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馬駿:金融機構如何落實央行碳減排工具?相關資訊披露标準有望出台

作者:王琦 785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李德尚玉 北京報道 “幾個禮拜之前央行剛剛宣布的碳減排支援工具到底應該怎麼落地?”12月3日,在由北京綠色金融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等機構共同舉辦的“綠色金融國際研讨會”上,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綠金委)主任馬駿介紹了在落實央行“碳減排支援工具”過程中,金融機構應關注和解決一些操作性的問題,包括明确貸款用途的界定、出台碳減排工具資訊披露标準、合格的第三方機構等。

馬駿代表綠金委課題組釋出了《碳中和願景下的綠色金融路線圖研究》課題報告,報告包含了碳中和路徑、綠色投資需求、金融支援碳減排經驗、轉型風險分析、完善綠色金融政策體系、落實“碳減排支援工具”等方面内容。

同時,在會上,馬駿還介紹了《G20可持續金融路線圖》報告的内容,具體談到了金融機構資訊披露工作。

今年11月,央行官宣推出碳減排支援工具。與早前業内預期的綠色再貸款不同,央行公布的碳減排支援工具通過“先貸後借”的直達機制,發放對象暫定為全國性金融機構。據央行公布,碳減排支援工具将支援領域定為清潔能源、節能環保和碳減排技術三個領域。

今年3月政府工作報告明确提出設立支援碳減排工具以來,該工具一度為業界熱議。随後,今年7月7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也提出,推進綠色低碳發展,設立支援碳減排貨币政策工具,支援清潔能源、節能環保、碳減排技術發展。10月底,被視為“雙碳”目标政策頂層設計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完整準确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提出:有序推進綠色低碳金融産品和服務開發,設立碳減排貨币政策工具,将綠色信貸納入宏觀審慎評估架構,引導銀行等金融機構為綠色低碳項目提供長期限、低成本資金。

央行今年以來在多個場合公開表示正在研究推出碳減排支援工具。如何圍繞實作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目标設立碳減排支援工具,成為央行加碼綠色金融部署的關鍵之筆。是以,金融機構如何落實“碳減排支援工具”,其操作性一直是業内關注的重點。

具體來看,馬駿介紹金融機構應關注和解決如下操作性問題:

一是明确貸款用途的界定,包括符合投向的項目貸款、流動資金、貿易融資等貸款品種;

二是出台碳減排工具資訊披露标準,圍繞碳減排貸款,明确如何測算其帶來的碳減排量,指導金融機構制定可操作和可追溯的測算方法和披露流程;

三是選擇合格的第三方機構,實行名單制管理,供商業銀行選擇,或給出第三方機構需符合的标準。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曾剛對21世紀經濟報道解釋:根據央行公布該碳減排支援工具采用“先貸後借”的方式,貸款當中有60%是央行的再貸款,另外40%屬于商業性的資金,是以起到撬動銀行資金的杠杆作用。

碳減排貸款規模将有多大空間?央行公布,該工具面向對象暫定為全國性金融機構,業内普遍了解為包括6家國有大行和12家股份制商業銀行。根據中泰證券研究所所長、 CFA 中泰金融組負責人戴志鋒測算,碳減排貸款投放規模在2-3萬億元。

除了精準直達的資金支援機制,央行還強化了金融機構對碳減排的資訊披露等制度安排。

據馬駿介紹,碳減排工具資訊披露标準有望出台,該标準應圍繞着碳減排的貸款明确如何測算其帶來的碳減排量,指導金融機構制定可操作和可溯源的測算方法和披露流程。

據此,減排貸款的資訊披露将成為接下來金融機構的又一季度性披露工作。

在當天的會議上,馬駿還介紹了《G20可持續金融路線圖》報告的内容,具體談到了金融機構資訊披露工作。馬駿表示,要推動可持續金融标準的可比性、相容性和一緻性;并透露稱,G20認為不光是要披露跟氣候相關的資訊,從中長期考慮,金融機構還必須擴大到其他可持續資訊的領域,包括未來應該要覆寫跟自然和生物多樣性相關的内容。

“國内銀行ESG表現及披露與主流ESG評級名額體系以及國際銀行領先實踐相較仍存在一定差距。”北京綠色金融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ESG中心咨詢課題研究負責人張芳代表聯合課題組釋出報告《銀行ESG實踐與發展建議》時表示,國内外監管機構正推出一系列要求商業銀行提升ESG表現及披露水準的政策标準,逐漸建立商業銀行ESG實踐的制度架構,推動商業銀行關注自身ESG表現。她建議國内銀行應加強ESG資訊披露,選擇與本行發展階段相适應的披露方式與範圍,提高ESG資訊披露品質。

MSCI ESG與氣候研究進階分析師郭思平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加強包括金融機構在内的企業的氣候相關财務資訊披露成為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6)上熱議的焦點,全球範圍内引導金融機構加強氣候相關财務資訊披露的政策也密集出台。

在會議上,氣候相關财務資訊披露工作組(TCFD)釋出了中文版《2021年TCFD現狀報告》。該報告應用人工智能技術審查上市公司報告,并基于負責任投資原則(PRI)簽署方報告對投資者表現進行分析。報告顯示,迄今為止,已有12國政府和36家中央銀行、監督機構和監管機構正式表示支援氣候相關财務資訊披露工作組的建議,目前已有2,600多家機構認可了這些建議,較去年增加了70%以上。在2018年至2020年期間,銀行業在氣候相關風險和機遇方面的披露率增幅最大,達到20個百分點。

此外,誰将成為央行碳減排支援工具的評估認證機構也成為業内關注的熱點。央行有關負責人就碳減排支援工具答記者問提到,“要求金融機構公開披露發放碳減排貸款的情況以及貸款帶動的碳減排數量等資訊,并由第三方專業機構對這些資訊進行核實驗證,接受社會公衆監督。”

金融機構要做環境資訊公開,就是說把碳減排的效應需要公布出來,需要有專業的機構計算,央行會同有關部門委托專業第三方來去做核驗。

馬駿認為,選擇合格的第三方機構,應實行名單制管理,或給出第三方機構需符合的标準。

合格的第三方機構包括哪些?哪些第三方專業機構具備核實驗證資質?央行并未明确。此前,據知情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透露:“央行碳減排支援工具正式檔案尚未釋出,屆時具體規定還以正式檔案為準。”也就是說,央行碳減排支援工具政策檔案落地可期。

雖然央行并未公布第三方專業機構具備核實驗證資質,但是業内對此亦有自己的了解。

此前,中央财财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研究員劉楠對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央行隻公布了需要第三方參與,但是并沒有明确哪些評估認證機構符合要求。參考此前綠色債券标準委員會(簡稱“綠标委”)釋出的《綠色債券評估認證機構市場化評議操作細則(試行)》(以下簡稱《操作細則》及配套檔案)裡提及的第三方評估機構标準可見一斑。

更多内容請下載下傳21财經APP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