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河南新鄭有個“閣老墳”,墓裡的人曾挽救明朝,卻被張居正扳倒

作者:貓叔說曆史
前言:河南省新鄭市有一個村莊,名字很有意思,叫做“閣老墳”,細細走訪才發現,這裡“長眠”着明朝中期的一位大人物,曾左右明朝曆史的發展格局。

明朝作為最後一個漢人建立的王朝,一直以來都是備受關注,也褒貶不一,網絡上也長期存在一批明朝的“忠粉”,對明朝曆史的推廣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河南新鄭有個“閣老墳”,墓裡的人曾挽救明朝,卻被張居正扳倒

明朝人物形象

關于明史的研究,一直都是頗有熱度的,我認為,明史中其實最有“嚼頭”的還是明朝的中期。這個階段,明朝已經經曆了一百多年的風風雨雨,各種社會沖突開始激化,各種衰敗疲憊之氣逐漸萌生。可以說,明朝末年的場場悲劇,幾乎都能從明朝中期找到映射和起源。

不過,也正是因為這各種盤根錯節的沖突,明朝中期的曆史才顯得那麼的多彩。别的不說,就單單人才來說,這個時期就屬于集中“湧現”的高潮期,為明朝曆史的走向奠定了基調。

河南新鄭有個“閣老墳”,墓裡的人曾挽救明朝,卻被張居正扳倒

閣老墳

出于職業的傾向,我常出去走訪一些曆史古迹。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在新鄭發現了一個村莊的名字很有意思,叫做“閣老墳”。根據經驗,我覺得這個村莊名稱應該大有來頭,于是就去走訪了一圈。不去不知道,一去才發現,原來這裡長眠着一位曾左右大明朝局的大佬——高拱。

那麼,高拱有着什麼樣的故事呢?接下來,咱們就慢慢聊來。

河南新鄭有個“閣老墳”,墓裡的人曾挽救明朝,卻被張居正扳倒

明朝文官形象

與張居正“出身寒微”不同,高拱出身于典型的官宦之家。他的祖父、父親、兄長都是科舉高中,長期在外地做官。用現在的話說,這是典型的“官三代”、“官二代”。

有了這些家庭資本,高拱在小時候就見識非凡,因為他長期跟随祖父身邊,得以遊曆山川,拜訪名家。中舉之後,他甚至直接進入了著名的“大梁書院”,追随父親的摯交王廷相,被聘為教習前後長達十餘年,在這裡,他接觸了許多學問大家,也為自己日後做官,打下了理論根基。

河南新鄭有個“閣老墳”,墓裡的人曾挽救明朝,卻被張居正扳倒

明朝官員

縱觀整個明朝,我認為最會做皇帝的人就是“嘉靖皇帝”,他修道二十餘載,大權卻未旁落,可謂是“帝王之術”中的高手。

可是,自認為“清心寡欲”的嘉靖,卻是個奢侈之人,他修道的花費實在是令人瞠目結舌。可是,偏偏他又想時刻掌握着“道德”按鈕,是以,這些巨大的開銷,不能算在皇帝的頭上。于是乎,嚴嵩之流也就成了嘉靖皇帝的“救火大隊長”,嘉靖揮霍,嚴嵩背鍋,長期保持着這個模式,這也是嚴嵩能夠屹立二十年不倒的重要原因。

河南新鄭有個“閣老墳”,墓裡的人曾挽救明朝,卻被張居正扳倒

徐階

不過,人得勢時間久了,就會麻痹大意,嚴嵩也未能免俗。他想不到,自己身邊一直“畢恭畢敬”的徐階,最終成了自己的掘墓人。《明史》裡是這麼描述徐階的:

階為人陰重,有權略,初事嵩甚恭謹。及是,知帝聞嵩貪,及世番奸恣狀,乃授意禦史鄒應龍劾之。

這裡面的“階”就是徐階,“嵩”是嚴嵩,“世番”是嚴嵩的兒子嚴世番。文字意思不難懂,我就不再翻譯了。徐階城府頗深,一直在嚴嵩面前表現得很乖,可當發現皇帝知道嚴嵩A錢之事的時候,趕緊鼓動鄒應龍上書彈劾,一舉扳倒了嚴嵩。

河南新鄭有個“閣老墳”,墓裡的人曾挽救明朝,卻被張居正扳倒

嚴嵩

嚴嵩倒台之後,徐階順理成章接任了内閣首輔,成為文臣首領。可是,與嚴嵩相比,徐階不見得有多高明,其心之“貪”,遠超嚴嵩,家裡田産多達二十四萬畝,為朝野所诟病。

身為閣臣,高拱眼看徐階的人品如此不堪,而且碌碌無為,帶頭A錢,使朝廷風氣大壞。于是,脾氣火爆的他,再也無法忍耐,竟與徐階互相攻讦,水火不容。

後來,高拱拿徐階起草的嘉靖皇帝遺诏說事,說徐階诽謗先帝,有不可饒恕之罪,以至于到了“徐公謗先帝,可斬也”的地步,于是二人徹底撕破臉皮,産生多次摩擦,和事佬李春芳多次調節,都無濟于事。而高拱曾為隆慶皇帝的老師,徐階也拿他沒有辦法。

河南新鄭有個“閣老墳”,墓裡的人曾挽救明朝,卻被張居正扳倒

高拱影視形象

久而久之,内閣已經成了是非之地,隆慶皇帝為了緩和沖突,處置了幾個言官了事。高拱自讨沒趣,索性辭官而去。

可徐階由于自身問題太多,也沒支撐太久,也被迫辭去了官職。

徐階走後,内閣首輔的位置落入老好人李春芳的手中。可不久,高拱即複出。李春芳是個明白人,他深知首輔位置是個風口,高拱複出之後,勢必把自己當成擋路石。于是,李春芳急流勇退,辭去了官職,回家養老去了。掃視朝廷各臣,已經無人可以與高拱并駕齊驅,于是,首輔之位也就成了高拱的囊中之物。

談論明朝的曆史,一些朋友喜歡拿某個點去說,實際上,這容易陷入主觀誤區。

審視明朝中後期的曆史,應該放在當時的世界大背景中去。當時的西方世界,正處于大航海和文藝複興的重要拐點,而在這關鍵的時刻,我們中國卻突然顯得那麼得“内斂”和“羞澀”,玩起了閉門造車的遊戲。

河南新鄭有個“閣老墳”,墓裡的人曾挽救明朝,卻被張居正扳倒

大航海

這其實也能了解,我們這個民族是興盛于農業,在我們眼裡,農業能夠直接帶來食物,比任何事情都來得實惠。于是,中國人骨子裡的那種“小農思想”就一輪又一輪的爆發,如果放在以前,我們這種小農思想也是處于領先地位的,畢竟世界其他區域還是那麼的黑暗和愚昧,而明朝中後期就不同了,西方開始大踏步向前走,而我們卻躲在小農思維裡沾沾自喜,久而久之也就落後了。

高拱不同,他行政的思路相當開闊,對“通海運、興工商”有着常人難以了解的興趣。《明史》他曾說過這麼一段話:

海運一事,會予去位,當事者務反我所為,遂議罷。所造海舟棄之無用,沿海諸備皆廢,予聞而三歎,可惜也。
河南新鄭有個“閣老墳”,墓裡的人曾挽救明朝,卻被張居正扳倒

張居正

意思是,海運的事,因為他下台了,當政之人就廢除了,非常令人可惜。明太祖朱元璋曾三令五申“片闆不許下海”,而打破祖制,需要何等的氣魄,僅此一點,我們就必須重新審視高拱的曆史地位。隆慶五年,在高拱的一再堅持下,海禁終于被打破。隻可惜,高拱當政時間太短,這個令人期待的政令最終被張居正破壞。

試想一下,适逢西方大航海時代的高潮,如果我們也能馳騁海洋,見見外面的世界,或許就會給明末的危機帶來一絲的希望,甚至會帶來資本主義的增長,每逢讀到此處,我都深感遺憾。

河南新鄭有個“閣老墳”,墓裡的人曾挽救明朝,卻被張居正扳倒

明朝軍隊影視形象

除了海運之外,高拱在其短暫的首輔生涯裡,還以花甲之年,發揮出令人難以置信的充沛精力,使明朝的政風為之一振,為張居正的改革奠定了非常堅實的基礎。

比如,力排衆議,推動與鞑靼的貿易;開源節流,使财政大幅度好轉;發展工商業,使江南經濟更加繁榮;肅貪反腐,裁汰冗員,改革官員選拔程式;等等。篇幅所限,我就不再展開贅述了。

最終,高拱的黯然退出也是跟自己的性格有關,他性格剛烈,口無遮攔,給自己帶來了大禍。

當時,高拱為了推動改革,本想收回司禮監的權力。可是,此時掌權的司禮監大太監是萬曆皇帝的“大伴”——馮保。此厮為人機警,深知李太後和萬曆皇帝的“軟肋”。孤兒寡母,最怕朝臣欺負,于是,馮保就秘密與張居正聯合,把高拱那句“十歲孩子,如何作人主”之言無限放大,刺激了李太後,最終高拱被驅逐回原籍,郁郁而終。

河南新鄭有個“閣老墳”,墓裡的人曾挽救明朝,卻被張居正扳倒

馮保影視形象

翻一翻《明史》,你會發現,史書對高拱的評價并不高,甚至多有诋毀之語,這是為什麼呢?其實,不難了解,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可供大家參考。

其一,《明史》為清朝官修,有意壓低高拱。高拱在位期間,整頓邊防,對東北的女真采取極其強硬的态度,清軍入關後,對高拱自然是諱莫如深。清政府下令焚毀高拱的《邊略》一書就是很有說服力的證據。

其二,文壇領袖王世貞恨高拱入骨,對高拱添油加醋地诋毀。王世貞的父親王忬曾蒙冤而死,而王世貞也一直在為自己父親的平冤昭雪奔走,可惜并不順利。于是,王世貞認為此事是高拱從中作梗。至于真相如何,現在也成了一筆糊塗賬。對于高拱的記載,王世貞摻雜了很多的個人情緒,嚴重影響了對高拱評價的客觀性。

其三,民國以來,為了質疑清政府的合法性,張居正被樹立成民族英雄的典型,他的政敵高拱也就被人為刻意醜化,成了犧牲品。

總而言之,高拱的一生,雖然飽受争議,卻不影響他作為治世能臣而存在于曆史的長河之中。我們看人待物,一定得回到當時的曆史背景中去,不能被一些不客觀的輿論帶偏。如果高拱能夠大力推行自己的改革,會産生怎樣的曆史功績,又有誰知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