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傳統風筝“放飛”菁菁校園,華實國中深入推進風筝特色課程

作者:上觀新聞

“很多人認為,制作風筝是老年人的愛好,十多年前我也這麼想。其實不然,這些年來,它在朝氣蓬勃的校園裡也有了生命力。”提起風筝,華東師範大學松江實驗中學(華實國中)風筝文化創新實驗室負責人劉洪軍頗為自豪。前不久,該校因風筝特色課程,入選第三批全國中國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學校。

深入鑽研 探尋風筝文化前世今生

采訪伊始,劉洪軍從一個黑布袋子裡掏出一沓有些泛黃的白紙,白紙間夾着些透明的塑膠闆,塑膠闆上繪制着各種風筝樣圖。“這些都是寶貝。”言語間,他随手抽出幾張,每一張造型圖都被一個規整的圓圈緊緊圈住,有的形似燕子,有的形似龍頭。劉洪軍重點介紹了一張張開雙臂的人體圖。“達芬奇的《威特魯威人》,又稱《神聖比例》,被譽為‘最美人體圖’。沙燕風筝和龍頭風筝的構圖和它類似。”劉洪軍說。

傳統風筝“放飛”菁菁校園,華實國中深入推進風筝特色課程

除了将中國傳統風筝的構型與國際公認美學進行對比,劉洪軍還将探尋的視角對準了文學領域。在一篇近5000字的《曹雪芹與沙燕》探究文稿中,他根據熟讀《紅樓夢》《廢藝齋集稿》《瓶湖懋齋記盛》等文學作品的所知所感,大膽推斷曹雪芹是一名擅做沙燕風筝的高手。“制作風筝也要盡可能多地了解和風筝相關的文化知識,唯有這樣,做出來的風筝才‘靈’。”劉洪軍說,在華實國中,風筝的前世今生與奇聞異事常常穿插于風筝教學中。

創新思維 傳統技藝也能與時俱進

制作風筝就像繡花。“麻雀雖小五髒俱全,制作這麼一隻小小的風筝,共有72個步驟,耗時大約13小時。”采訪當日,劉洪軍以掌心沙燕風筝為例,告訴記者。

傳統風筝“放飛”菁菁校園,華實國中深入推進風筝特色課程

在學校專門辟出的風筝陳列館,記者看到,從文字到圖檔,從古時風筝的發明到現代風筝的創新,從硬翅、軟翅到闆鹞,從單體、長串到立體,偌大的陳列館被布置得滿滿當當。

“陳列館不僅僅是風筝作品的展示,更是風筝精神的傳承。”研究風筝12年,劉洪軍常常會為風筝的未來做打算。在他看來,随着時代的發展,傳統技藝也要與時俱進。最近幾年,他和同僚們嘗試在風筝制作和教學中融入新技術、新材料。“選用丙烯顔料畫彩花,不易褪色,于收藏有益;給風筝裝上攝像頭,可以發揮無人機的作用;融入拓印元素的風筝表現力更強……”劉洪軍說,在學校的風筝制作創新實驗室裡,老師們常常和學生們一起展開頭腦風暴。

傳統風筝“放飛”菁菁校園,華實國中深入推進風筝特色課程

學科融合 風筝成為學校發展基因

老手藝如何煥發新生機?在華實國中,劉洪軍欣喜地看到,風筝制作不單是傳統技藝的傳承,更展現了學科融合的特質。學校黨總支書記姚玉芳直言:“風筝文化進校園,絕不是圖熱鬧、圖新鮮,它是一項築魂工程、着底色工程。在深入開展的過程中,每一個階段都要有新亮點、新突破。”

傳統風筝“放飛”菁菁校園,華實國中深入推進風筝特色課程

入選第三批全國中國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學校後,學校又開始了新一輪“謀篇布局”。眼下,學校正着手以“劉洪軍美術工作室”為主導,在社團拓展課程的基礎上,将風筝文化融入國文、數學、實體、美術、勞技等基礎學科,并成立了風筝課程研發小組,明确了曆史教師聚焦風筝曆史、體育教師主打風筝運動、美術教師專攻風筝繪畫、勞技教師側重風筝制作、國文教師建構風筝故事的教學分工定位。此外,學校還嘗試将風筝文化教育與家庭教育、社群教育銜接,形成家校互動、社群關聯參與的良好氛圍。

■記者 王梅 文 王梅 攝

■文字編輯 楊舒涵 許萍

■欄目責編 樹征宇 ■欄目主編 張晉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