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明成祖朱棣解決邊患,六次親征,最後死在戰場上

明朝永樂八年至永樂二十二年期間,朱棣曾五次親征,五次告捷,但在第六次出征時死在戰場之上,其征戰之氣魄是史上曆代帝王裡罕見的。

明成祖朱棣解決邊患,六次親征,最後死在戰場上

朱棣劇照

話說,元朝末代亡國之君——元順帝,亡國之後的他敗走漠北。洪武三年,也就是朱元璋做皇帝的第三年死于漠北。之後,他的長子愛猷識理達臘即位,是為北元時順帝。這個時順帝其實荒淫無度,又蠢笨無能,卻念念不忘失去的大元江山,一心想重奪山河。于是,他藏在蒙古國裡想養精蓄銳,并伺機下手。

明成祖朱棣解決邊患,六次親征,最後死在戰場上

元順帝

到了朱棣做皇帝後,北元在其養精蓄銳裡分化為兀良哈、鞑靼和瓦刺三支,各自為政,其中以鞑靼的實力最強。可見這位時順帝的上司才能不值一提。曾經的大元帝國現在分裂成三部分,其悲哀不言而喻。不過此三部分依然同屬大元,隻是互相之間又依存,又提防。

兀良哈所在地離大明最近,與明朝的關系不錯。早在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時,兀良哈曾派自己精悍骁勇的朵顔三衛騎兵為朱棣奪取皇權立下赫赫戰功。有了這一層關系,朱棣對兀良哈就有了感恩之心。承諾把甯王朱權曾經的封地大甯轉封給兀良哈的首領。可是後來,朱棣不想待在南京,想把京都遷到北京,而大甯離北京太近,朱棣就後悔自己的承諾了,于是這個承諾遲遲沒有兌現。兀良哈的首領就對朱棣不滿了,并是以埋下了禍根

明成祖朱棣解決邊患,六次親征,最後死在戰場上

元政府的分歧讓三個分支的沖突越來越白熱化。鞑靼的當權者鬼力赤自立為“鞑靼可汗”,而瓦刺部首領猛可帖木兒對這個“鞑靼可汗”很不服氣,為了在氣勢上壓倒鬼力赤的“鞑靼可汗”,便自稱“瓦刺王”。是以說沒有永遠的朋友,瓦刺雖說與鞑靼同源,但有了沖突之後,他首先想到的是新仇,而不是舊怨。朱棣有能者之能,早就窺出其不和的内幕,更有了挑撥之心,于是朱棣便與瓦刺走得很近,而猛可帖木兒也想找個強大的靠山,于是有了親明之舉,年年朝貢大明,并得了大明的順甯王封号。這一下惹惱了鞑靼的鬼力赤。他殺了明朝的來使,并發動部隊開始進攻瓦刺,這一仗,明朝明顯是不能袖身旁觀的。兩國交戰還不殺來使呢!你一個小小鞑靼竟然敢這樣藐視堂堂大明?

換一個角度想,這是鞑靼的愚蠢之舉。想那朱棣一直對蒙古防範不已,早就想鏟之而後快了,隻是苦于沒有戰争的理由。偏巧你鞑靼竟然給了個理由,我不打你打誰?是以說鞑靼此舉隻能說損己利人了。

永樂七年(1409年)七月,朱棣派丘福領兵十萬出發北征。丘福啟程前,朱棣千叮咛萬囑咐,不可輕敵,用兵要謹慎,要懂得運籌帷幄,一定要凱旋。可惜這個丘福,空負了朱棣的一腔重望。他一意孤行又意氣用事,中了敵軍的奸計,十萬将士,全軍覆沒。消息傳到京城,朱棣是痛心疾首,十萬将士,全軍覆沒!可以說這是朱棣一生中最大的敗筆。痛定思痛,朱棣決定在哪裡跌倒就在哪裡站起來,可是再次出征,誰可相倚?

明成祖朱棣解決邊患,六次親征,最後死在戰場上

用誰都比不得自己上。這是朱棣冥思苦想之後的決定。他堂堂的一國之君要帶兵親征。于是自靖難之役後,朱棣再次穿上戎裝,帶上自己浩浩蕩蕩的大軍,直指鞑靼。開始了他為君生涯裡的第一次親征。

而此時的鞑靼正在為自己的大勝一邊喝着慶功酒,一邊謀劃着怎麼收回被大明奪去的江山。到處一片歌舞聲平,卻沒想到,大明朝五十萬的大軍已然壓境而來。 朱棣一路而來,勢不可當。蒙古軍毫無招架之力。别看鞑靼上一次大戰告捷,其首領一聽到這次是朱棣親征,又帶着五十萬大軍,連應戰的底氣都沒了,帶着自己的手下,擇路而逃了。

明成祖朱棣解決邊患,六次親征,最後死在戰場上

可惜的是朱棣是一心想殲滅鞑靼的,你逃,那我就追,誓殺到底。最後,兩軍竟然在斡難河邊相遇。朱棣是二話沒說厮殺了個痛快。這一戰解決了殘元,使明朝失去了政治上的最主要敵人,蒙古已經成為了“邊患”,而不再是前一王朝殘餘勢力。而鞑靼經過這次戰争後開始歸降于明朝,每年向明朝進貢馬匹。明朝也給予其優厚的賞賜,賜其部臣阿魯台和甯王的封号。此事讓朱棣感慨的是,打仗真爽!

鞑靼敗後,瓦刺這片又逐漸強盛起來。以前的舊賬又可以翻出來玩玩了,于是瓦刺動不動就去欺負鞑靼一下。鞑靼委屈,便向自己的新主子大明朝訴苦,要大明朝為自己伸張正義。朱棣想鞑靼很聽話,又想滅滅瓦刺的銳氣,更為了大明朝的邊境安全。于是,永樂十二年(1414年)三月,朱棣開始了自己的第二次親征。誠然,結果是大勝而歸,瓦刺大敗,此後多年不敢犯邊,并年年向明朝貢馬謝罪。

明成祖朱棣解決邊患,六次親征,最後死在戰場上

朱棣的第三次親征是因為鞑靼在明朝幫他打敗瓦刺後,經過數年的恢複,他又緩過氣來,看着自己勢力日漸強盛起來了,阿魯台就曾兩次乘瓦刺部被明軍重創之危擊敗瓦刺部。對明朝又改變之前的依附政策,重新反叛明朝,輕侮或拘留明朝使節,并時常出沒塞下,騷擾劫掠。朱棣大惱,心想,小子翅膀硬了,老子是三天不打,你就想上房揭瓦了。朱棣就給了阿魯台一個機會,差人遞書于他,告誡其别太猖狂了,然而,阿魯台置若罔聞。

1422年2月,朱棣帶着自己的大軍再一次去收拾鞑靼了。誰知道阿魯台一聽說朱棣來了,吓得連夜就帶着家眷跑了。這一戰朱棣未動一兵一卒,大獲全勝。阿魯台完全是小人一個,人家大軍來了,他連應戰都不敢。人家一走,他那賴皮勁就又犯了,老想來大明的地盤發下騷,把朱棣恨得牙根直癢癢。

于是,第四次,第五次出征皆因阿魯台帶着自己的小部隊到大明的邊境去搗個亂。還别說,阿魯台有自己的能人之能,其逃跑的本事爐火純青,真是常人所不能及。每次朱棣一來,他第一個就先逃了。可以想象朱棣的每一次親征對于國資都是一種巨大的消耗。不過,其捍衛了大明朝的尊嚴,保持了北邊國防上的相對優勢。

明成祖朱棣解決邊患,六次親征,最後死在戰場上

朱棣像

在第六次親征時,這位有着“馬上天子”之稱的明成祖朱棣終于病死在榆木川的軍營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