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蘇州河邊上多了一座“山”?“半馬蘇河”變身居民“家門口的好去處”,打造“一江一河”樣闆間

作者:文彙網
蘇州河邊上多了一座“山”?“半馬蘇河”變身居民“家門口的好去處”,打造“一江一河”樣闆間

位于普陀區莫幹山路、蘇州河邊的天安千樹一期商業部分将于今年12月正式亮相。在今天舉行的“2021對話區委書記”調研訪談中,普陀區委書記姜冬冬劇透了這個資訊。

此前,這一建築就因其外觀錯落有緻、高樓露台上種滿綠色植物,被網友稱作“古巴比倫空中花園”——該項目以黃山為建築靈感,借用起伏流暢的山勢勾勒建築群的輪廓,形成一座綠蔭環繞的山峰,擁有别具一格的遼闊視野,給蘇州河畔帶來勃勃生機。

姜冬冬介紹,天安千樹項目曆經八年建設,12月就正式開業了,“現在主要的功能是商業,招租基本完成了,大概幾十家都是一些比較知名的品牌,有一些是亞洲旗艦店,有些是國内首店,有些是華東首店、上海首店,還有一些非常有影響力的品牌。此外,還将策劃一些世界級的展覽、展示活動。”

蘇州河邊上多了一座“山”?“半馬蘇河”變身居民“家門口的好去處”,打造“一江一河”樣闆間

蘇州河普陀段岸線總長21公裡,約等于半程馬拉松的長度,被稱之為“半馬蘇河”。蘇州河流經普陀區域共有18個較大的河灣,素有“蘇河十八灣”美譽。當初有19個堵點,其中,中遠兩灣城1.69公裡,是岸線最長、難度最大、最後一個貫通的點。如何做好這個民心工程?

首先,在實作貫通過程當中,細節都是征求老百姓意見,盡可能把他們意見建議吸納到方案裡面去,認可度也比較高,真正展現以人為本,以人民為中心。

第二,中遠兩灣城一萬多戶,居委會就有四個。這個小區是共同生活的家園,怎樣讓居民群衆更多參與進來,共建共治。其實最終得益的,還是中遠兩灣城的居民,充分展現了共建、共治、共享思想。

第三,在貫通的時候,盡可能注重品質提升,讓老百姓通過這次蘇州河的貫通提升工作,真正感受到獲得感,覺得小區環境變好了。盡管步道和小區有隔離,但是都是綠化的軟隔離,并不是鐵栅欄的硬隔離,基本不影響景觀。

第四,貫通真正展現黨建引領。當時為了貫通,四個居委會還成立片區黨委,設立功能型的黨小組。另外,搭建很多平台,通過這些細緻工作發揮。

貫通和改造提升後的“半馬蘇河”将成為居民“家門口的好去處”,也是上海打造“一江一河”的一個樣闆間。普陀區将及時回應沿河居民的訴求,堅持“有事好商量、衆人的事由衆人商量”,一件接着一件辦,真正把工作落腳到群衆滿意上,繪好“半馬蘇河”這幅工筆畫,最大程度還河于民、還景于民、還綠于民,讓蘇河兩岸展現高顔值、充滿親近感、洋溢文化味。

蘇州河邊上多了一座“山”?“半馬蘇河”變身居民“家門口的好去處”,打造“一江一河”樣闆間

據悉,普陀區第十一次黨代會提出了“寫好五線譜,譜好兩部曲,攜手零距離,共畫同心圓”的奮鬥目标。

五線譜——未來五年普陀發展要通過五條高的主線來推進,就是經濟發展高品質、城區形象高顔值、人民生活高品質、城區治理高效能、幹部人才高素質,這是五線譜。

兩部曲——去年“十四五”規劃定了兩個區發展目标,即創新發展活力區,美好生活品質區。

攜手零距離和共畫同心圓——主要指未來五年和區域内各類型主體,比如高校、科研院所、企事業機關、兩新組織等一起,當然也包含全區120多萬居民群衆,一道共同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同心家園。

作者:張曉鳴

編輯:占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