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荊轲刺秦王,有機會能殺掉秦王嗎?

作者:豹眼看曆史
荊轲刺秦王,有機會能殺掉秦王嗎?

《荊轲刺秦王》出自劉向編輯的《戰國策·燕策三》,記述了戰國時期荊轲刺秦王這一悲壯的曆史故事,反映了戰國時期諸侯兼并的社會政治情況,表現了荊轲重義輕生、為燕國勇于犧牲的精神。

文章通過一系列情節、人物對話等,塑造了荊轲的英雄形象。

豹眼記得第一次接觸這個故事,名字好像是《圖窮匕見》,因為那是一個特殊的時代。秦始皇是法家人物、革命派,反對秦始皇的就是保皇派。荊轲受燕太子丹委托去刺殺秦王,那就是曆史小醜,要阻擋曆史車輪滾滾前進。因而,荊轲不是英雄,而是一個反派人物。

今天,豹眼跟友友們一起再回顧一下這個曆史故事,又會是一種啥感覺呢?

戰國末年,秦王嬴政重用尉缭,一心想統一中原,不斷向各國發動進攻。他拆散了燕國和趙國的聯盟,使燕國丢了好幾座城池。

燕國的太子丹原本留在秦國當人質,見秦王奪取了燕國的土地,而且決心要兼并列國,他恨透了秦國,就偷偷地逃回燕國,一心要替燕國報仇。

逃回燕國後,太子丹招募豪俠,物色到了一個很有本領的勇士,名叫荊轲。他把荊轲收在門下當坐上賓,把自己的車馬給荊轲坐,自己的飯食、衣服讓荊轲一起享用。

公元前230年,秦國滅掉了南韓。過了兩年,秦國大将王翦(音iǎn)又占領了趙國都城邯鄲,滅掉了趙國。然後一直向北進軍,逼近了燕國。

《荊轲刺秦王》的故事,就在這個大背景下發生了。。。。。。

荊轲刺秦王,有機會能殺掉秦王嗎?

秦軍大兵壓境,燕太子丹十分焦急,就去找荊轲。

燕太子丹說:"秦兵早晚要渡過易水,燕國危在旦夕,雖然我想長久地侍奉您,又怎麼能夠做得到呢?”

荊轲說:“即使你不說,我也要請求行動。但沒有憑信之物的話,那就無法接近秦王。現在秦王懸賞捉拿樊将軍,如果能夠得到樊将軍的首級獻上,再把燕國督亢一帶的地圖獻給秦王,秦王一定高興地召見我,我就有辦法來報答太子您了。”

太子說:“督亢的地圖好辦哦,可樊将軍因為走投無路才來投奔我,我不忍心因個人的私仇而傷害他,希望您想别的辦法吧!

荊轲知道太子丹心裡不忍,就私下去找樊於期,跟他說:“秦對你樊於期,可以說是刻毒透頂了。您父親、母親和同族的人都被殺死或被沒收入官為奴。如今聽說懸賞将軍的頭,用千斤的黃金,一萬戶的封邑。你打算怎麼辦?”

樊将軍仰天長歎,流着淚說:“我想起來這事,常常恨入骨髓,隻是想不出什麼辦法罷了。”荊轲說:"我倒是有一個主意,能幫助燕國解除禍患,還能替将軍報仇,可就是說不出口哦。"

樊於期走上前,急切地說:“到底怎麼做?你快說說看啊!”

荊轲說:“我決定去行刺秦王,怕的就是見不到秦王的面,希望借你樊将軍的頭用一用。隻要能見到秦王,我就有辦法殺掉他。這樣,将軍的仇報了,燕國被欺侮的恥辱也除掉了。将軍意下如何呢?”

啥東西都可以借,但人的腦袋也可以借嗎?

但想不到樊於期卻很痛快地答應了,說:"好啊,你就拿去吧!"

說着,拔出寶劍,就抹脖子自殺了。

太子尋求天下最鋒利的匕首,得到趙國徐夫人的匕首,叫工匠在淬火時把毒藥浸到匕首上。此匕首鋒利無比,見血就死。

燕國有個勇士秦武陽,十二歲的時候就開始殺人,人們都不敢和他正視,是個狠角色,太子丹命秦武陽做荊轲的助手。

一切準備就緒,但荊轲卻沒有立即行動,他在等一個人。可那個人住得很遠,遲遲沒有到來。

看到荊轲一直沒有動身,太子懷疑他有後悔的念頭,于是又去請他動身,說:“時間不短了,您是不是該動身了啊?要不我派遣秦武陽先行替您去打前站哦?!”

荊轲聽了非常生氣,怒斥太子道:“如果現在去了,卻不能夠完成使命,那就是小人!現在光拿着一把匕首進入強暴的秦國,其結果是不可想象的。我之是以遲遲不動身,是因為要等待我的客人,要同他一起去。既然太子嫌我走晚了,那我現在就和你們告别吧!”

公元前227年,荊轲從燕國出發到鹹陽去。太子丹和一些賓客穿上白衣白帽,到易水(在今河北易縣)邊為荊轲送别。

到了易水,祭過路神,就要上路了。荊轲的朋友高漸離,擊築為他送行。

荊轲和着節拍唱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

激憤的聲音,令衆賓客怒發沖冠。

荊轲登上車,頭也不回地走了。。。。。。

到了秦國之後,荊轲首先将價值千金的禮物,贈送給秦王的寵臣中庶子蒙嘉。

在蒙嘉的周旋下,秦王非常高興地答應在鹹陽宮接見燕國的使者。

荊轲捧着裝了樊於期頭顱的盒子,秦武陽捧着裝有地圖的匣子,依次進來。

到了台階下,秦武陽害怕了,臉色都變了,秦國的群臣對此感到奇怪。

荊轲回過頭來對秦武陽笑了笑,然後走上前跪下,對秦王緻歉說:“北方邊遠地區的人,沒有見過大王,是以有些害怕,望大王能夠稍稍原諒他,讓他在大王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

秦王雖然有所懷疑,但還是對荊轲說:“起來吧,取來武陽所拿的地圖!”

荊轲拿過地圖之後捧着,打開地圖,地圖全部展開後露出了匕首。

于是,荊轲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拿着匕首刺向秦王。但沒有刺到,秦王非常吃驚,急忙站了起來,掙斷了衣袖。

秦王拔劍,但劍太長,插得太緊,一時沒辦法抽出來。

荊轲在大殿上追逐秦王,秦王繞着柱子逃避,秦國的群臣都驚呆了。

按照秦國的法律,在殿上的侍臣是不能帶一點兵器的,那些宮廷侍衛握着武器,但都在殿下侍候,沒有君王的指令不能上殿。

這時,秦王的禦醫夏無且用他手裡的藥袋扔向荊轲,分散了荊轲的注意力。左右大臣都提醒說:大王快把劍背在背上!

秦王心領神會,立馬把劍背在背上,拔劍刺向荊轲,砍斷了荊轲的左大腿。

荊轲傷殘倒地,就舉起匕首投向秦王,沒投中,隻擊中了柱子。秦王連續砍擊荊轲,荊轲受了八處劍傷。

荊轲知道事情已經不能成功了,就幹脆靠着柱子笑着,張開兩腿坐在地上,罵道:“事情之是以沒有成功,是本想劫持你,逼迫你歸還燕國土地的契約以回報燕太子啊!”

秦王的侍衛上前,斬殺了荊轲。

荊轲刺秦王,有機會能殺掉秦王嗎?

從荊轲刺秦王這個過程來看,荊轲還是有機會幹掉秦王嬴政的。

之是以荊轲最終以失敗而告終,究其原因,有兩點:

其一,準備不足,率性而行。

本來荊轲是在等一個幫手,這說明燕太子丹給他配備的助手秦武陽不能令荊轲滿意,荊轲已經預知秦武陽不能成事。

但由于燕太子丹的懷疑和督促,荊轲改變了主意,帶着情緒倉促而行。

這說明荊轲還是草率了,不夠成熟穩重。刺殺秦王這麼重大的事,必須準備充分。甯可讓燕太子丹一時懷疑,也不可冒然去做沒有把握的事。

其二,想法太多,目标不準确。

在秦國的朝堂上,能夠殺掉秦王就已經很難了,荊轲居然還想逼迫秦王歸還燕國的土地,這想法就是太多了。

有趙國蔺相如完璧歸趙的成功故事存在,逼迫秦王歸還燕國土地不是不現實,但這就減少了一招置秦王于死地的機會。

試想一下,就算秦王答應把燕國土地歸還,如果荊轲殺掉了秦王,秦國還會遵守秦王的承諾把土地歸還燕國嗎?

荊轲的确是想多了,也就是太天真了。一個刺客有這麼不切實際的想法,注定是一個悲劇。

是以,從《荊轲刺秦王》這個故事來看,刺殺秦王這麼大的事,并非沒有可能,隻是準備不足,加之想法太多,而沒有實作。

這就說明了“一切皆有可能”,隻要努力,許多看似不可能的事就可能實作。

荊轲刺秦王的故事說明事在人為,但絕不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哦。”

荊轲刺秦王,有機會能殺掉秦王嗎?

注:圖檔及部分資料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敬請告知删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