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古陶瓷鉴赏术语图文解析(三)

作者:云趣小集

63、瓜籽片:与鱼籽纹、碎米纹、龟裂纹相关联,表示开片的大小如瓜籽,汝窑天青釉中最常见,古瓷片缝大,缝色多种多样,而仿者基本是一色的。加之,再运用其它的鉴定依据,就不难辨认了。

古陶瓷鉴赏术语图文解析(三)

64、蓝点:唐蓝花钧、宋钧天青釉、鸭蛋青地釉等,绝大多数都可在釉里面找到蓝色矿物点。凡是有蓝点的釉面均会变色,长期避光色转淡,日照色变深。观察角度不同而色不同。按前人所说内含玛瑙汁。值得注意的是,明前以及部分清三代的青花,也会变色,以苏麻离青物料为最明显。

古陶瓷鉴赏术语图文解析(三)

65、碎米纹:裂片大于鱼子纹,而小于瓜籽片。有仿制品只是缝色有差异。碎米纹又与瓷器的品种有关联,如它常出现在白汝瓷上,若出现在天青汝、官、哥,那或许就错了。

古陶瓷鉴赏术语图文解析(三)

66、鱼籽纹:形如鱼籽的裂片,片小间隙大,色黑,难仿。

古陶瓷鉴赏术语图文解析(三)

67、缝串黑珠:类似汝窑的蟹爪纹,在湖田窑、影青影黄影蓝瓷中多见。这类瓷本身是不该开片的,但受见天、急干片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一些不规则的片缝。又因釉里小气泡特多,经片缝渗透污染而变黑,故称黑珠。黑珠是有机物污染,颜色不尽相同,有的竟现五彩光,而新品是一种纯黑的色调。

古陶瓷鉴赏术语图文解析(三)

68、管状线缝:北宋官钧次品瓷中最显著,线缝粗大直长,两侧光滑整齐似铁管,目视有,手感无。花钧与民窑钧则细些。唐花钧也有,但更细些。管状线缝中会有金属光,也会有一段段的金属似的管线。另,北宋官窑铁线碎瓷也见有,但管线更细。宋后绝迹。

古陶瓷鉴赏术语图文解析(三)
古陶瓷鉴赏术语图文解析(三)

69、龟裂纹:古瓷龟裂纹片缝大、色黑,以汝瓷为最显著。缝色是窑后形成的。千年前形成的,必有管状片缝迹象。近百年面世的多无色。

古陶瓷鉴赏术语图文解析(三)

70、黑片缝:目视感觉片缝被污染成黑色,放大镜下则是黑色为主,另拌有紫黄色等。

古陶瓷鉴赏术语图文解析(三)

71、红片缝:含铁较多的瓷,片缝呈红色,理与火石红同。

古陶瓷鉴赏术语图文解析(三)

72、黄片缝:含氯铁较多的瓷缝呈黄色,也有同一件瓷上呈黄片缝又呈红片缝的现象,当与其千百年所处的环境差异有关。

古陶瓷鉴赏术语图文解析(三)

73、哥官疤脸:官哥窑特有的现象之一。因窑温过高,同时化妆土与胎分离,继而在瓷器上留下缩釉大疤,故曰缩釉疤脸。有仿,但不显古铜胎色,也不显猪肝胎色。这疤不是出窑时有的,而是千百年转变而成的。哥官疤脸,与其它窑口的缩釉疤差异大。哥官疤脸的疤边缘特别肥厚,容易区分。

古陶瓷鉴赏术语图文解析(三)

74、隋唐管缝:存在于隋唐花钧中,比宋钧的管状线缝明显细些,另管缝中金属光多些亮些。

古陶瓷鉴赏术语图文解析(三)

75、聚釉疙瘩:聚釉特征在宋之前特别多,可上溯至汉。釉面上出现一个个由四周向中心聚拢的厚厚的积聚地凸起的釉点,面积约从黄豆到蚕豆大,中心部位常伴有特大的气泡,有着千年岁月风吹雨淋的腐蚀迹象。

古陶瓷鉴赏术语图文解析(三)

76、缩釉疤脸:缩釉疤脸,是中心露出胎骨,釉水向四周退缩,露胎或露出化妆土。大概呈圆状或椭圆状,少数呈长条形。暴露胎骨的地方,呈猪肝胎、古铜胎等,并有黄皮白瓤、红皮白瓤等特征。缩釉疤脸现象在厚釉中常见,如宋官、宋钧、宋哥、龙泉、汴京官窑、大宋官窑、唐钧瓷等。缩釉的四周常伴有窑变,有缩釉疤脸的多属高档艺术品中的残次品。

古陶瓷鉴赏术语图文解析(三)

77、缩釉麻脸:指的是比缩釉疤脸现象轻微得多的一种特征,其有缩釉,但面积不大,一般不露胎骨,形成一个个近似圆形的釉面坑,其坑的面积又明显大于宣德瓷中最典型的桔皮纹。缩釉麻脸,常常是较为疏朗地散布在全瓷的釉面。

古陶瓷鉴赏术语图文解析(三)

78、脱落斑:釉泡破裂摩擦时,破裂的残体聚在一起。摩擦的前后,釉面在放大镜下观察有变化。古瓷因经年久风化,经不住人手的摩擦。

古陶瓷鉴赏术语图文解析(三)

79、冬瓜霜:这是古瓷千百年来自然风化的现象。试将古瓷洗净,放在封闭的玻璃罩里,两个月,便可感到瓷面上生有一层霜。旧仿品也会有冬瓜霜,那是偏黄色,出窑年代不多火性特重,与古瓷的白色冬瓜霜有差异。

古陶瓷鉴赏术语图文解析(三)

80、返铅花:汉唐至明清的黑釉面上都会出现。因黑釉里含铅较重,年代久了会在表面出现返铅现象。因返铅面积呈现小点状,较为分散,边缘不规则象小花朵,故称返铅花。放大镜下观看有立体感,像浮在釉表面一样。古瓷返铅花的重要特征是边缘分界清晰,呈白色玉石光。作伪返铅是成片的,色泽显得暗浊,边缘有模糊感。古瓷返铅花釉面无酸蚀,越模越油亮,伪作有凹斑。

古陶瓷鉴赏术语图文解析(三)

文章与图片整理自网络,感谢作者的辛苦付出,很值得推荐。

感谢大家的关注、点赞、转发、收藏。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