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評書之鄉鞍山:大師單田芳、劉蘭芳都來自這裡

作者:書翻千秋史

鋼都鞍山,顧名思義,這裡是以盛産鋼鐵而聞名全國的地區。但是可能有一些人不知道鞍山還有另外一個帶着文化氣息的别稱,那就是“評書之鄉”。

評書之鄉鞍山:大師單田芳、劉蘭芳都來自這裡

我國北方地區的評書,起源于清朝初年,人們在評書中聽故事,好的說書人可以把故事和人物講的栩栩如生,讓人們用耳朵聽就能置身到故事情節中,仿佛自己就是書中的人物。鞍山之是以能成為評書之鄉,是因為這裡在建國之後是我國最重要的鋼鐵生産基地,大量的産業勞工在下班之後、休息之時,需要一些休閑放松的活動,到茶館裡聽評書在那個沒有電視,甚至連收音機的沒有的年代,成了大家喜愛的休閑方式。

從1949年開始,北方地區的評書藝人紛紛來到鞍山安營紮寨,由于鞍山的評書市場極其火爆,達到了萬人空巷的程度,一些評書藝人幹脆就在鞍山落戶,這其中有兩位我們耳熟能詳的評書大師,也是在建國後50年代來到了鞍山,他們是單田芳和劉蘭芳。

評書之鄉鞍山:大師單田芳、劉蘭芳都來自這裡
評書之鄉鞍山:大師單田芳、劉蘭芳都來自這裡

單田芳的評書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可以說是大多數北方地區家庭每晚必聽的節目,上至八、九十歲的老者,下至幾歲的娃娃,在最精彩處聽到那聲“且聽下回分解”後總是意猶未盡,然後期待着明天晚上的評書内容。

單天芳在鞍山時是鞍山曲藝團的副團長,他于1955年來到鞍山,先是在鞍山的茶社裡說書,在1957年的時候,短短兩年時間,單田芳就成了鞍山評書界的紅人,他的《隋唐演義》和《明英烈》火遍鞍山的茶社。

單田芳後來回憶說他在鞍山生活的40年,說這是他人生中最美好的回憶。他說他來到鞍山之後,因為一些事情,不想再說書了,但是鞍山的評書氛圍實在太強了,40萬産業勞工在這裡,讓鞍山的茶社、小劇場場場爆滿,這種氛圍最終使他留了下來。

經曆過那個特殊年代的磨難之後,單田芳在改革開放後火遍了全國,他的作品《七傑小五義》《白眉大俠》》《童林傳》《民國風雲》《百年風雲》《千古功臣張學良》等等,無不繪聲繪色,精彩絕倫的征服了億萬聽衆,讓這個聲音成為了當時的時代記憶。

評書之鄉鞍山:大師單田芳、劉蘭芳都來自這裡

1995年,單田芳到北京開了文化傳播公司,離開了鞍山,但是他的心始終牽挂着鞍山,他始終說沒有鞍山就沒有他的今天。單老雖然已經離開了我們,但是他的聲音還将伴随着千千萬萬喜愛他的聽衆。

1959年來到鞍山的劉蘭芳,是從鞍山成長起來的另一位評書泰鬥,她的《嶽飛傳》《楊家将》《紅樓夢》等評書作品是家喻戶曉的評書作品,其中《嶽飛傳》更是轟動全國,影響海外。對鞍山這片評書熱土十分眷戀的劉蘭芳,也不忘回饋這片熱土,2008年,在她的不懈努力下,鞍山評書成功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使得鞍山評書之鄉的美譽得以傳承下去。

評書之鄉鞍山:大師單田芳、劉蘭芳都來自這裡

如今的時代,各種資訊媒介和娛樂方式已經非常豐富了,評書可能沒有多少人聽了,但是這項藝術不應該就此止步,應該和現在的新媒體技術相結合,和現在的時代發展脈絡相吻合,做出一些大膽的創新,讓我們能再見到評書藝術重制輝煌的那一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