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春秋二九五(二十八)楚文王滅蔡國娶息夫人

作者:趙王ZW

長勺之戰失利後,齊桓公毫不氣餒,轉頭便在當年三月帶兵前去攻打宋國,并且占了宋國不少地盤,而宋國無奈之下隻好将那些地方的老百遷去了宿地。這次對宋國的戰争,史書沒有詳細說明戰争的前後經過,但從結果來看,齊桓公不僅赢得了戰争,而且通過戰争将宋闵公争取到了或者說脅迫到了與自己這一陣營。跟着,在當年六月,齊桓公便聯合了手下敗将宋闵公,再次出兵征伐魯國,駐軍于魯國的郎地。

長勺之戰才過去幾個月,齊軍又聯合了宋軍卷土重來,魯國大夫公子偃分析說,從他的觀察來看,齊宋聯軍中的宋軍的軍容不整齊,可為我所敗。公子偃說,隻要魯軍打敗了宋軍以後,齊軍就一定會退兵。公子偃對自己的判斷很有信心,于是他便主動向魯莊公請求率兵去攻打宋軍。可是,魯莊公沒有準許公子偃的作戰申請。

公子偃見魯莊公不聽他的,生怕錯過最佳戰機,便背着魯莊公,私下裡叫人給馬都披上虎皮,然後偷摸率軍從雩門而出,悄悄逼近宋軍而去。(關于虎皮到底是給馬披的,還是給人披的,還是有點争議的。不過我關注的點卻在那個年代虎皮獲得之易上。能給一支隊伍,哪怕是一支比較小的隊伍的馬匹或人都裝備上虎皮,基本的物資儲備也是要有的。我們今天的人生活在工業化、後工業化時代,環境被人類破壞和大力改造得太厲害了,看曆史事件時往往容易忽略古人所處的時代的環境,和我們今天不可同日而語。那時生态比較原始,人與動物相對來說更像雜居共處的狀态,各種野生的大小禽獸種類和數量,都是非常多的。是以,很多在今天看來非常珍稀的動物,比如老虎、犀牛(古人稱之為兕)之類的,古人不但用他們的皮作戰争物資,而且還拿他們的身體來制藥,比如傳統中醫的虎骨膏、犀角粉之類,今天為了保護動物,我們都有人工合成物或其他類似的東西替代了,而古人都是用真的。無他,多罷了。)

公子偃擅自作主,帶人去攻打宋軍的消息報告到魯莊公那裡,魯莊公趕緊也行動了起來,率軍在後面追他,想把公子偃給及時地追回來。當然,公子偃出發得早,魯莊公發現得晚,最後魯莊公也沒有追上公子不偃。不過所幸,一切如公子偃所分析預料的那樣,魯軍在乘丘大敗宋軍,宋軍敗給魯軍後,齊桓公果然撤兵了。

這一次伐魯,齊桓公雖然再次在魯國一無所得,但在回齊國的路上,齊桓公順帶手便在當年十月把譚國給滅了。滅譚不為别的,隻因為春天裡齊桓公率軍出發路過譚國的時候,譚國對齊桓公沒有盡到禮數,冬天齊軍回來時,諸侯都來道賀,譚國國君又沒有來。是以,齊桓公便拿這個當借口,把譚國給滅了。譚國滅亡後,譚國國君出奔莒國。

這個事其是很蹊跷的——齊軍明明沒有獲勝,諸侯來賀什麼呢?

或許齊桓公早就打定主意要滅掉譚國,說什麼都隻是個借口而已。小國的命運在那個時代就是這樣身不由己,隻要大國對它有企圖心,無論它怎麼做都是錯的。是以,在那個時代能保全自己國家的小國,都得有過人之處。因為時代的大幕已經拉開,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時代已經結束了,講究點的征伐還找個借口,不講究的能動手就不動口,直接就上了。司馬遷說“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是以說,像譚國這樣的滅亡,太正常不過了,而且隻是這個時代一個不起眼的小水花而已。

同年(公元前684年)九月,楚國在莘地大敗蔡軍,在陣前俘獲蔡哀侯(獻舞)後班師回國。

蔡哀侯被俘,完全是咎由自取。這一切都是由他不以為意的一個輕佻之舉引起的。

怎麼回事呢?原來,蔡哀侯的夫人是陳國人,這一年息國的國君息侯從陳國迎娶夫人息妫,息妫嫁入息國的車隊路過蔡國的時候,蔡哀侯聽說了,便說——這是我小姨子來了,趕緊攔下來,我要見見。等到見了息妫後,蔡哀侯對息妫又不能謹守禮數。

這事被息侯知道後,息侯大怒,便派人去楚國,向楚文王請求幫忙。息侯連主意都給楚文王出好了——你派兵讨伐我,然後我就去向我的連襟蔡哀侯求救,到時候他一定會出兵來幫我,然後你就可以趁機發兵攻打他了。

蔡哀侯對楚文王承諾,隻要楚文王幫他這個忙,肯定不會空手而回。

楚文王一聽,這主意不錯,就聽從了息侯的計謀,發兵對外佯稱要讨伐息侯。跟着,事情就朝着息侯籌謀的方向發展了下去,楚軍在莘地大敗蔡軍,蔡哀侯被俘。

蔡哀侯被楚文王帶回楚國後,關于他的結局,司馬遷在《史記》的《蔡世家》中說他“留九歲,死于楚”,但又在《楚世家》中說“已而釋之”;由于《左傳》等其他史書中,也沒有相關記載,是以關于蔡哀侯莘之戰後的走向,就成了不解之迷。

我們姑且按蔡哀侯被俘這種說法接着說下去,自從莘之敗,蔡哀侯被楚文王所俘後,為了向息侯報複,他便在楚文王面前不斷稱贊息侯的夫人息妫是如何地漂亮,終于把楚文王說得動了心。于是楚文王便借着去息國犒勞慰問息侯的機會,把息國也給滅了,然後把息妫搶了回去。息妫後來還給楚文王生了兩個兒子——堵敖和楚成王(熊恽)。滅息之後,蔡國也不用留着了,是以楚文王便又伐滅了蔡國。是以說,蔡哀侯忙半天,雖然給自己報了仇,可這仇報得代價未免太大了些,從前他隻是被俘,蔡國的江山社稷還在,等仇報完之後,國滅家亡了。

《左傳》說息夫人入楚之後,處息侯喪期,對着楚文王從不先開口說話。楚文王就問息妫為什麼不主動說話,息夫人回答楚文王說,她一個婦道人家,一女事二夫,就算不能死,又有什麼話可說的。從這個記載上來看,息夫人亡國之後委身楚文王是非常不得已的,她的性格也比較剛烈。西漢劉向在《列女傳》中說息夫人和息侯一起自殺了,這個結局明顯和《左傳》的記載不同。不過,劉向作《列女傳》是為了要勸諷宮闱,感悟天子,宣揚封建倫理道德,是以其中不乏與事實不同,甚至虛構的事,是以《列女傳》說息夫人自殺,可信度比較低。再說史書說楚成王之母乃是息夫人,大抵應該不會錯,這也說明息夫人确實是在息國被楚國所滅後入了楚而不是自了殺。

不過整件事還有另一個版本,根據《呂氏春秋》的說法,楚文王想要滅掉息國和蔡國,便先是假裝和蔡哀侯交好,和蔡哀侯一起商量滅息之計;然後蔡哀侯便向楚文王獻計:息夫人是他小姨子,我去息國宴請息侯和他夫人,把你一起帶去,到時候你趁機帶兵偷襲息國。就這樣,楚國便借着蔡哀侯這個計策把息國給滅了,滅掉息國後,在回去的時候又把蔡國也給滅了。由于《呂氏春秋》屬于雜家,并不是正史,是以這種說法,僅備一觀。不過,從實操層面,如果我是楚文王,想滅掉息和蔡這兩個國家,也不排除使用這樣的政策和方法,畢竟,楚文王谥号“文”。

關于楚國滅掉息國和蔡國,雖然文獻記載上有這樣的不同,但是不影響最終結果,那就是息國也好,蔡國也好,都在楚文王的時候,被楚國給滅了,而楚國随着滅掉這兩個國家,疆域和實力又增加了不少。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