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曆史發展在奮鬥中前行,曆史記憶在開拓中形塑。
中國共産黨的百年征程,就是一部筚路藍縷、風雨兼程的“創業史”。從初創時僅有50餘名黨員,到成為擁有9500多萬黨員的世界最大政黨,這支被譽為“史上最牛的創業團隊”,為何能創造出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迹?秘笈之一,就是開拓創新。正是因為有了開拓創新的勇氣和毅力,我們黨才在荊棘叢生中開拓出新天地。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總結黨的百年寶貴經驗,其中“堅持開拓創新”位列其中。回望百年黨史,可以說中國共産黨的每一次砥砺奮進,都是對“堅持開拓創新”的曆史演繹和時代定義。
這是一種百折不撓的救國初心
1921年7月,赤潮澎湃,曉霞飛動,中國共産黨應運而生。擺在這個新生政黨面前的,是關乎革命前途命運的“必答題”:共産主義能不能救國于苦厄日深?中國共産黨能不能砥柱于革命中流?
彼時,中華民族正處于“覆屋之下、漏舟之中、薪火之上”的危難關頭,在“山窮水盡諸路皆走不通”的彷徨迷茫中,幾乎沒有人相信“生産事業一無所有”的舊中國有共産主義生存的土壤,就連斯大林也不相信中國共産黨能獨立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務。但是,中國共産黨人不僅相信,還在血與火的鬥争中迸發出自力更生的創造精神,并開拓出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新路。工農武裝割據的星星之火乘着革命的東風,在神州大地形成燎原之勢。
正是靠着這種與生俱來的開拓精神和創新擔當,中國共産黨引領“已經看得見桅杆尖頭”的革命航船駛入勝利的寬闊航道。
“紅軍的神機妙算,出進無常。”長征途中,中國共産黨采取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強渡烏江天險、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搶渡大渡河……在如海的蒼山間造就了光輝的戰争奇觀,将“原來可能是軍心渙散的潰退變成一場精神抖擻的勝利進軍”。
1938年,抗日戰局起伏,“亡國論”和“速勝論”等論調甚嚣塵上。在抗戰前途命運陷入迷霧之時,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堅決駁斥錯誤論調,在對持久戰的論證中堅定了群眾的抗戰信心。這本凝結着中國共産黨創新智慧的小冊子,成為指引抗戰走向勝利的燈塔。
“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全面内戰爆發後,面對敵強我弱的嚴峻形勢,中國共産黨以“十大軍事原則”為核心的創新軍事理論,指導解放戰争的偉大軍事實踐,徹底戳穿國民黨軍隊這隻全副美式武裝的“紙老虎”。
……
一唱雄雞天下白,換來春天照人間。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成立。28年艱辛探索,28年浴血奮戰。中國共産黨在凝結着鮮血和汗水、飽含着艱辛和勇毅的開拓創新中,開啟了中國發展的新紀元。
這是一種開新圖強的興國信念
“共産黨軍事上100分,政治上80分,經濟上0分”、“中共的勝利不過是昙花一現”,新中國成立伊始,曾流傳着這樣的說法。從戰火硝煙到治國理政,從“打天下”到“治天下”,“趕考”的中國共産黨能否答好這一全新課題?
曆史證明,中國共産黨執開拓創新之筆,在“滿目蕭條、百廢待興”的“白紙”上,書寫了一份優異答卷。
這是一份建章立制的奠基答卷。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确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為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産黨上司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成為基本政治制度。這是中國共産黨立足國情進行的偉大政治創造,構成了我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體系的基礎。
這是一份奮發圖強的立業答卷。從确立“公私兼顧、勞資兩利、城鄉互助、内外交流”的方針,全面恢複遭到嚴重破壞的國民經濟,到開始有計劃地進行大規模經濟建設,逐漸建立起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新中國得以迅速從廢墟上站起。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第一次合成人工牛胰島素、第一顆人造衛星升空……這些“第一”是中國共産黨開拓創新精神的縮影。
這是一份改天換地的變革答卷。1952年底,基本完成土地改革,取得徹底消滅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偉大曆史性勝利。1956年,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我國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實作了中國曆史上最偉大最深刻的社會變革。
在“一窮二白”的舊中國基礎上,敢于開拓、勇于創新的中國共産黨以 “一張白紙好作畫”的萬丈豪情,于困境中求生存,在逆境中謀發展,用“敢叫日月換新天”的頑強奮鬥昭告世界,中國人民不但善于破壞一個舊世界,也善于建設一個新世界。
這是一種拼搏進取的富國壯志
“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如果現在再不實行改革,我們的現代化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就會被葬送。”面對社會主義中國向何處去的時代之問,中國共産黨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曆史性決策。
改革開放,最緊要的是要改革頭腦、開放思想。基于對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實踐的深刻總結,基于對時代潮流的深刻洞察,基于對人民群衆期盼和需要的深刻體悟,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确立了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的思想路線,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的重要決策。自此,改革開放的大幕拉開,社會主義現代化開啟了偉大征程。
從農村到城市,從試點到推廣,從經濟體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從沿海到内陸,從“打開國門”到“全方位開放”……改革開放的每一次前進,都伴随着“大膽地試、大膽地創”的不斷開拓和“摸着石頭過河”的探索創新。正是沿着這條道路,我國實作從“現代化的遲到國”到 “世界現代化的增長極”的曆史性跨越。如今,我國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制造業第一大國、貨物貿易第一大國,這些都與當時改革開放的曆史性決策緊密相關。
可以說,改革開放是我們黨順勢而為、積極應變、主動求變、開拓創新的一次實踐探索,是我們黨上司人民進行的偉大社會革命。如果沒有這次偉大覺醒,中國也就不會有蓬勃發展的今天,更不會有偉大複興的明天。
這是一種砥砺前行的強國擔當
曆史的長河,不舍晝夜,奔騰向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後,立足新的曆史方位,中國共産黨開拓創新的步伐也從未停息。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産黨對社會主義創新發展規律的認識不斷深化。從十八大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到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确“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從十九大強調“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到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創新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中的地位愈發重要、分量愈發凸顯。
這不僅反映在治國理政的理念轉變上,更展現在開拓創新的發展實踐中。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推動自由貿易試驗區改革創新……各領域改革蹄疾步穩、縱深推進。諸多領域實作曆史性變革、系統性重塑、整體性重構。“墨子”傳信、“嫦娥”飛天、“蛟龍”入海、“天眼”觀星、“北鬥”組網……我國取得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越走越寬。
建黨百年之際,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用幾十年解決了西方發達國家幾百年至今未能完全消除的絕對貧困問題,提前10年實作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确定的減貧目标。“上下同心、盡銳出戰、精準務實、開拓創新、攻堅克難、不負人民”的脫貧攻堅精神在偉大實踐中得到彰顯。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中國共産黨走到今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到今天,從來就不是曆史的機緣巧合、他人的恩賜施舍,靠的是中國共産黨人敢于創新、敢于擔當、敢于勝利的曆史自覺和偉大實踐。
以守維成則成難繼,因創興業則業自達。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實作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标的“新創業路”上,隻要我們黨傳承用好開拓創新這把“金鑰匙”,在曆史前進的邏輯中前進,在時代發展的潮流中發展,就一定能夠譜寫出波瀾壯闊的篇章,創造出更多驚豔世人、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迹!
作者:劉朔邑
來源:鈞正平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