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央行貨币政策委員會委員馬駿:貨币政策應适度轉向,應永久性取消GDP增長目标

作者:王琦 785

“從今年開始應該永久性取消GDP增長目标,而把穩定就業和控制通貨膨脹作為宏觀政策最主要的目标。GDP的數字可以作為一個預測,财政部門可以将其作為一個基礎來進行财政收支的預測,投資部門可以将其作為基礎來預測投資行為,但不應該将其作為考核地方政府官員業績的名額。”中國人民銀行貨币政策委員會委員、清華大學金融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馬駿在近日舉辦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解讀與目前經濟形勢分析”專題研讨會上如此表示。該研讨會由中國财富管理50人論壇(CWM50)主辦。

馬駿表示,2020年初的時候,因為疫情帶來巨大不确定性,無法定GDP增速目标,定得太高,做不到;定得太低,起不到提振信心的作用,是以沒有必要設。去年政府工作報告決定2020年不設當年的GDP增長目标,是非常正确的。

馬駿表示,繼續設立GDP增速目标有如下問題:地方習慣性層層加碼,把地方的GDP目标定得很高,進而加大隐性債務的金融風險,因為靠借錢來實作投資拉動GDP比其它辦法都容易;強調GDP考核,不可避免地出現一些地方虛報經濟增長速度的問題。

“把穩定就業、控制通貨膨脹作為宏觀調控的主要目标,是市場經濟下各國宏觀經濟管理的普遍做法。現在,所有的發達國家和絕大部分中等收入國家都已經放棄了GDP增速作為宏觀調控的目标。”馬駿稱。

談及貨币政策,馬駿指出,一方面就是杠杆率上升得非常快,要求貨币政策開始調整。2020年前三個季度,中國宏觀杠杆率上升25個百分點,是2009年以來升幅最高的一次。杠杆率大幅上升,自然會導緻未來的金融風險。

馬駿表示,此外,有些領域的泡沫已經顯現。去年我國幾個主要的股市指數都大幅上升,接近30%,在經濟增速大幅下降的情況下出現如此牛市,不可能與貨币無關。另外,近期上海、深圳等地房價漲得不少,這些都與流動性和杠杆率的變化有關。

“未來這種情況是否會加劇,取決于今年貨币政策要不要進行适度轉向。如果不轉向,這些問題肯定會繼續,會導緻中長期更大的經濟、金融風險。”馬駿表示。

但馬駿也指出,貨币政策轉向不能太快。目前我國通脹不高,CPI今年看上去會更好看,因為去年豬肉基數效應。PPI會往上漲,但不會漲的太多,也沒有要求一定要轉得太快。同時,一些地方政府和商業銀行強烈要求要保持貨币政策的連續性,或者要求轉得非常慢,認為轉得太快會導緻項目停工、爛尾、壞賬等問題。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2021年宏觀政策要保持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财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币政策,保持對經濟恢複的必要支援力度,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準有效,不急轉彎,把握好政策時度效。

其中,穩健的貨币政策要靈活精準、合理适度,保持貨币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比對,保持宏觀杠杆率基本穩定,處理好恢複經濟和防範風險關系。

馬駿稱,M2增速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比對有很大的诠釋空間,至少有兩種不同的了解:

一是把今年的名義GDP增速了解為包括了基數效應的名義GDP增速。2021年實際GDP增速大概在8.5%左右,加上兩個百分點的通貨膨脹率,名義GDP增速在10.5%左右。“2021年的M2要不要增長10.5%,如果要的話,這是一個比較高的數字。”馬駿稱。

二是把一次性的基數效應剔除,就是剔除了扭曲因素後正常化的一個名義GDP增速。即剔掉三個百分點左右的基數效應,這樣2021年的名義GDP增速就變成7.5%。

“今年的M2增速到底是比對10.5%還是比對7.5%,它們似乎都符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要求,就看怎麼解釋。如果是10.5%,那是一個擴張性的增速;如果是7.5%,那是比較緊縮性的,兩者從貨币總量上來說相差6萬億元。”馬駿表示,“我的觀點是在中間取一個數,比如将其控制在9%左右的話,相對來講是比較合理的。”

馬駿提出了三個支撐理由:

一是企業盈利狀況會有很大好轉,降低對債務融資的依賴,進而可以略微降低杠杆率,對貨币擴張的要求也有所下降。

二是廣義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應逐漸回歸到新冠危機前的水準。廣義财政赤字下降後,政府發債減少,相應減少對貨币政策擴張的壓力。

三是去年上半年貨币擴張很快,M2基數已經很高,在現在的基礎上再增長8%~9%也是不小的增幅。

更多内容請下載下傳21财經APP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