可令他感到意外的是,江一真果斷拒絕了他的申請。因為柯棣華剛到不久就染上了縧蟲病,盡管一直接受治療,江一真卻仍然擔心他無法承受高強度的工作。

但是,對于還沒有參加過大型戰鬥的柯棣華來說,他将參加這次戰役視作一次千載難逢的機會。在抵達抗日前線的這段時間裡,他見證了許多年輕的面孔在奔赴戰場後由于得不到及時救治,再沒有回來。想到前方戰士,柯棣華一次又一次地找江一真,表示一定要到火線去履行一個醫生的職責。

他是“來自印度的白求恩”,逝世後毛主席為他親題挽詞

栗龍池

白求恩精神研究會秘書長

他說:“白求恩說了,軍醫就得和戰士在一起,就得到前線去。我們學校不是以‘白求恩’命名的學校嗎?那我們就得按白求恩的話去做!”

面對柯棣華的再三請求,江一真最終還是答應了。不過條件是:不能直接參加火線救護,不能連續工作10小時以上。

柯棣華為了盡可能地靠近傷員,他所在的醫療站,離火線僅僅一步之遙。當戰鬥打到最激烈的時候,衆多傷員源源不斷地被擡到柯棣華所在的野戰救護所。簡陋的手術室裡,為了搶救更多的傷員,柯棣華三天三夜沒有合眼。一直奮戰在救護所裡的他,雙眼早已布滿血絲,江一真的囑咐也早被忘得一幹二淨。在數十天的救助工作中,柯棣華所率領的巡回醫療組輾轉各地火線,搶救治療傷員800多名。看着自己親手挽救的一個個生命,柯棣華露出了會心的笑容。

他是“來自印度的白求恩”,逝世後毛主席為他親題挽詞

當柯棣華完成救助任務傳回學校駐地時,一封電報卻讓他大吃一驚,這是一個讓他無法接受的指令!電文轉達了印度方面的要求:請還在中國的柯棣華與隊友立即回國。按照先前的計劃,醫療隊的在華期限隻有一年,而此時柯棣華已經在中國服務了兩年多的時間。

八路軍隊伍裡邊的醫生,真正的西醫确實很少。真正一個科班出來的西醫少之又少。柯棣華看到這個情況,根本就不能應付緊張頻繁的戰鬥。

在柯棣華看來,外國醫療隊除了救死扶傷之外,還要為八路軍和根據地培養出優秀的醫療人才,改善根據地的醫療條件。于是,柯棣華選擇留在中國,承擔起白求恩學校教員和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院長的職務。

他是“來自印度的白求恩”,逝世後毛主席為他親題挽詞

此時的柯棣華,雖然可以用中文與傷員溝通病情,但是還遠遠達不到用中文編寫教材給學生講課的水準。為此,柯棣華在任教初期,為了更好地教學,一本他自己編寫的漢、英、印互譯小冊子整日與他形影不離。并且為了保障教學時間,柯棣華和白求恩學校的同志們還共同發展出一種後來被稱為“武裝上課”和“行軍上課”的教學模式。

同時,在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也在柯棣華的推動下有條不紊地實施開來。

他是“來自印度的白求恩”,逝世後毛主席為他親題挽詞

陳玉恩

河北省唐縣白求恩柯棣華紀念館 原館長

比如說柯棣華建立的教學實習制度,休養員班排組織制度。在柯棣華當院長一年的時間裡,醫院就收治傷病員3300多人次,手術治療1600多人次。創造了當時在敵後抗日根據地我們後方醫院治療最好的效果。

他是“來自印度的白求恩”,逝世後毛主席為他親題挽詞

在給部隊傷病員治療的同時,柯棣華他們也用自己精湛的醫術服務當地的村民。對于生活在那個年代的葛公村村民來說,一位來自異國他鄉的大夫,背着一個醫藥箱走街串戶,是那時人們再熟悉不過的景象。因為黝黑的皮膚,村裡的男女老少都親切地稱他為“黑大夫”。許多被看作是無法治愈的病患,經柯棣華的診治後便獲得了康複。在葛公村,至今還流傳着這樣一副對聯,“華佗轉世白醫生、葛公重制黑大夫”。

他是“來自印度的白求恩”,逝世後毛主席為他親題挽詞

在晉察冀根據地工作了一年多,柯棣華憑借忘我的工作和精湛的醫術,不僅赢得了根據地軍民的愛戴,而且,還赢得了一位中國姑娘的愛慕。這位中國姑娘名叫郭慶蘭,在白求恩學校任護士教員。由于郭慶蘭的英語很好,一同在學校工作的二人慢慢地有了更多的接觸和交流。随着時間的推移,兩人間的感情也越來越深。

他是“來自印度的白求恩”,逝世後毛主席為他親題挽詞

郭慶蘭

柯棣華遺孀

他從來就是不太照顧自己,而對傷病員那麼關心。我們的老師們都很關心他,希望他能注意,但是不行,他太忙了,一忙就什麼也顧不得,就去看病。

他是“來自印度的白求恩”,逝世後毛主席為他親題挽詞

繁重的工作使得柯棣華的身體每況愈下。時任晉察冀軍區司令員的聶榮臻曾計劃為他安排一次會診。可是,在會診的當天,一場緊急手術卻讓柯棣華整整忙碌了一天,錯過了給自己治病的事情。聶榮臻建議他休養一段時間,或是到香港、印度治病。可最終柯棣華還是因為工作繁忙,婉言推辭了聶榮臻的建議。

1942年12月8日,勞累了一天的柯棣華,帶着一身寒氣回到家裡,在油燈下接着開始他每天夜裡的講義編寫工作。這天深夜,他的病再次發作,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次發病持續了整個晚上。趕來救治的江一真校長和同僚們用盡了一切可以想到的辦法,可是,還是無法阻擋病情的惡化。次日淩晨,印度援華醫生,中國共産黨黨員柯棣華,在葛公村與世長辭。

這一年,柯棣華年僅32歲,臨終前他沒有留下一句話,人們隻是知道,他生前做的最後一件事,是給衛校的學生們編寫教材。

柯棣華逝世後,毛澤東主席為他親題挽詞:印度友人柯棣華大夫遠道來華援助抗日,在延安華北工作五年之久,醫治傷員,積勞病逝,全軍失一臂助,民族失一友人。柯棣華大夫的國際主義精神是我們永不應該忘記的。

他是“來自印度的白求恩”,逝世後毛主席為他親題挽詞

在四年多的時間裡,柯棣華憑借一雙手,拯救了數以千計的生命。在抗日根據地最艱苦的歲月,他為邊區醫療條件的改善,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抗戰必勝”,是柯棣華于1941年1月28日給學生的題字,那時白求恩衛生學校首屆畢業生畢業,即将被派上抗日前線。

在柯棣華犧牲2年後,他的這一願望終于實作。

欄目主編:顧萬全 文字編輯:董思韻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圖檔編輯:蘇唯

來源:作者:國家記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