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在零下40度臨近北極圈的城市,這群人在舊車廂和鐵桶中生活了30年

作者:Kazan瓦夏叔叔
衣食住行構成了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主要部分,什麼都不缺,可以說得上擁有了不錯的生活。人們又說“吃得好,睡得香”,從這也看出,吃和住是更加重要的,許多人為了有一間屬于自己的小屋而奮鬥半生,能住上不透風有暖氣還有扇小窗的屋子就是很多人最大的心願了。
在零下40度臨近北極圈的城市,這群人在舊車廂和鐵桶中生活了30年

紅色圈圈為尼亞幹

在俄羅斯廣袤的西伯利亞地區,有無數個小城市,尼亞幹便是其中之一,尼亞幹屬于漢特-曼西自治區,1985年建市,是一個隻有5萬多常駐人口的小地方,雖然這裡離北極圈還有幾百公裡,但是地處西西伯利亞,這裡常年寒冷無比,比如現在還沒到最冷的時候,尼亞幹的氣溫已經是零下32攝氏度。

尼亞幹的工業很發達,有煉油廠、天然氣加工廠、石油地質廠、發電廠等企業,靠着強大的自然資源,似乎尼亞幹人民應該生活得不錯,但事實上并非如此。

在零下40度臨近北極圈的城市,這群人在舊車廂和鐵桶中生活了30年

在尼亞幹,有一個特殊的居住區,所謂的房子都是鐵桶或者舊車廂改造而成的,這些“房子”連成一片,而住在這裡的人都是前地質專家、石油勞工和建築勞工等,而為什麼他們會住在這裡,他們又遇到了哪些困難,開始講我們今天的故事。

尼亞幹在上世紀30年代才有定居者出現,之前全是荒野一片,沒有人煙,到了60年代,在這裡建了一個伐木營地,那個時候還主要是收集木材的地方,并未形成人類的居住點,到了70年代末,這裡建立起一個林場,并且一條鐵路經過了這裡,人口才逐漸開始增加。

在零下40度臨近北極圈的城市,這群人在舊車廂和鐵桶中生活了30年

尼亞幹火車站

1978年紅列甯石油和天然氣勘探考察隊成立,不久之後就在尼亞幹發現了工業石油,于是人口從幾百人迅速增長到了4600餘人,這些全是全國各地來的石油勞工,還有拖家帶口的。經過幾年發展,在1985年8月15日,尼亞幹被授予城市的地位,之前最多就算鎮這個級别。而到了蘇聯解體的時期,尼亞幹已經有常駐人口60000多人了。

但是顯然,人口的增速超過了蓋房子的速度,那這麼多勞工怎麼辦,當時的政府和石油企業隻能臨時想辦法,把之前的廢舊鐵桶改造,或者老的鐵皮車廂,用來做勞工的臨時住所,他們一直盼望着生活條件好了,市政府和公司會為他們解決住房問題,但是這一拖,就過了30年。

在零下40度臨近北極圈的城市,這群人在舊車廂和鐵桶中生活了30年

最早來的伐木勞工算第一批尼亞幹人,而現在已經是第三代了,他們依然沒有屬于自己的住房,哪怕隻是一個幾平米的小單間。在他們居住的這個街區,“房子”都是由鐵桶和廢車廂組成的,确切來說,這并不像個住宅區,而像是非洲的某個貧民窯,根據各種統計資料,有幾千到一萬人居住在這裡。

柳德米拉-莫赫諾和丈夫于1984年從烏克蘭來到尼亞幹謀生,他的丈夫是名石油勞工,于是他們也住到了廢車廂裡。車廂下面沒有木頭、沒有隔離層,什麼都沒有,是以車廂裡的地上是非常冷的。

在零下40度臨近北極圈的城市,這群人在舊車廂和鐵桶中生活了30年

從30年前住到這裡開始,柳德米拉說:“家裡從未使用過自來水。”盡管有水管,但是柳德米拉一打開,流出的全是黃色的水,不知是鐵鏽還是泥漿,反正那水根本沒法使用。想要用水有兩個選擇,一是定期有運水車把水送到這裡,二是去打泉水。

柳德米拉的老公因為工作回家的時間不多,大多數時間靠女兒一家,柳德米拉的女兒奧爾加也住在舊車廂中,離這裡不遠。每次都是女婿提上3個大桶,開車好幾分鐘到泉水井,然後用漏鬥裝好水再運回家。柳德米拉說30年了,已經習慣了,還能怎麼辦呢。

在零下40度臨近北極圈的城市,這群人在舊車廂和鐵桶中生活了30年

而另一位這裡的住戶維多利亞顯然沒有柳德米拉淡定,“所有的孩子都在咳嗽!不停地流鼻涕,不停地請病假,這些生活條件是孩子能忍受的嘛!?而且冬天最冷的時候有零下50度,太危險了,對于孩子的健康和生命來說。”

“我曾好多次地給政府寫信,希望幫助我們,解決住房問題。但是政府的一名女人說提供住房不是政府的責任。”住在這裡的每個人,顯然都有很多話要說。

在零下40度臨近北極圈的城市,這群人在舊車廂和鐵桶中生活了30年

伊麗娜一家同樣是住在舊車廂裡,她有兩個孩子,車廂裡空間非常小,就連兩個人并排走都費勁,“我們所有的東西都裝在口袋裡,因為真的沒有多餘的地方可放了,這些都是必要的。

房間裡面很冷,但是這不是最主要的,最可怕的是房間裡有老鼠,到處都是,床下面,角落裡,我們不能在地闆上放任何東西。洗碗隻能起床以後,因為晚上老鼠到處爬。”伊麗娜抱怨道。

在零下40度臨近北極圈的城市,這群人在舊車廂和鐵桶中生活了30年

當外面下雨的時候,幾乎這裡的每一個住戶的屋子裡,都得拿出盆來接水,雨水從舊車廂滲進了屋裡,車廂頂僅有的一些硬紙闆的隔層早已發黴,雨水滴答滴答的往下落,不長的時間盆裡的雨水就會滿,還得用更小的容器把雨水潑到外面。

伊麗娜的丈夫謝爾蓋一邊往外潑雨水,一邊指着門的上面說:“這裡原來有個小屋頂,但是現在已經拆了,因為裡面都發黴了,已經爛了。我感覺我不是住在俄羅斯,尼亞幹不屬于俄羅斯,而是單獨的一個地方,我們被遺棄了。”

在零下40度臨近北極圈的城市,這群人在舊車廂和鐵桶中生活了30年

在2017年的時候,政府回答過尼亞幹居民的問題,并承諾給他們解決住房的困難,提供資金。然後他們也确實去做了,将人們轉移到較高價的電梯大廈裡,并為他們簽發新住房付款保證書,但是奇怪的是有限制條件,這些證書不包括2012年以後出生的孩子。

也就是說,隻要家裡有2012年後出生的孩子,那麼就沒資格住進較高價的電梯大廈。“看起來似乎每個人都有了自己的一塊空間,但事實上,我的侄女和孩子不包括在計劃項目中。”柳德米拉的女兒奧爾加無奈地說道。

在零下40度臨近北極圈的城市,這群人在舊車廂和鐵桶中生活了30年

“這對于未來的住房來說,是可以減掉150萬盧布的,在尼亞幹這絕對是一筆巨款。我受過高等教育,在一家大型石油公司工作,可我的月薪隻有不到20000盧布。”奧爾加似乎對現實情況非常絕望。

塔季亞娜從7歲起就住在舊車廂裡,她說父母是從吉爾吉斯斯坦來的尼亞幹,都是建築勞工。塔季亞娜在這裡長大、上學、結婚,現在已經有2個孩子了,但是他們家的存款卻連一間簡陋的單間較高價的電梯大廈都買不起。“我和女兒、兒子,未來還會有孫女孫子,我們要住在一間房裡?我們該怎麼生活?沒有人知道怎麼辦。”塔季亞娜說道。

在零下40度臨近北極圈的城市,這群人在舊車廂和鐵桶中生活了30年

另一位父親帕維爾說當地政府把他的孩子從項目中除名了,他隻拿到了73萬盧布的補償,可是最次的較高價的電梯大廈都要200萬盧布,帕維爾說不知道自己應該怎麼做。而對于弱勢群體,同樣沒有優惠政策,柳德米拉的鄰居是殘障人士,瓦倫蒂娜的丈夫也是殘障人士,他三年前做了一次手術,但是不幸的是失敗了,導緻了殘疾。

“現在他是躺着的殘障人士了,沒有廁所,沒有浴缸,也不給我們貸款。他們過去為建造城市付出了很多,可是現在卻沒有人記得了。我從未想過會生活在這種條件下。我們好像正在跪下,這樣就看不到他們在上面都做了什麼。”瓦倫蒂娜非常氣憤。

在零下40度臨近北極圈的城市,這群人在舊車廂和鐵桶中生活了30年

其實尼亞幹的這種情況在許多國家和地區都存在,人們艱苦的生活,也看不到希望,但又無力去改變,隻能一天天地麻木下去。

像奧爾加、塔季亞娜,都是第三代尼亞幹居民,也許第四、第五代依然改變不了現實的情況,可是為了生活,他們隻能堅持下去,沒有盡頭。

在零下40度臨近北極圈的城市,這群人在舊車廂和鐵桶中生活了30年

▲ 本文章僅釋出于“今日頭條”平台,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 尊重他人勞動成果,禁止網易使用者抄襲,禁止所有平台抄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