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何家英 │ 漱六藝之芳潤,滋繪事以情長

作者:潤玉程藝術館

觀照藝術·思考人生·體悟生命

何家英 │ 漱六藝之芳潤,滋繪事以情長
何家英 │ 漱六藝之芳潤,滋繪事以情長

何家英講話

【導語】今天在中國藝術研究院建院70周年的系列活動之一的文學藝術創作院舉辦的“新藝術——多元跨界•共融發展”上的主旨發言。

漱六藝之芳潤 ,滋繪事以情長

文/何家英

中國藝術研究院是一個集文學藝術各門類全覆寫的最高研究機構,可是各個部門都是各自為政的,交叉接觸的機會甚少,偶爾在專家學術會議上還能聽到各領域專家的聲音,不敢說深受其益,卻可以說偶有啟發。咱們文學藝術創作院就大有不同,恰恰是由各門類學科組成的一個部門,隻要開會或活動,總要在一起,這很有意思,各學科的不同聲音,交彙在一起,一定不像單學科那麼單調,站的角度不同,可是藝理是相通的。相信一定會互有補充,大有裨益的,特别是有莫言先生這樣的大學者參加活動,講出話來更會讓人醍醐灌頂!我相信各學科的互相影響,各自都會從中受益吧?實際上文藝從來都不是單一存在發展的,它們是互相影響與互為滋養的,這是靈魂上的交集,有助于精神上的升華。音樂之于繪畫,如同天籁之聲與畫家心律的交融,都會在心靈上得到一次次的洗禮,實在是妙不可言,它的聲音令我們心醉。還有芭蕾舞,舉手投足都會沁人肺腑,我們一生中都會與各種藝術交織在一起,滋養着我們的靈魂,讓我們從心底裡生發出崇高而美好的情愫。文學的作用就更大了,它是一個人的靈魂。這一切彙總起來,成為人的修養。我引用了陸機的一句話,再配上我的一拙句做為發言的标題:瀬六藝之芳潤,滋繪事以情長。我的藝術道路也離不開各種藝術對心靈的滋養。

何家英 │ 漱六藝之芳潤,滋繪事以情長

《大鄧莊的青年農民》 1976年

我上的大學——天津美術學院,當時實際上還是由美術與音樂兩大門類組成的天津藝術學院,雖然一個在河東,一個在河北,但是我們還是經常到音樂學院那邊參加他們的音樂會,有演唱,也有鋼琴和管弦樂等,豐富着我們單調的文化生活,特别是對于我這個從農村插隊回城的知青來說,那是多麼美妙的感受呀!它們浸潤着我的心靈。

沈饒伊老師酷愛交響樂,用現在的口吻說他就是個“發燒友”,他畫畫時總是把音響開的很大,他的音樂愛好,深深的影響着我們這些學生們。

何家英 │ 漱六藝之芳潤,滋繪事以情長

《煉鋼勞工》 1977年,大學一年級課堂作業

白庚延老師帶我們出去采風,總要找一些地方戲和民歌聽聽,他認為若想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戲曲與民歌是最能把人帶入那個語境之中的,可以激起一份鄉情,一種情懷,體會到他們的情感。是以,我後來每到一處,也是要找這些鄉音聽聽。白老師曾帶回來一盤河南申鳳梅演唱的越調錄音帶,我們用那種飯盒式的錄音機反複的播放,并且學會了演唱。我們就是在地方戲和民歌伴随中畫出了太行山水和人物畫創作的,我的《十九秋》與《米脂的婆姨》都是那時創作的。

何家英 │ 漱六藝之芳潤,滋繪事以情長

《女工》 1977年

我們上大學一年級時,“國、油、版”是不分科的,這讓我的學科領域更加開闊。油畫的傅乃琳、呂小鵬、張世範、劉天呈等老師教我們素描和色彩,使我對這些基礎有了深刻的領悟,對我的中國畫學習起到了非常大的幫助,能夠在兩種繪畫交融的學習中,掌握了繪畫本質規律,尋找到了它們的契合點,使兩者緊密的融為一體,為我後面的工筆畫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何家英 │ 漱六藝之芳潤,滋繪事以情長

《趕集的山西農民》 1981年

我被留校以後,劉天呈老師還給我講南唐後主李煜的詞,那種婉約意境深深的印刻在我的心田,使我增加了哀婉的氣質,也許這種氣質本來就存在于我的性格中,當遇到這種類型的詩詞(包括其它文學、電影、音樂)時都會激發出這種情感,是以,在我的作品中流露出(或者選擇了)這種情緒,我以為這是最能觸動人心的那根微妙而敏感的神經的情緒。詩詞的滋養,常常會把我們帶入到大自然中那詩一般的意境中,去看到除了美以外還存在的更深層的境界之中,使審美更具有了文化屬性。

何家英 │ 漱六藝之芳潤,滋繪事以情長

《山地》 136x166cm 1983年作 紙本設色

馮骥才既是作家,也是畫家,他的文章得益于畫畫,而畫畫又得益于他的文學修養,他自稱自己的畫是作家畫,是從作家的視野去看待繪畫的,每一張作品都充滿了文學式的對自然的詩意感受,而不是舊有樣式的重複。

張藝謀、陳凱歌如果不是畫過畫,恐怕也不一定能拍出那麼蕩氣回腸的電影來,因為他們擁有美術家的審美高度。

何家英 │ 漱六藝之芳潤,滋繪事以情長

《十九秋》 110x170cm 1984年絹本設色

現在越來越友善能夠欣賞到好的音樂、電影、文學、舞蹈、曲藝、戲曲作品,甚至可以到劇院去直接欣賞。它們已經深深的構成我們精神生活中的一部分,是以繪畫也深受它們的影響,也會從中得到開悟。剛剛看了一個舞蹈家高豔津子的采訪視訊,講她對現代舞的認識,就好像在談繪畫是一樣的。她這樣說道:“現代舞其實是在探索生命自由性是什麼?我不在乎你怎麼動?更在乎你為什麼動?是因為你的情感在那,你當下的心在那,它是真正的生命正在傾訴的狀态”。“當生命的思考與你個體的思考自由的去表達的時候,所有的語言可以為你所用,是以,現代舞是一種思想,一種精神,或者說是一個自己的态度,是一種會不斷打開每一個人的思想的藝術形式”。“每一個人都具備舞性,它是你與生具備的,當你用自己的身體跟自己的語言去感受對話的時候,事實上是一種與天地的對話,這個狀态會讓人的生命的真實感、回歸感和自然感得到真正的的複蘇、歸位”。這種認識不是在繪畫圈子中能夠得到的,卻從一個舞蹈家的認識中得到深刻的體悟和啟發。

何家英 │ 漱六藝之芳潤,滋繪事以情長

《米脂的婆姨》230x80cm 1985年 絹本設色

今天讨論藝術的跨界、共融問題,我卻啰啰嗦嗦的談了許多藝術的滋養與啟迪的内容,我确實不知道做為平面繪畫如何能夠與其它藝術門類進行跨界創作?我見過譚元元主演的現代芭蕾舞劇采用了油畫做為布景,卻不曾見過繪畫中加入了舞蹈與音樂。張旭看到公孫大娘舞劍,得到很大啟發,于是書藝大進。我知道古代書畫同源,甚至把書法、詩詞題在畫上,還講究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講的是把詩的意境注入到畫中去。當然這些都已經是老傳統了,不足為奇,但起碼也說明了古人也有跨界之舉。我們今天在畫中所能融入的基本上是從題材的角度涉及到各門藝術。我迂腐而保守的認為:各種藝術門類對畫家的影響,不一定是立竿見影的結合,更多的是潤物細無聲的滋養,是藝理上的通達。藝術各科還是要有自身獨立而鮮明的特點,能夠融入的也隻能在相同的空間中進行藝術之間的植入,比如雕塑與陶瓷,設計與繪畫,芭蕾植入了現代舞,歌劇植入了戲曲等。我們工筆畫院這幾年來,一直在組織臨摹絲綢之路沿線的古代壁畫,就是借用古典油畫的材料繪制手段與理念,把現狀壁畫的那種渾厚滄桑感表現出來,給人的感覺就是實實在在老壁畫,而不是在紙上畫的“效果圖”。這裡面大有文章可做,不僅僅學習到老壁畫的審美因素,也會研究出新的表現手段,突破中國畫的局限,使中國畫産生更加博大、更加深厚的感染力!

何家英 │ 漱六藝之芳潤,滋繪事以情長

《舞之憩》 195x115cm 2006年 絹本設色

現在有些人把繪畫與影像進行嫁接,那是一種新的藝術形式,我沒資格評價,卻有資格選擇。哈佛大學實驗室就曾邀請我,把我的作品與影像結合做新的實驗,我實在沒有足夠的想象力,如何把繪畫與影像揉在一起?有沒有必要去實驗?我可不想趕時髦,而是老老實實的在自己的繪畫領域進行創新、提高,會向古老的傳統中汲取靈感,尤其是古老的壁畫傳統。我覺得我的創作方向是對中國繪畫的深化與突破,而不是獨出心裁的創造出另類藝術。但是,影像對于美術作品的傳播力度遠大于平面的展現,從這個角度講還是要進一步進行探索的,讓它發揮其應有的巨大作用。

這僅僅是我的一孔之見,不作為結論,卻可以做為垛靶,接受各位學者、專家、教授的批評指正。

2021年12月5日

何家英 │ 漱六藝之芳潤,滋繪事以情長

“百花齊放 推陳出新”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大展系列論壇

何家英 │ 漱六藝之芳潤,滋繪事以情長

何家英 1957年出生于天津,現任中國美協副主席,當代工筆畫協會副會長,擅長當代工筆人物畫創作。

何家英為中國工筆人物畫向當代性的轉型做出了自己的貢獻。他創造性地借鑒了中國工筆畫的傳統和西畫中嚴謹紮實的造型技法,結合當代人的審美觀點,創作出一大批洋溢着時代氣息的作品。讀他的畫,會從中找到一種真誠細膩的激情和夢幻般的理想色彩。

何家英 │ 漱六藝之芳潤,滋繪事以情長

《朝·露·桑》 1997年 200x148cm

何家英 │ 漱六藝之芳潤,滋繪事以情長

《牧場情歌》

(注明:圖文來源于藝術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