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三桓家族推崇兄終弟及,在魯國是有先例的,不是空穴來風

作者:東山雅韻
三桓家族推崇兄終弟及,在魯國是有先例的,不是空穴來風

魯國是周公的嫡系封國,享受着來自周王室最多的政治資源和經濟資源支援,因為在西周建國而後的最大風雲人物就是周公。魯國作為周公的直接封國,當然不會過于苛刻。魯國的第一代國君伯禽推行的是“變其俗”,這其實是非常冒險的行為。

東方是個非常重要的地區,當年周人從黃土高原上遷徙而來,攻破了東方的殷商王國而後,即分封衆多諸侯到東方地區,主要目的當然也是要讓親族子弟控制東方,以達萬世基業。但在東方這片土地上,從汾河盆地到齊魯大地,至少超過三十多個姬姓諸侯擁擠在這裡,這些諸侯國疆域犬牙交錯,要開疆拓土,就面臨同族相侵,周天子對此是反對的。于是,魯國伯禽對東夷勢力開戰,用強大的軍力去征服前朝方國和舊族,本就是無可奈何之事。

史書中有:“條氏、徐氏、蕭氏、索氏、長勺氏、尾勺氏,使帥其宗氏,輯其分族,将其類醜,以法則周公,用即命于周”,分封魯國之時伯禽帶着前朝的六大族人來到封地,這六族人據說都是各有所長之族,如長勺氏就是精于陶藝之族。這種工匠族群不過都是些服務上層貴族的人群,人數上往往不會多, 不會超過伯禽之軍隊。

三桓家族推崇兄終弟及,在魯國是有先例的,不是空穴來風

而由于西周建國以來頻頻分封,親族子弟各帶着軍隊到封地就任,當年集中的王者之師便是分散開來,是以伯禽的直屬不對也是不會多,估計最多也就萬餘人,而所帶來的族群即便如殷民六族也可能就在數千人而已。伯禽在魯國面臨的形勢是相當嚴峻的,東夷、淮夷、徐戎皆在此地,各種勢力盤根錯節,伯禽一旦有所松懈,就會受到外敵之侵擾。即便如姜子牙如此強人,剛到齊國之時也受到當地人的攻擊。

正是這種危機所在,魯國很可能從伯禽之始,就尤其推崇強有力的執政者,史書中有:“當武王之崩,天下未定,國賴長君”,一方面是在為周公秉持朝政找說辭,另外一方面則反映出當時的實際情況。

一旦國君意外駕崩或薨逝,年幼的嫡子尚且不能控制朝中之事,遂才有後來的兄終弟及之事。齊國、晉國、宋國等國皆有此事,魯國也不例外。在魯國建立的幾十年中,兄終弟及之事常常有之。隻有等到邊境安定,公族力量崛起,國家力量全面增強以後,公族們才可能改變兄終弟及之事,而要以父死子繼為主。隻是兄終弟及的這種傳統,對後來的國君更替形成了巨大的傷害,諸多公族子弟篡奪權力,尋找的理由大多都是先祖之事。

三桓家族推崇兄終弟及,在魯國是有先例的,不是空穴來風

魯桓公有四個兒子,嫡長子即是後來的魯莊公,其後有慶父,有叔牙,有季友。魯莊公罹患重病之時,叔牙就曾說:“一繼一及,魯之常也。慶父在,可為嗣,君何憂”,可見兄終弟及的傳統影響深遠,春秋亂世紛争,更是為這種傳統找到了生存空間。

慶父、叔牙、季友在朝中各有勢力,幾乎可與魯桓公分庭抗禮,掌握了魯國的大半朝政力量。這也是後來魯桓公在齊國遭到暗算後,魯國人能夠很快的順利過渡,而沒有在短時間内發生重大動亂的原因。

三桓的存在,即是魯國之幸,也是魯國之禍。當後來三桓對權力的欲望日趨膨脹,後來就有季平子想要廢魯昭公的太子,反而要立魯昭公的弟弟,由于擔心朝中反對聲音,還專門“禱于炀公”,想要取得輿論支援。魯炀公就是繼承了嫡兄魯考公的君位,而且還是魯國曆史上有名的聖君。

繼續閱讀