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珍貴文物史料講述革命往事,雨花台烈士紀念碑碑廊展覽“上新”

現代快報訊(記者 劉靜妍)近日,雨花台烈士紀念碑兩側碑廊“上新”了兩場黨史學習教育專題原創展覽,分别是“紅色記憶——‘紅星計劃’文物史料征內建果展”和“雨花英烈革命鬥争業績報刊尋蹤”專題展,展期預計3個月。文物史料征內建果展以圖文形式呈現了不少最近幾年征集到的珍貴革命文物史料;報刊尋蹤展中,《大路周刊》登載的謝士炎烈士三首詩為研究人員新補充的史料。

為一張木桌、一隻量米桶,從業人員赴江西征集

珍貴文物史料講述革命往事,雨花台烈士紀念碑碑廊展覽“上新”

△“紅色記憶——‘紅星計劃’文物史料征內建果展”

一張表面斑駁的木桌、一隻老舊的量米桶,背後有什麼故事,為什麼值得被珍藏?

珍貴文物史料講述革命往事,雨花台烈士紀念碑碑廊展覽“上新”

△木桌

原來,這是朱如紅烈士使用過的木桌和量米桶。據烈士親屬介紹,朱如紅烈士青少年時家境比較富裕,長輩見多識廣,家中不時有大城市來的經商人員,其中有從上海來的年輕人留下了《新青年》等雜志。朱如紅曾在這張木桌上認真閱讀,汲取引導他走上革命道路的進步思想。少年時的朱如紅就很有同情心,在佃農向他家賒米時,他就主動拿量米桶去量,每次都量得緊緊實實,有時還裝幾個雞蛋在裡面,接濟貧苦人家的小夥伴。

珍貴文物史料講述革命往事,雨花台烈士紀念碑碑廊展覽“上新”

△量米桶

去年,研究人員為撰寫烈士傳征集史料,朱如紅烈士家屬主動提供了線索。雨花台烈士陵園征集從業人員在擷取到線索後,趕赴烈士家鄉江西贛縣,征集到了這兩件烈士遺物。

“紅色記憶——‘紅星計劃’文物史料征內建果展”首次全面梳理了建陵以來的革命文物征集工作,以革命文物征集活動“紅星計劃”的開展為核心。展覽共分為“建陵以來的文物史料征集”“搶救性挖掘史料,‘紅星計劃’拉開帷幕”“‘紅星計劃’征內建果”“‘紅星計劃’成果保護、研究與展示”四個部分,通過69份圖檔資料、63件革命文物資料的翔實記錄,以時間脈絡全面展示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作。

曆史報刊上登載的文章,折射烈士生前心路曆程

珍貴文物史料講述革命往事,雨花台烈士紀念碑碑廊展覽“上新”

△“雨花英烈革命鬥争業績報刊尋蹤”專題展

“雨花英烈革命鬥争業績報刊尋蹤”專題展,以雨花英烈留下的39件報刊資料為主線,全面展示了以雨花英烈為代表的共産黨人尋求救國救民真理的思想曆程。

珍貴文物史料講述革命往事,雨花台烈士紀念碑碑廊展覽“上新”

△《大路周刊》(第28—29期合刊)

這次展出的《大路周刊》中,登載了謝士炎烈士的三首詩。這是研究人員新補充的史料,在雨花台烈士紀念館基本展陳中沒有展出過。《大路周刊》創刊于1938年,是時事政治性刊物,該刊主要宗旨是喚醒群眾積極抗日,争取抗戰的最後勝利。

珍貴文物史料講述革命往事,雨花台烈士紀念碑碑廊展覽“上新”

△《從征行》(三首)

1939年,謝士炎在《大路周刊》(第28—29期合刊)上發表了詩詞《從征行》(三首)。其中一首詩中寫道:“願填溝壑死,不乘手中刀。強寇何當盡,會須解戰袍。”他還在《大路周刊》(第32—33期合刊)上發表文章《寇軍果能再積極進攻乎?》,文章末尾表達對抗戰勝利的信心:“我相信這‘勝利’是有十二成的把握的!”

珍貴文物史料講述革命往事,雨花台烈士紀念碑碑廊展覽“上新”

△《寇軍果能再積極進攻乎?》

展覽分為“探索真理”“确立初心”“英勇鬥争”三個部分,以116份翔實的珍貴曆史資料,系統梳理了鄧中夏、恽代英、施滉、孫曉梅、謝士炎等31位烈士在曆史報刊中留下的思想刻印,展現出雨花英烈群體在傳播馬克思主義思想、探索革命實踐中所做的重要貢獻。

(雨花台烈士陵園管理局供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