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陶瓷鑒賞術語圖文解析(三)

作者:雲趣小集

63、瓜籽片:與魚籽紋、碎米紋、龜裂紋相關聯,表示開片的大小如瓜籽,汝窯天青釉中最常見,古瓷片縫大,縫色多種多樣,而仿者基本是一色的。加之,再運用其它的鑒定依據,就不難辨認了。

古陶瓷鑒賞術語圖文解析(三)

64、藍點:唐藍花鈞、宋鈞天青釉、鴨蛋青地釉等,絕大多數都可在釉裡面找到藍色礦物點。凡是有藍點的釉面均會變色,長期避光色轉淡,日照色變深。觀察角度不同而色不同。按前人所說内含瑪瑙汁。值得注意的是,明前以及部厘清三代的青花,也會變色,以蘇麻離青物料為最明顯。

古陶瓷鑒賞術語圖文解析(三)

65、碎米紋:裂片大于魚子紋,而小于瓜籽片。有仿制品隻是縫色有差異。碎米紋又與瓷器的品種有關聯,如它常出現在白汝瓷上,若出現在天青汝、官、哥,那或許就錯了。

古陶瓷鑒賞術語圖文解析(三)

66、魚籽紋:形如魚籽的裂片,片小間隙大,色黑,難仿。

古陶瓷鑒賞術語圖文解析(三)

67、縫串黑珠:類似汝窯的蟹爪紋,在湖田窯、影青影黃影藍瓷中多見。這類瓷本身是不該開片的,但受見天、急幹片等因素的影響,而産生一些不規則的片縫。又因釉裡小氣泡特多,經片縫滲透污染而變黑,故稱黑珠。黑珠是有機物污染,顔色不盡相同,有的竟現五彩光,而新品是一種純黑的色調。

古陶瓷鑒賞術語圖文解析(三)

68、管狀線縫:北宋官鈞次品瓷中最顯著,線縫粗大直長,兩側光滑整齊似鐵管,目視有,手感無。花鈞與民窯鈞則細些。唐花鈞也有,但更細些。管狀線縫中會有金屬光,也會有一段段的金屬似的管線。另,北宋官窯鐵線碎瓷也見有,但管線更細。宋後絕迹。

古陶瓷鑒賞術語圖文解析(三)
古陶瓷鑒賞術語圖文解析(三)

69、龜裂紋:古瓷龜裂紋片縫大、色黑,以汝瓷為最顯著。縫色是窯後形成的。千年前形成的,必有管狀片縫迹象。近百年面世的多無色。

古陶瓷鑒賞術語圖文解析(三)

70、黑片縫:目視感覺片縫被污染成黑色,放大鏡下則是黑色為主,另拌有紫黃色等。

古陶瓷鑒賞術語圖文解析(三)

71、紅片縫:含鐵較多的瓷,片縫呈紅色,理與火石紅同。

古陶瓷鑒賞術語圖文解析(三)

72、黃片縫:含氯鐵較多的瓷縫呈黃色,也有同一件瓷上呈黃片縫又呈紅片縫的現象,當與其千百年所處的環境差異有關。

古陶瓷鑒賞術語圖文解析(三)

73、哥官疤臉:官哥窯特有的現象之一。因窯溫過高,同時化妝土與胎分離,繼而在瓷器上留下縮釉大疤,故曰縮釉疤臉。有仿,但不顯古銅胎色,也不顯豬肝胎色。這疤不是出窯時有的,而是千百年轉變而成的。哥官疤臉,與其它窯口的縮釉疤差異大。哥官疤臉的疤邊緣特别肥厚,容易區分。

古陶瓷鑒賞術語圖文解析(三)

74、隋唐管縫:存在于隋唐花鈞中,比宋鈞的管狀線縫明顯細些,另管縫中金屬光多些亮些。

古陶瓷鑒賞術語圖文解析(三)

75、聚釉疙瘩:聚釉特征在宋之前特别多,可上溯至漢。釉面上出現一個個由四周向中心聚攏的厚厚的積聚地凸起的釉點,面積約從黃豆到蠶豆大,中心部位常伴有特大的氣泡,有着千年歲月風吹雨淋的腐蝕迹象。

古陶瓷鑒賞術語圖文解析(三)

76、縮釉疤臉:縮釉疤臉,是中心露出胎骨,釉水向四周退縮,露胎或露出化妝土。大概呈圓狀或橢圓狀,少數呈長條形。暴露胎骨的地方,呈豬肝胎、古銅胎等,并有黃皮白瓤、紅皮白瓤等特征。縮釉疤臉現象在厚釉中常見,如宋官、宋鈞、宋哥、龍泉、汴京官窯、大宋官窯、唐鈞瓷等。縮釉的四周常伴有窯變,有縮釉疤臉的多屬高檔藝術品中的殘次品。

古陶瓷鑒賞術語圖文解析(三)

77、縮釉麻臉:指的是比縮釉疤臉現象輕微得多的一種特征,其有縮釉,但面積不大,一般不露胎骨,形成一個個近似圓形的釉面坑,其坑的面積又明顯大于宣德瓷中最典型的桔皮紋。縮釉麻臉,常常是較為疏朗地散布在全瓷的釉面。

古陶瓷鑒賞術語圖文解析(三)

78、脫落斑:釉泡破裂摩擦時,破裂的殘體聚在一起。摩擦的前後,釉面在放大鏡下觀察有變化。古瓷因經年久風化,經不住人手的摩擦。

古陶瓷鑒賞術語圖文解析(三)

79、冬瓜霜:這是古瓷千百年來自然風化的現象。試将古瓷洗淨,放在封閉的玻璃罩裡,兩個月,便可感到瓷面上生有一層霜。舊仿品也會有冬瓜霜,那是偏黃色,出窯年代不多火性特重,與古瓷的白色冬瓜霜有差異。

古陶瓷鑒賞術語圖文解析(三)

80、返鉛花:漢唐至明清的黑釉面上都會出現。因黑釉裡含鉛較重,年代久了會在表面出現返鉛現象。因返鉛面積呈現小點狀,較為分散,邊緣不規則象小花朵,故稱返鉛花。放大鏡下觀看有立體感,像浮在釉表面一樣。古瓷返鉛花的重要特征是邊緣分界清晰,呈白色玉石光。作僞返鉛是成片的,色澤顯得暗濁,邊緣有模糊感。古瓷返鉛花釉面無酸蝕,越模越油亮,僞作有凹斑。

古陶瓷鑒賞術語圖文解析(三)

文章與圖檔整理自網絡,感謝作者的辛苦付出,很值得推薦。

感謝大家的關注、點贊、轉發、收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