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46年,國軍中将偶遇周恩來,約陳赓密談:請轉告組織我未叛黨

作者:溫度曆史

抗戰勝利後為調解國共沖突,國、共、美三方派代表組成的“三人委員會”,并在委員會下設立“軍事調出執行部”,辦公地點位于北平。1946年初,為商讨停戰和整編軍隊等問題,周恩來、葉劍英等人飛赴北平參加談判。陳赓雖不是正式代表,但當時與代表們一起住在北京飯店。

在出席一次活動時,周恩來與陳赓遇到一個老熟人——黃埔一期學生、國軍第92軍軍長、北平警備司令侯鏡如。侯鏡如也看到周恩來,目光對視之後立即避開,臉上略帶尴尬,杵在那裡一時不知該如何反應。

思維靈活的周恩來先開口:“20多年未見面了,好久好久了。”侯鏡如心裡更是一驚:20多年前侯鏡如就讀黃埔軍校,明明畢業後仍在周恩來上司下工作過很長時間,他為何刻意把兩人的交集說成是黃埔軍校時期?這不正是在替自己掩護經曆嗎?

于是侯鏡如也順着周恩來的話回答道:“是呀,軍校一别,二十春秋了。”站在一旁的陳赓則若無其事,一笑而過。一場尴尬的會面總算撐過去了,但周恩來的話卻一直在侯鏡如的腦海裡回蕩。随後他派人聯絡到陳赓,約他在北京飯店一個房間裡秘密見面。

見面後,侯鏡如提起了在黃埔軍校的往事,并托其報告組織,自己沒有叛黨,當年與組織失去聯系後還曾登報尋找,可是沒有任何音訊。這番話憋在侯鏡如心裡十多年了,一直找不到人述說,現在講完了,有種如釋重負的暢快。

這是個涉及原則的問題,加之分别十餘年後并不了解對方情況,陳赓沒有直接回複侯鏡如,而是岔開話題,談到抗戰時期的經曆。最終兩人約定“不打内戰、合作建國”便匆匆結束了這次會面。

侯鏡如貴為國軍軍長,為何要找到陳赓表明“沒有叛黨”,在此之前他有着怎樣的經曆?這次會面後,侯鏡如的命運會有何改變?

1946年,國軍中将偶遇周恩來,約陳赓密談:請轉告組織我未叛黨

周恩來

侯鏡如于1902年出生于河南永城縣侯樓村一個貧窮農民家庭,10歲時才有機會讀私塾。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侯鏡如很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機會,想通過努力讀書改變自己的命運。1917年,侯鏡如考入省立歐美預備學校,後來又轉入中州大學理科學習。

侯鏡如的青年時期正是軍閥割據、列強肆意瓜分中國的黑暗時期,國内沖突非常尖銳,革命思潮正在興起。他也受到革命思潮影響,最終在一位曾參加過同盟會的老師介紹下,放棄出國留學的機會,去投考黃埔軍校。

侯鏡如與幾個同學冒着被北洋軍閥殺頭的危險趕到上海初試點,負責招生的正是擔任國民黨代理宣傳部長的毛澤東。侯鏡如順利通過初試後南下廣州,經過複試成為了黃埔一期學員。

當時正是國共合作的蜜月期,軍校内部各種思潮活躍,侯鏡如加入了中共上司的外圍組織“青年軍人聯合會”,常常與國民黨右派組織“孫文主義學會”鬥争。

從軍校畢業後,侯鏡如參加了兩次東征陳炯明的作戰。第二次東征時他已經擔任國民革命軍第一軍第三師第三團第一營副營長,當時的營長郭俊是中共黨員,周恩來是軍政治部主任。在他們影響,侯鏡如思想進步很快,部隊打到潮州時,周恩來和郭俊介紹其入黨并舉行了儀式。

東征結束後,侯鏡如又參加了北伐,在進軍浙江金華時他接到組織指令前往上海。原來,為配合北伐,周恩來在上來組織勞工武裝起義。侯鏡如作為周恩來上司下的五人主席團成員之一,負責給勞工糾察隊進行軍事訓練。

1927年3月21日淩晨,上海勞工第三次武裝起義打響,經過30多個小時的血戰占領了上海。然而起義成功尚不足一月,老蔣就在上海發動了“四一二”政變,血腥鎮壓共産黨人。

侯鏡如在率領勞工糾察隊浴血抵抗時中彈受傷,周恩來親自安排他到英租界治療。月底,尚未痊愈的侯鏡如又奉命奔赴武漢,擔任武漢三鎮保安總隊長。

但幾個月後,汪精衛也在武漢發動反革命政變。幸好地下黨提前獲得情報,侯鏡如帶領部分保安隊的學兵撤往南昌,在賀龍的20軍3師下成立軍官教導團,并擔任團長。3師還下轄第6團,陳赓正是該團第1營營長。

為了反抗反動派的血腥屠殺,中共決定發動武裝起義。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爆發。侯鏡如主動承擔攻堅任務,率領軍官教導團在大校場戰鬥中,一舉殲滅敵軍主力第79團,為起義立下一大功,所部被周恩來譽為“鐵軍”。

1946年,國軍中将偶遇周恩來,約陳赓密談:請轉告組織我未叛黨

影視劇中的青年侯鏡如形象

按照預定計劃,起義軍揮師南下廣東。在進攻會昌的戰鬥中,第3師擔任正面主攻。在戰鬥中侯鏡如再次中彈身負重傷,但他仍然堅持指揮,直到朱德趕來派人将他擡下山。起義軍最終攻占了會昌,陳赓也在這次戰鬥中負傷。

經組織安排,侯鏡如先後到汕頭、香港治療,随後趕往上海。1928年3月,侯鏡如被派往河南擔任省軍委書記,但在開封接頭時被逮捕入獄。在監獄中,他認識了解放後曾擔任過中組部部長的安子文。

安子文回憶,由于侯鏡如年紀大有經驗,監獄中的地下黨員都願意聽他的。他們還計劃發動暴動越獄,不過馮玉祥在接下來的中原大戰中潰敗,在撤離開封前将關押的中共黨員釋放。

1931年,侯鏡如調回上海在周恩來上司的中央軍委工作,而此時陳赓也在周上司的中央特科擔任科長。期間,侯鏡如奉命回河南去策反郜子舉的部隊,不料這一去卻與組織徹底失去了聯系。

1931年4月,中央特科上司人顧順章在武漢被捕,他對駐紮在上海的中共中央機關了如指掌,叛變後将之全部供出。幸好潛伏在敵營中的紅色特工錢壯飛得知消息後,趕在敵人行動之前将情報傳遞給周恩來。

周恩來立即組織中央機關緊急轉移,但一些未來得及撤離的機關仍遭到敵人破壞,上海地下黨組織一時陷入癱瘓。侯鏡如趕回上海後,發現所有聯絡點一夜之間全部消失,而軍警、特務們正滿大街地搜捕共産黨人。

侯鏡如找不到任何聯系人,隻能啟用事先約定好的緊急聯絡方式——登報尋找組織。他化名侯志國在《時事新報》上刊登《尋人啟事》:XX胞兄,我找不到你,心急如焚,你若再不來,沒有辦法就自去找工作了。我始終是孝敬父母的……

登報後,侯鏡如在上海苦苦等了兩個月仍然沒有任何消息。萬般無奈之下,他隻能抱着一腔幽怨離開上海,回到河南老家。為什麼組織突然找不到了呢?是不是因為被捕後遭到懷疑,不要我了?

侯鏡如内心充滿了委屈,解放後他才從陳赓口中得知原委。當時大量人員被捕,明不清忠奸。為安全起見,地下組織暫停了聯絡,即使是碰到熟人也要立即避開。

1946年,國軍中将偶遇周恩來,約陳赓密談:請轉告組織我未叛黨

南昌起義

“九一八”事變爆發後,日軍加緊了侵華準備,中日之間的民族沖突日益激化,此後還爆發過淞滬抗戰、長城抗戰。1933年,擔任國民黨中央政治部副部長的黃埔一期同學袁守謙派人到河南找到侯鏡如,邀請他參軍抗日。

在袁守謙推薦下,侯鏡如抱着報國熱情加入了國軍第30軍,不久後出任旅長。期間,侯鏡如所在部隊雖然參加了兩次對紅軍的“圍剿”,但這并非他所願,是以總是消極應對,也未立下“戰功”。直至抗戰全面爆發前,他仍然隻是旅長職務。

侯鏡如隐瞞經曆加入國軍的,既未寫過“自首書”,也未向國民黨出賣過任何同志群組織的秘密。“七七”事變爆發後,國共開始第二次合作,老蔣曾表示:“現在全國上下一緻抗戰,曾參加過中共的主動坦白既往不咎。”一些人坦白了經曆,得到了表彰,但侯鏡如始終未承認自己的身份。

抗戰期間,侯鏡如奉命率部奔赴華北阻擊日軍,先後參加過太原會戰、娘子關戰役。後受黃埔一期同學李仙洲邀請到92軍擔任師長,參加過台兒莊外圍戰役、武漢保衛戰、宜昌會戰等重大戰役。屢立戰功成為抗日戰場上一員骁将,并于1943年升任92軍中将軍長。

抗戰勝利,侯鏡如率部先後到武漢、北平等地接受日本人投降,正是在北平城内遇到了周恩來和陳赓。陳赓在與侯鏡如密談後,将情況報告給組織,組織進行了調查并作出了“脫黨”的結論。隻是接下來内戰全面爆發,陳赓并沒有機會将這一結論送達侯鏡如。

經曆了8年抗戰,侯鏡如内心非常厭倦内戰。與周恩來、陳赓等人的談話,使他萌生了向中共靠攏的願望。然而今非昔比,就當時的形勢而言,國軍全面占優。要放棄抛頭顱灑熱血換回來的身份和權力,也并不容易。更為重要的是,中共方面會如何看待自己?侯鏡如内心毫無把握。

不久内戰全面爆發,老蔣指令侯鏡如進攻冀東解放區。盡管他不願打内戰,但在那個位置上已是身不由己。侯鏡如采取拖延政策,比預定時間遲了兩天才到達指定地點,惹得陳誠大怒電告老蔣要求将侯鏡如撤職。最後在侯鏡如的老上級孫連仲力保之下,此事才不了了之。

1947年底,北平地下組織通過侯鏡如的外甥李介人将一封安子文的親筆信交給侯。信中說:

“周(恩來)賀(龍)二公關心你,讓我給你寫此信,如果能回來,表示歡迎,過去是可以原諒的……”

寥寥數語表明了中共高層對侯鏡如未來的承諾,這自然讓侯鏡如内心驚起了不小波瀾。他把李介人留在身邊擔任副官,專門負責與地下組織的聯系。當時侯鏡如已經升任第17兵團中将司令,他趁機對部隊進行了人事調整,将親自安插在重要位置,以便必要時掌握部隊。

1946年,國軍中将偶遇周恩來,約陳赓密談:請轉告組織我未叛黨

解放後侯鏡如和家人

隻是當時解放戰争形勢尚不明朗,侯鏡如遲遲無法下定決定。1948年10月,老蔣任命侯鏡如為東進兵團司令,要其率部解錦州之圍。侯鏡如對東北軍事頗為失望,他私下對部下說:“按我們目前的情況,對塔山、錦州是不能打進去的,進去也出不來,如果不打進去還可以多元持幾天。”

部隊根據他的意思制定了一個消極的“穩打穩紮”方案,侯鏡如也是拖延數日後才率部趕到葫蘆島。他們最終被解放軍阻擊在塔山,直至錦州解放也未能再前進一步。侯鏡如的嫡系部隊在戰鬥中遭受重創,随後退至天津、塘沽一帶休整。

此時侯鏡如才痛下決定起義,隻是形勢已經不由他。遼沈戰役後,傅作義布置在綏遠、北平、天津的一字長蛇陣成了國民黨最前沿的屏障。傅作義雖然号稱守城名将,但他面臨的處境也十分尴尬。西撤綏遠仍然面臨解放軍包圍,不能持久。東去天津,又會被老蔣拉到南方戰場吞并其部隊。

是去是留,是戰是降,傅作義舉棋不定,他判斷天津的工事要比北平牢固,至少能堅守一個月以上,先加強北平防禦觀察形勢。是以他把侯鏡如嫡系92軍的主力抽調到北平南城一帶駐防。

此時侯鏡如的處境也非常尴尬,他雖貴為兵團司令,但嫡系部隊被抽走後,能掌控的隻有兵團自屬部隊和一個新組建的318師,幾乎成了光杆司令。主導天津局勢的是傅作義的親信陳長捷,侯鏡如組織起義的條件并不成熟。

當時解放軍一面在争取傅作義起義,一面與侯鏡如聯系。經侯鏡如授意,92軍與解放軍達成一緻:假如傅作義不起義,他們就放開南城防區讓解放軍直插中南海。

緊接着,解放軍發動天津戰役,傅作義認為能堅守一個月以上的天津10多個小時就被攻破。加上此前他已經察覺到92軍與解放軍聯絡的情況,固守北平的條件全部喪失,隻能向解放軍投誠。在北平和平解放的程序中,侯鏡如也貢獻了一定力量。

92軍跟随傅作義起義,侯鏡如雖然遭到懷疑,但身份尚未暴露。他率領部隊先後撤往杭州、福州等地。17兵團被撤銷後,侯鏡如借口治病和探望母親前往香港尋找地下黨,以便聯絡第318師起義。在侯鏡如的策劃下,318師幾經波折後在福州起義。

1946年,國軍中将偶遇周恩來,約陳赓密談:請轉告組織我未叛黨

北平和平解放

此後,侯鏡如長期滞留香港搞統戰工作。1952年,在周總理親自過問下,侯鏡如才傳回大陸。先後擔任過國務院參事、全國統一促進會會長、黃埔軍校同學會會長、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務,緻力于促進兩岸統一。

1994年在北京逝世,終年92歲。在紀念侯鏡如誕辰100周年時,中央有關上司對他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侯鏡如同志的一生,是經受了長期革命鬥争考驗和洗禮的一生,是為國家、為民族盡心竭力、赤誠奉獻、鞠躬盡瘁的一生,是對真理、對光明孜孜以求的一生。

侯鏡如的一生雖然經曆過坎坷,但他始終懷有愛國熱情,不願做危害人民的事,最終得以走回正确的道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